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思考

2015-12-09 04:06赵胜男马毓彤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武 颍,赵胜男,马毓彤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思考

武颍,赵胜男*,马毓彤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政府应尽快做出合理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通过加快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换,保护民族产业等对策来减弱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抑制,促进民族地区人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民族地区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问题;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一、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民族地区的也被纳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范围内,民族地区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既能产生积极影响又能产生消极影响,既能促进也能抑制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即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于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要实现民族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内容有较好的把握与理解。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内容如下。

(一)经济全球化

1.资本流动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根据是资本的运动。资本的本性在于它的趋利性——哪里有利润,就奔向哪里,一切外在的障碍都压抑不了它火热的冲动”[1]。互联网、通信工具逐步发达、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世界各国货币兑换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等因素,资本流动呈现出全球化的现象,日益形成一个全球化的金融体系,这有利于资本的集中,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融资。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2]。

2.生产全球化

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培养了更多技术熟练的工人,有利于劳动技术的巩固、积累和传播,有利于劳动工具的改进,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跨地区、国家的生产日益增多,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更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以苹果手机为例,其科技研发部门可能在美国,其生产部分零件的工厂在日本,而最终由零件制成整机则是在中国。生产全球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劳动生产过程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地点,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于美国较低,那么苹果手机零件制成整机的生产过程在中国完成相对于在美国完成就节约了成本,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同时,由于参与到苹果手机的生产过程中来,中国也培养出了手机生产方面的技术人才,为中国国产手机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人才。

3.贸易全球化

地区的小市场向世界的大市场转化。由于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网络经济的繁荣以及金融全球化等因素,贸易呈现出全球化的现象,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内进行商品销售。贸易全球化促进了竞争全球化以及企业经营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甚至有些跨国公司的财力比一些小国家还要雄厚。同时,商品全球化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销售人才,提升了销售技能,拓宽了销售渠道。例如,美国的苹果手机在中国销售过程中同中国的手机生产商小米、华为展开竞争,在销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招聘部分中国人作为销售人员,这样就为中国培养了手机销售人才。同时由于不但采取实体店销售也采取网络销售的模式,这就为中国其他国产手机厂商提供了可借鉴的网络销售模式,转变了中国的手机销售模式,提升了销售能力。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以人民主体为出发点,人民为主体的经济、政治、文化为主要逻辑系统,具体内容为人民是经济、政治、文化主体,以实现人民主体目标为旨归的思想。“人民即人民群众,主体在这里主要指人民在社会中的自主地位与性质”[3]。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描述人的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4]。人民主体体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即人民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经济、政治、文化等主体作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内容为

1.人民是经济主体

一方面人民是“两种生产”的实践主体,一种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5]的生产,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通过生育而产生他人的生命”[5]的生产,即人自身的生产。另一方面人民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当然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分工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而消灭异化劳动,人民经济主体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人民群众作为“两种生产”的实践主体,承担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据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相统一,人民必然也享有自己创造的价值,人民必然是经济利益主体。

2.人民是政治主体

政治是维护利益的重要手段,人民要真正确保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人民作为政治主体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实行人民主权并且推进民主制。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变革的主体也必然是人民,人民的“两种生产”的社会生活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与距离。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6]。

3.人民是文化主体

一方面,人民是精神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所有的科学理论、文学、艺术都是来源于人民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都是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得出的成果;另一方面,人民作为文化主体,也应该学习文化,享受精神文明成果,掌握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文化主体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影响分析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依赖,各国、各地区不仅在经济方面联系更加密切。在政治、文化上也日益紧密联系,因而经济全球化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产生影响。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对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产生消极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积极影响

1.经济上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经济主体作用的发挥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民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虽然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但是跨国公司在民族地区的投资与销售,例如兴建工厂、通过在民族地区的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做广告来促进销售,给民族地区经济带来了活力,兴建工厂招聘工人解决了民族地区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增加了这些人员的经济收入。跨国公司也在民族地区招聘一些工人、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培养了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有利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高新科技传播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资本流动全球化使政府与企业能够利用国外资本对国内进行开发与建设,也使国内资本获得了在国外进行投资盈利的机会。以上均表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经济主体作用的发挥。

2.政治上促进民族地区人民政治主体作用的发挥

经济全球化给民族地区带来了政治制度改变的机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基础方面给民族地区带来了改变。由于政治制度必然朝着适应经济基础的方向改变,因而也改变了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完善必须以法制的完善为前提,为了吸引跨国公司来民族地区投资,世界各地的民族地区的政府进行了政策与管理的竞争,提升了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不但能够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对民族区域的投资,而且能够提升管理和服务民族区域本土企业与人民的能力,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发展,进而更好的维护好了民族区域人民的政治权益,促进民族地区人民政治主体作用的发挥。

3.文化上促进民族地区人民文化主体作用的发挥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发达国家在民族地区销售商品尤其是电影、书籍的同时也传播了其语言、文化、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其中会有“苍蝇蚊子”这样的文化糟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但是其中还包含优秀的社会文化观念、法律制度、企业管理制度。这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法律制度、企业管理等资源。多种文化的碰撞丰富了民族地区的文化来源并且给民族地区文化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民创造优秀的精神财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与其他国家地区人们的交往,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消极影响

1.经济上阻碍民族地区人民经济主体作用的发挥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民族地区获得的经济利于明显少于经济发达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品牌、技术、资本获得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部分经济利益,而仅在民族地区低价获得原材料、劳动力或者是农业、工业初级产品。用贸易的方式对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剥削与资源掠夺,在技术方面,又通过一系列保密措施、专利以及挖走人才来限制民族地区技术的发展,民族地区人民仅获得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的一小部分,而跨国公司则获得利益的绝大部分。其次经济全国化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内部阶层又重新分化,收入差距也在加速拉大”[7]。部分跨国公司为了打开民族地区市场采用了合资的方式。显然,部分民族地区人民成为合资公司的高管、技术骨干等高收入人群,这些人是受到经济全球化益处的人。这些人收入有所提升,而未受到经济全球化益处的民族地区部分人民收入提升较少、没有提升甚至有所下降,使民族地区人民发生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这可能激化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造成民族地区不稳定。上述状况均不利于民族地区人民经济主体作用的发挥。

2.政治上阻碍民族地区人民政治主体作用的发挥

民族地区无法摆脱其他国家地区,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更加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传播其意识形态、对民族地区政府施加政治影响。民族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政府更难控制主流意识形态。例如,一部部美国电影、电视剧包含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影院传播到民族地区人民那里,部分民族地区人才由于向往美国那种经过艺术加工的、很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向美国移民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而此时的民族地区政府也无法通过简单的禁止电影、电视剧的播放、禁止书籍的销售来成功阻止其意识形态的传播。因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是全方位的,禁止了影视播放、书籍销售,意识形态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商品以及管理制度等进行渗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在民族地区经济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族地区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的政策法规已经不能完全按照民族地区的自身意志来制定,还必须考虑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来制定民族地区的政策法规,甚至必须把原本属于政府的一部分权利转交给跨国公司,已经没有了绝对的政治上的自主权。

3.文化上阻碍民族地区人民文化主体作用的发挥

文化上,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对民族地区有很大的冲击,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民族地区人民意识形态能产生分化作用,可以使部分人产生拜金主义,同时也能推销其宗教,这影响了民族地区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例如,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基督教在中国蓬勃发展,抑制了民族区域自身宗教的发展并且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使民族地区部分人民不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能正确看待世界,因而也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也不利于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实践,不利于民族地区人民文化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 经济全球化促进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促进民族地区更快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找到对策来使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下面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促进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对策。

(一)经济上,保护民族地区产业,转变发展模式,调整其结构

第一,应向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输送大量人才、转移大量工程与项目用于保护与发展民族地区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加快科技研发、提升管理制度水平来提升民族地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竞争力,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人才来保护民族地区的服务业,打造民族产业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仅仅靠销售初级产品获取收益,而且要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来获取收益。提升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能任由市场在竞争过程中把民族产业淘汰掉,否则没有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民族产业这个维护民族地区人民利益的重要工具。民族地区人民只能通过给跨国公司打工获取收入或者通过出售原料、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与初级工业品,经济收入必定较少,无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主体作用。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贸易的全球化,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将商品包装上的民族地区语言翻译成目标消费者人群所用语言、将民族地区的优秀的文化作品如舞蹈、戏剧、文章加以适当改编等方法来加速民族地区手工制品、工业制品、文化商品的销售,使民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方面摆脱被动的、客体的地位,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充分的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主体作用。

第三,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构建节约型社会”[8]。提升生态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民族地区建设。

(二) 政治上,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一方面,提升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来民族地区进行投资,其次民族地区政府应该保护民族产业即在民族地区注册的、由民族地区人民主导的并以在民族地区为经营活动的指挥中心的产业和企业,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虽然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税收上要给予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商品以较低的关税,但是也要通过优惠政策、法规、资金等方面来支持民族产业,给民族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另一方面,要考虑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民族地区的历史等具体情况,在促进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维护民族地区的宗教稳定、政治稳定,稳定是良好发展的前提,要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宗教、政治稳定构成威胁的因素降低到最低水平。例如,某种商品的销售或者某种在民族地区的跨国公司进行的科研项目中的某些行为违反了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那么,就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制止这种商品的销售或者科研项目的实施,可以将该商品转移到别的地方销售,将该科研项目转移到别的地方进行。

(三)文化上,发展教育,弘扬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优势,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人力资源质量”[9]。目前民族地区仍存在着文化教育程度不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人口比例较小,职业技术教育并不发达的状况,这就不能为民族地区发展培养足够的人才,限制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使民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化经济竞争时竞争力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获得较多利益,无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主体作用。要通过发达的教育体系来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质量,加强教育对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的有着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弘扬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因为某些文化不能带来近在眼前的经济利益就不对这些文化进行保护。如弘扬儒家、道教思想中优秀的文化,有利于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自私自利、唯心主义等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蚀,有利于在民族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加强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例如,民族地区的服饰如苗族的服饰文化、设计理念可以应用到现在的服饰设计上面,打造民族地区自己的服饰文化品牌,使民族地区的服饰能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著名舞蹈、歌曲、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结合现代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将其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动漫,打造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这在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甚至能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主体地位、民族地区的文化客体地位转化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客体地位、民族地区的文化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促进民族地区人民文化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结束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影响,民族地区应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对策来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主体地位,促进民族地区人民主体作用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地区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周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批判[J].社会科学,2000(12):25-28, 24.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4.

[3]刘真金,肖铁肩.从《法兰西内战》看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103-1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6.

[7]程恩富,朱富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思路——兼论“三控型民族经济”与对半式双赢[J].财经研究,2000,26(10):3-7.

[8]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0):43-49.

[9]曹仁祥,萨茹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2(3):43-46.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People Playing

a Subject Role in the National Areas

WU Ying,ZHAO Shengnan,MA Yutong

(College of Maxrism,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areas are influenc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an not only promote but also inhibit subject role of people in national area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reas, the government of national areas should adjust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government of national areas should accelera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protect national industries so that we can not only weaken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people to play subject role but also promote subject role of people in national areas. National areas can adjust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 faster and better in this way.

Keywords:national problem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rx′s thought that people as masters

中图分类号:D 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5-0054-05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5.011

*通信作者:赵胜男(1975—),女,瑶族,云南勐腊人,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作者简介:武颍(1990—),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1修回日期:2015-07-10网络出版时间:2015-09-2517:1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925.1714.022.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5,9(5):54-58

猜你喜欢
经济全球化
金融开放对金融监管影响及对策分析
钢铁行业的全球化研究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我国实现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