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何以热

2015-12-08 10:43夏镇龙
清风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官场

文_本刊记者 夏镇龙

国学何以热

文_本刊记者 夏镇龙

策划人语

什么是国学?答案有种种,至今众说纷纭。但大部分人认为,国学是以儒学、道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还有学者指出,国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不可否认,国学并未过时,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热在当今的复兴和持续升温,与执政党的倡导息息相关。习近平不仅国学功底深厚,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方面也堪为表率。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话语体系中,都不难发现他对古文的运用娴熟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到国学,视察孔子研究院,与国学泰斗促膝谈心等等,甚至在与奥巴马谈到中美关系时也使用了国学名句。可见,借鉴古人的智慧有时能使国学在治国理政中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反观现实,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种种弊端显露无遗:一些为官者道德败坏,穷尽伎俩贪赃枉法、渔猎钱色,乃至一些地方出现塌方式腐败,重构官场伦理道德迫在眉睫;一些企业家想方设法勾结权力、傍官捞钱,使得本已失守的企业家精神每况愈下;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失德,学术腐败甚至更甚于政治腐败。社会精英群体中的违法失德行为也一次次挑战着民众的心理承受底线,加剧了民间本已泛滥的拜金、浮躁等风气。诸般劣迹,无不折射出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窘况。

因此,从官场到学界,从官员到民众,社会亟须净化人心、重构道德。而若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国学即能在很大程度上针对今之疾瘼以收成效,不失为一剂匡济时弊、利益世道人心的“治心”良方。“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尚行礼义廉耻,规正社会风尚,不仅是国学精神中的应有之义,更应是当今官、商、学、民等各界知行合一的姿态。如此,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才是我们重拾国学、崇尚国学的要义。

(本策划部分稿件的部分内容摘引自媒体报道及相关资料,特此鸣谢)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官场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