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曲艺“三老人”

2015-12-07 14:03张翼善
曲艺 2015年9期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曲艺

张翼善

研究朝鲜族时应认清朝鲜民族与朝鲜族两个不同的概念。朝鲜民族指的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以朝鲜语为母语的民族;而朝鲜族是生活在中国的,加入中国国籍的以朝鲜语为母语的民族。朝鲜民族是东北亚古老的民族之一,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开始经过持续不断的离合聚散形成了如今的朝鲜民族。因此,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有些内容自然与周边其他民族共有。

朝鲜民族总人口7500余万,其中朝鲜半岛约有7000万,余500万散居世界各地。中国朝鲜族大多数是从17世纪初逐渐移民来到中国大陆,人口约有200万,占朝鲜民族总人口的2.67%,占散居世界其他各国总人口的40%。

朝鲜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仅有盘索里、诗娜伟、散调、杂歌、社堂乐、农乐、民歌等大众音乐和歌曲、歌词、时调、灵山会相等文人音乐,还有巫俗音乐、佛教音乐以及雅乐、唐乐等宫廷音乐。“三老人”是朝鲜族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传承的曲艺形式。

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开始的朝鲜族艺术文化中,就孕育着“三老人”的兴起并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得到了发展。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公元1869年,朝鲜饥民陆续冒险越境来到已是清政府封禁之地的和龙垦荒创业。随着民间艺人口述传承发展,“三老人”这一曲艺形式经历了生产建设中娱乐调侃的孕育期,至抗战结束后角色齐备、乐曲丰富的成熟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庆祝文艺演出盛行,曲艺节目尤其倍受欢迎,“三老人”融朝鲜族曲艺才谈、小丑戏(尔光代)、漫谈、幕间剧等形式的特点,以颂扬民族精神为主,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表演方式,受到观众的喜爱,并逐步发展盛行。1950年,由延边文艺工作团曲艺演员崔寿峰、元株森、许昌锡等同志配合当时的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在现和龙市头道镇石国村、龙湖村下乡采风时进一步发展了“三老人”曲艺形式,使“三老人”更加规范,大量优秀剧本产生并排练演出。1961年和龙县文工团致力于“三老人”的创作和演出,形成了和龙地区特有的曲艺表现形式,出现了第一个“三老人”发展高峰期。文革初期,“三老人”遭到禁演,但1970年开始出现在各级文艺汇演中,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朝鲜族小品的基础就是由“三老人”这一形式奠定的,80年代后期“三老人”受到了小品的冲击,鲜见于演出之中。2003年和龙市政府开始对“三老人”这一说唱艺术进行发掘拯救,现已取得实效。

“三老人”以说为主,唱演为辅,运用延边地区的方言,具有延边的地方特点。由演员分别模拟进步、中间 、落后三种类型的老人,以争辩形式演出、在笑声中表扬先进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评错误思想、落后现象,嘲笑和抨击敌对潮流。“三老人”对白朴实,风格幽默。“先进者”正气凛然,彰显智慧;“中间派”墙头草形象左右逢源,对白滑稽;“落后者”易走极端,头脑简单,三个人物相得益彰,浑然成趣。插科打诨中矛盾缓解,起到教育作用。有的唱词简明通俗,点缀其中,谱曲具有明显的朝鲜族风格特点,易学易唱,朗朗上口。“三老人”扮相一般采用朝鲜族老年人传统形象,衣帽穿戴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风情。道具随剧情需要而定,简约简易。演员不受年龄约束,往往年少者演出更受欢迎,至于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等形象更是层出不穷。

“三老人”自产生在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中已经发展了多代演职人员,如在前辈金相玉、梁奎等老师的精心栽培和指导下,多次参加并成功演出了“三老人”节目的许相权,以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表演,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为延边朝鲜族曲艺发展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老人足球队》《搞好计划生育》《卖烟的人》《旅行路》等节目在全国、东北三省曾进行巡回演出,得到了上级文化部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各界群众的好评。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而且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和谐共生的新面貌。

据初步统计,“三老人”的作品共有163篇,即从20世纪50年代的代表曲目《百年大计》《花束》《好时光》等,至60年代的《质量保证》《小包主人》,再至七八十年代的《老人足球队》《敬老院的喜事》《恋爱暗号》《赶集场的故事》等及21世纪以来的《上网风波》《差一点》等。

朝鲜族“三老人”具有如下的特点:

1、人物定型化:人物限定三人,三个人物相得益彰,浑然成趣。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些“三老人”作品打破了人物定型化的局限性。

2、语言幽默化:具有喜剧效果,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为观众所接受,演出过程中检验“三老人”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观众的笑声。

3、结构程式化:节目的采编剧、导演排练、表演各个过程规范,尤其剧本结构都是:落后表现——中间的摇摆——先进教育落后——喜剧收场。

4、地方化:“三老人“是延边朝鲜族独有的曲艺形式,从服饰到对白,从作曲到表演风格无不体现延边地区的风貌,为当地人民所喜爱。

朝鲜族“三老人”不仅有上述特征,而且在延边朝鲜族曲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如今却面临消失或断代的危机。虽然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三老人”固定格局的局限性限制了自身发展,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一些资深的“三老人”演员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了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而年轻的演员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在曲艺界中享有威望的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三老人”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三老人”的发展举步维艰;缺少资金和经费,对亟待解决的保护问题束手无策。

作为朝鲜族曲艺的代表,“三老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需要不断发掘、抢救与保护,这对延边朝鲜族曲艺的发展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曲艺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延边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56个民族,56枝花。少数民族曲艺艺术需要本民族人民的关心与爱戴,更需要政府的关怀与扶持。只有这样,我们的曲艺艺术大花园才能够更加多姿多彩,和谐地散发出各自的芳香。

猜你喜欢
延边朝鲜族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KORE A TOWN
延边州组织“V游延边 发现精彩”活动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延边啊,延边!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