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的研究

2015-12-08 15:28曹凤
人间 2015年36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比较文学全球化

曹凤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的研究

曹凤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637002)

摘要:经济全球化发展带动了文学全球化进步,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内涵、性质等相关理论的梳理,指出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就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之再建构从明确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的地位、构建多元化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确立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合理跨界作出思考。

关键词:全球化;比较文学;文化环境

一、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梳理

(一)比较文学的内涵及特征。

比较文学作为一词被适用最早出现在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1816年版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被业界广泛适用源自于法国历史学家、文学批判家维尔曼在巴黎以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为主题的讲座开始。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保罗·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一书面世,近一个世纪有关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才得以被首次、全面、系统的介绍和普及。自此,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得到发展并相继在欧美国家盛行,尤其是在二战后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更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我国,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在早在清末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学者王钟棋就曾将《水浒传》誉为社会主义小说,如此归类源于其将该作品与托尔斯泰、狄更斯的作品相比较而得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国内范存忠、陈受颐等学者相继就中国古典文学对西欧影响的研究以及戴望舒对西方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译介工作的开展,比较文学理论研究成果收获颇丰,尤其以钱钟书先生代表作《管锥编》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成为海内外学者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史上的一颗明珠。

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究其实质而言,其是对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民族间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艺术门类,在意识形态相关关系对比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跨学科文艺学分支。简单说来,比较文学即是一种以和谐人文关怀为主旨,将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载体,集多元化全球文学精华之交流沟通、互溶互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的综合性学科。综合来看,比较文学集中体现为如下特征:首先,其具有比较性。顾名思义,比较文学重要价值的导出源于其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比较法,对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研究均首要源自比较。其次,其具有跨越性。就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而言,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地域广度而言,比较文学都具有这一特征。再次,其具有开放性。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丰富并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要向全方位多角度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需要在文学比较研究的时候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后,其具有综合性。既然文学比较研究对象的来源广、内容多,研究方式繁、紧密程度深的特点,就决定了从事该项工作本身的综合度相对较高。

(二)文学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文学全球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能进一步全面、准确的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势必要围绕文学全球化发展这一中心展开。不管认可与否,当前我们已经处于文学全球化的时代,对于非本国内的一系列文学研究的着手点都避不开一种打开他国文学知识宝库的方法——翻译,这就使得文学被译介的可能性提高。全球化发展逐步缩减了国别语言间使用的差异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被译介的文学理论成果的参考价值的认可度。从这个角度看,文学全球化促进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除了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学科的研究实现不同国别间文学精神的交流沟通、互溶互补,还在于以此为契机实现多元化人文关怀,加强并促进世界人民情感的交流,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提供软实力支持和保障。从这一层面看,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是真正促进文学全球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支撑。

二、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文学全球化发展对比较文学而言,将面临如下机遇:首先,以文学全球化的发展契机来看,它将有利于建立并形成相对较好的比较文学发展之文化融合的大环境。众所周知,传统文学研究模式仅限制在某些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而文学全球化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以更宽泛立体的文化大环境为研究视野,对于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重大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文学全球化有利于加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研究者在文学比较研究过程中的认同感。文学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与冲突性也逐步随之明显,通过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分析、研究、交流与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其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这样既便于国内经典文学走出去,又有利于国外优秀文学引进来。尽管全球化文学或多或少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会存在淡化民族身份的现象,如果能适当坚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可以以此为契机更全面的加大对文学经典精髓的认知度与分享面。最后,文学全球化比较文学的研究还有利于缩小并克服民族国家的单一性与狭隘性。随着近些年比较文学的发展,其既有的研究范式与研究领域被打破,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已逐渐远离先前主导模式,具有世界性的多国家、多民族、多地区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各民族文化的往来越加频繁、依赖逐步提高。文学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创造了一个转变的环境,突破原有国别、民族与文化进行领土外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在文学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比较文学面临着如下各种挑战:首先,虽然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的不平等现象出现并非全部归咎于全球化作用,但实践中的这种经济悬殊差距迫使我们承认该事实的存在。这对于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下不同国家间的文学发展脉络与文化底蕴确实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不可否认这也是文学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文学全球化的存在本身就将比较文学研究至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目前,对于本民族之外的其他外来文化的认知与认可缺乏一个全方位的定位标准,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全球下比较文学的文化定向难确定,容易被倾向性明显的主流文学引导,进而丧失本民族最原始、最纯粹的文学形态。其次,文学全球化的发展使众多信息可以以较简便的方式获得。人们以品读细读式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使得人们在海量阅读后获得较直观的文学认识,这种认识停留在表面,由于疏于对某一文学现象背后的背景、原因、历史、国别文化等的深层次思考与分析,其外在结果呈现相对肤浅。这显然难以完成和实现精细化研究模式下比较文学的内在要求。因此,简单、粗旷式文学研究方法与单一化的研究视角不能保质、高效的实现跨国文化的差异性比较分析,这是制约新时期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发展的又一挑战。最后,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具有商业性和消费性的大众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精细化和精英化比较文学研究引入一种泛文化研究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除了对比较文学在跨文化、跨文明领域下进行研究和分析,还将与文学相关的哲学、政治学、精神分析学、医学等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如此使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宽泛化,甚至出现借他文化之名吞噬传统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文学全球化下保障并实现比较文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又可以有效防止比较文学在众多学科的影响下受到冲击是实践中的又一挑战。

三、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之再建构

(一)明确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的地位。

对于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再建构的首要基础即明确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平等、受尊重的权利已成为新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障个人、社会、民族、国家间文化的差异,明确比较文学的地位,有助于为不同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建立对话交流的平台,使这些小到个体、大到国家能够寻找和谐并进点,实现最终的共同发展。这是在文学全球化背景下兼具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和避免本民族文化固步自封双重功能的有效途径。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人文精神的建构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灵魂。文学的全球化发展,既具有机遇又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化研究的地位的确立将成为学者们研究的方向。文学的全球化必然带来跨文化的新鲜认知与思想,对于东西方文化异质性的导向与超越将是比较文学在双重或多重文化引导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目标。文学全球化下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谐稳定稳扎不同文化中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来讲,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精神和主旨的基础上,扩大和加强文学全球化下与其他国家国际社会文化学术交流。在可以与国外比较文学研究接轨和对话的平台上,明确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目的、范围、性质,通过对上述相关理论的界定,合理明确比较文学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存在地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比较文学的研究与国际对话、接轨,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全部接受外来文学成果与理论,也不仅仅表明当前的文学比较会局限于中西方文学中。相反,对于文学选择的比较对象,我们所采取的也是包括但不限于西方文学文明成果,还将与我国毗陵或环绕我国周围的任何具有先进文学成果的国家和民族。而这些根基的来源与确立均需要归结于文学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明确的地位。

(二)构建多元化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确立以求同存异为原则的多元化比较文学研究视角是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再构建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将文学全球化下不同国别、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比较文学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以和为基础的差异文化共存空间,最终实现不同民族间文学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借鉴。遵循求同存异原则,构建多元化比较文学研究视角是倡导世界文学文明,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既然文学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改变与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此基础上生发的文学差异也无法避免。因此,我们需要从多元化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着手,寻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共通性、文学的异质性。如此,即是将比较文学研究建立在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过程中。这既是构建多元化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未来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来说,首先是要建立不同国家文化研究的对话模式。不同国家的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在各自国家文化被认可、受尊重的前提下,双方或多方才具有异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必要行。尽管在该对话模式下,双方或多方文化不会互相排斥,但完全融合也不现实。其次,塑造宽容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宽容比较文学构建的基础,走出传统文学比较研究的误区,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构建对非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与宽容度。这样看来,比较文学研究者就其国内本土文化来源与发展有足够的认识与反思,又需就域外文化平等、尊重的理念渗透其中。最后,加强文学全球化发展下各国文学的交流与沟通。多元化文学的发展创新与再建构源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各民族优秀的文学理论成果资源被共享,进一步加深了中西方异质文化下文学的交流、渗透与碰撞。这是汲取国外文学成果进步与发展的重大机会,也是突破国内文学理论限制、弘扬本土化民族文学精神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三)确立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合理跨界。

确立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合理跨界是应对文学全球化比较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重新构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与传统文学比较研究不同,文学全球化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文化语境,而是以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形式逐步推进。在如此快速发展与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确立比较文学研究的合理跨界实有必要。总的来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立足我国当前文化研究的基本国情,严格遵守本民族文学精神的主旨,在进行文学比较研究时要尽量还原文学经典的原本面貌,追根溯源,探究经典背后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底蕴,尽量避免本国文学作品与别国文学作品的简单直接对比,在世界文学发展愈发复杂的当前,对于与本土文化产生历史背景相差甚远的别国文学作品要持相对保守的态度。简言之,即时刻保持本民族文学经典的生命力,不因别国经典的重现与反复而牺牲它或否定它。其次,该文学比较是跨文明、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全球化为比较文学的广泛深入发展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平台。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经典文学传统的国家,对于国内文学的研究者而言不为陌生。相反,受计划经理体制和传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限制,国内缺少对国外文学学术宏观掌控与微观把握研究,对于与国际接轨并建立平等对话缺乏匹配的理论成果。因此,在文学全球化逐步发展的今天,为了寻找双方或多方文学交流与沟通的基点,学术界相关研究学者会随之提高,这对于促进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文化理解与信任,文学交流与沟通创造了条件。同时,需要我们时刻谨记文化霸权的形成与别国强势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因此,务必要确立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合理跨界。最后,确立全球化时代合理的世界性比较文学公共领域发展空间。通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引申出文学公共领域发展理论,无论是为个体在社会和国家一体化提供发展空间,还是从为国家寻求民族认同空间角度考虑,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研究的合理跨界需要依靠世界性比较文学公共领域的开辟与发展。简单来说,即尊重文学经典原著的本意,以其精神启示与历史参照深入挖掘经典作品的现实价值。重视从世界性文学经典中汲取各国文学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借鉴其发展经验丰富并发展文学全球化下比较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乐黛云:《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

[2]陈惇:《比较文学教学的回顾与思考——为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而作》,《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4期。

[3]苏珊、巴斯奈特、黄德先:《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曹凤(1987—),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硕士,单位: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04-02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比较文学全球化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国际汉学的传统与现代——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圆桌会议侧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