院士专家走进校园 科考故事感动师生

2015-12-05 05:33王丽琼
科学之友 2015年20期
关键词:南极院士航天

记者|王丽琼

院士专家走进校园 科考故事感动师生

记者|王丽琼

2015年“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校园行”历时5天,在山西省忻州市的17所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活动结束后,小编有幸采访到山西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此项活动的项目主管柳金君老师,向他仔细了解了此次活动的具体情况,且听小编慢慢道来吧。

记者:您好,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此次院士专家校园行的情况,比如都有哪些院士专家来到山西,选择了哪些学校来进行活动呢?

柳金君:您好,此次来到山西的院士专家们是中国科协的讲师团。为了更大范围地普及航天科技知识,我们的讲座覆盖了整个忻州市,7个县区的17所中小学,是一场规模很大的航天科技知识的普及活动。当然,由于师资以及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采取一校一课的方式来进行科普。虽然时间短,但对听过讲座的中小学生的影响却是非凡的,能够激发他们对航天科技的兴趣,甚至将他们引领到航天研究的道路上来。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

启动仪式在忻州师院附中举行

记者:那么此次的院士专家校园行主要进行了哪些活动呢?

柳金君:主要是讲师团进行航天知识专题讲座,一场讲座大约2小时,当然其中会有学生与专家面对面环节。

记者:讲座的内容有哪些?

柳金君:与航天相关的知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以及航天科技的前沿信息等等。内容生动有趣,开阔眼界。

国际南极探险队终点站合影

记者:可以具体介绍一下此行的专家团成员吗?也许通过他们的科研故事,可以更好地激励同学们将来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

柳金君:好的,此次的专家团共由五位院士专家组成,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解放军总装备部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健康管理师曹东萍,曾任航天档案馆馆长的航天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登锐,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研究院陈效真,首届航天奖获得者及中华航天博物馆首任馆长张国友。这些专家都是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

记者:是第一位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中国人秦大河院士吗?

柳金君:是的,正是那位勇敢的先行者。秦大河院士参加的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于1989年7月28日从南极半岛顶端的海豹冰原岛峰出发,经过220天的艰苦跋涉,行程5 986千米。途经南极点和“难接近地区”,于1990年3月3日顺利到达终点——苏联和平站,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合作横穿南极大陆的伟大壮举。

这次活动是由美国职业探险家维尔斯蒂克与法国医生约翰·路易斯·艾蒂安组织的,共有6名队员参加本次探险活动。除组办者外,其他4位队员分别是苏联冰山气象学家维克多·巴亚尔斯基、英国人杰夫·沙莫斯、日本探险者舟津圭三和当时的年轻科学家秦大河。在此之前,他曾两次去南极洲,担任过中国南极考察队第四次越冬队队长。

记者:这么艰难的行程,他们一定遇到不少困难吧?

柳金君:对于探险队最大的考验应该就是极端的恶劣气候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吧,暴风雪,超低的温度,容易塌陷的冰盖,等等。哪个难题不能得到解决就足以让探险队员丧生,秦大河院士又肩负科考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记者:请具体讲讲其中的过程吧。

柳金君:其实在一开始,他们就遇到了困难。探险队于1989年7月16日从美国明尼苏达州府所在地明立阿卜利斯国际机场出发,一架苏联伊尔76喷气式运输机把考察队员、20多名记者、乘务人员和42只雪橇犬以及40吨货物,经古巴、阿根廷、智利于7月24日放在乔治王岛的马尔什基地。飞机落地时,由于当时气候恶劣,风很大,使得飞机斜着栽落,在跑道上砸个半米多深的坑,虽机上人员安然无恙,飞机却因强烈震动报废了。

秦大河在挖好的雪坑中取样

7月26日小型货机将物资分批运至出发点,28日,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艰苦的征途。从南极半岛出发途经位于中部的南极点,穿越“难接近地区”,翻越东部的极地高原,最后到达苏联和平站,这在当时是空前的一次横穿南极大陆的路线。

6名队员中,只有秦大河一人不会滑雪,这就意味着他将遇到最大的挑战。他以顽强的毅力一边赶路,一边练习滑雪,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摔倒,最多时几乎每两分钟就要摔倒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22日,他也和其他队员一样完成“全天候”的滑雪。法国队员幽默地说“秦先生将是中国奥林匹克国家滑雪队的佼佼者”。

记者:启程就这样艰难,过程更凶险吧?

柳金君: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行进非常困难,他们用了2/3的时间走了1/3的路程。42只受过严格训练的雪橇犬,每12只一队,拉着长约3.6米、宽70~80厘米的雪橇,奋力地在雪原上奔跑。南极半岛布满了冰裂缝,表面上看是平坦的雪地,实际上雪下冰层很容易出现断裂。开始不久,5部雪橇就坏了2部。有时狗会突然掉进冰缝中,队员们不得不系上安全带到冰缝中将狗救出。有时,前面和后面狗没有掉进去,偏偏是中间的狗掉进去,这些训练有素的狗会前后左右同时向四方用力把缰绳拉直,将掉在裂缝中的伙伴救出。秦大河和英国队员同用一部雪橇,在最前探路。

8月份过去,9月份他们风雪无阻地赶路,每天早上5时30分起床,烧饭,7时收拾帐篷,8时半出发,下午6时宿营休息。

秦大河在研究冰样

9月和10月份,他们是在暴风雪中行进的,疯狂的雪暴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只能用旧腿裤做成头套罩在脸上,只能露出两只眼睛,一天下来,眼睫毛上挂满黄豆大小的冰粒。衣服表面被冻成冰壳,回到帐篷里头第一件事就是打碎衣服外面的冰层,用火把衣服烤干。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也是用刷子把衣服表面结的一层冰除去。因为睡袋里也结满了冰。吃的很简单,都是压缩食品,食物单调加上体力消耗大,每人的体重都在下降,3个月下来,秦院士减了15千克。

由于采用20瓦的电台通讯,在大雪天能见度很低时常常不起作用。队员们不能准确地判断准确的地点,后援部门也无法找到他们投递食物,所以队员们不得不减少食量,狗减少二分之一,人减少四分之一。

还有就是极寒的考验。南极点到苏联东方站之间1 250千米被称为“难接近地区”,是当时南极没有气象资料的区域。穿越之前,大家先在南极点休息3天,为了减轻重量,保持雪橇最轻,队员们扔掉很多东西,每人只留一身衣服,6人公用一套备用服。食物也精确定量,不多带一点。计划在这个区域走半个月,每天平均走48千米,因为气温降到-50 ℃,狗就吃不消了。

探险队离开苏联东方站是1990年1月21日,这时气温下降到-41 ℃,据苏联科学家说,2月份以后,这里气温将下降到-50 ℃。1989年2月1日,这里达到-60 ℃,并且越往南走,温度也越低。12天后,他们到达苏联夏季站——共青团站,当时气温为-49 ℃,大批狗再一次冻伤。

前行困难加重,秦院士的工作量也随着加大。除了探险外,还要进行科学考察。当其他人进入帐篷休息时,他还需要刨冰,挖雪约一小时,遇到雪下有冰层会更加吃力。这时又饿又疲乏,只好挖一会歇一会、铁锹挖不动就用斧子砍。几个月下来,两把铁锹都挖坏了。他每获得一个数据,每照一张观测图,每采集一个雪样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是由于秦大河院士不间断的工作,才收集到了一套完整的冰雪资料。

北京时间1990年3月3日20时10分,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抵达终点站——苏联和平站,220天的探险活动圆满结束。

这次横跨南极大陆的探险活动始终伴随着科学考察,也是对人类意志的磨砺。秦大河院士圆满完成了沿探险路线进行冰川学观测和冰雪的采样工作,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难接近地区”内珍贵冰雪样品,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为揭开南极洲的奥秘作出了重大贡献。

探险途中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还给大家讲述了这么精彩感人的故事。

柳金君:我自己也很受这些科学前辈的激励和鼓舞,是他们艰苦卓绝的研究才让我国的科研事业向前发展,才让后辈能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组织的科普工作,让学生们对科技都有一定的了解认识,从而启发更多的青少年走上科研的道路!

陈效真老师在偏关县讲座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科普偏关

偏头关上数长河,九折不回圣景烨。

文笔塔下赏霜秋,晚霞依旧染涧楼。

三关首御耀紫塞,险镇桑梓竞自由。

改天换地雄犹在,垛台遥指势不朽。

盛世脱贫未致富,淳朴绿洲留囧袖。

凌宵雁影去又来,常鸣文曲魁星秀。

黄土欲平脊沟壑,童心憧憬科学囿。

科协大篷春来早,莫愁秋风多萧瑟。

猜你喜欢
南极院士航天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南极大逃亡
逐梦航天日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