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2015-12-08 08:03陈琳聂芹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23期
关键词: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陈琳 聂芹

摘 要:《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是高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建筑工程经济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虽然,《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该门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不利于我国高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该门课程的现状入手,进一步阐述了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旨在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基本理论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3.233

1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现状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应用内容,而我国高校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为优质的方案,全方位、立体化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各项技术方案以及各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1]现阶段,我国高校《工程项目》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劣势:

首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实践同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的技术方案以及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施工,也就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仅仅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不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2]。

其次,教学方法落后。现阶段,《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课本的叙述,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工程经济》学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当中,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阻碍《工程经济》课程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因素。

再次,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工程经济》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对教师的实际水平要求非常的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能,然而,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后,就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当中,因此,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

2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首先,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工程经济》课程当中,教师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快速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方面和内部方面。外部方面,学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推荐有能力的教师到专门的进修学校去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内部方面,教师自身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再次,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工程经济》教学课程中,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近些年来,我们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人们的关系已经逐步向信息化发展,《工程经济》教学也是一样,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门课程当中,以多媒体为首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够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能够实现知识的生动再现,因此,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打造校企合作模式。《工程经济》教学改革应当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论对学校、对企业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清楚的了解《工程经济》课程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引进更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4]。

3 结语

《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采取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实现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洪跃.工程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冯为民,付晓灵.工程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邵颖红,黄渝祥.工程经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琳(1986-),女,河南人,研究生,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经济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双语教学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工程管理的经济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控制项目成本技术探析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研究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