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晚报》: 把增强读者黏性的创意变成常态

2015-12-09 22:31陆荣春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全媒体黏性新常态

《盐城晚报》:
把增强读者黏性的创意变成常态

□ 文/陆荣春

提要:面对网媒和外来媒体的竞争,作为地方传统主流纸媒的《盐城晚报》是如何创优做特,做精做美,增强黏性,吸引读者的?

关键词:盐城晚报 全媒体 新常态 黏性

“创意策划+独家展示”成新常态

在全媒体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蓬勃兴起,媒体竞争更为充分。纸媒如何在多重竞争态势下,继续留住读者眼球?《盐城晚报》总编室认为,靠的还是新闻,拼的还是有趣、有用、可读、可品的报道。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盐城晚报》还是要抢独家,抓首采首创首发。

在突发新闻和重大的时政新闻上,纸媒有出版周期,时效上比不过网媒,很难形成首发的优势,怎么办?《盐城晚报》加强策划,在非事件性报道上多动脑筋,推出的一组组创意报道亮点频出,在“独家”上展示了实力和风采。

《盐城晚报》总编室在报社内外征集“金点子”,集思广益推出的一组组创意报道,如关注地方名菜特产的“有滋有味盐之城”系列报道,关注百岁老人的“笑靥如花——走近福地盐城百岁老人”大型摄影报道等。由于这些都是非突发性新闻,靠的是编辑记者的创意火花诞生的报道,具有独家性、贴近性、服务性,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些创意报道很多是系列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持续时间比较长,有的连续百余期,甚至贯穿全年,有声势、有影响、有特色,像电视连续剧一样,读者欲罢不能。

“爱心帮办+公益活动”成新常态

公益事业关系民生,民生连着民心。在做好新闻、办好报纸的同时,《盐城晚报》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强化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可用性,彰显公益品牌影响力。

《盐城晚报》抽调骨干记者组成“爱心跑腿记者队”,成立“爱心帮办工作室”,以媒体为纽带,建立捐助者与受助者于一体的公益运作机制。帮办、爱心、社区等地方版用真情为困难群众、弱势家庭鼓与呼,对事关市民的切身利益的普遍问题全力关注,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政府获取民意的重要平台。

在帮办版上,针对市民反映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由记者出面同有关部门联系解决;针对失去联系的亲朋好友,由记者出面帮为联系寻找;遗失招领、结婚和小孩出生及生日等喜事祝贺、病逝讣告等均可刊登。政策咨询、闲物交换也设相应栏目。在爱心版上,突出人文关怀精神,设立身边的爱心、慈善之星、爱心超市、举手之劳等栏目。每月进行爱心大盘点,增强版面的影响力。

在做好日常帮办的基础上,不定期开展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型公益活动,形成报道强势,吸引受众参与,塑造公益品牌影响力。

为引起社会对“菜场娃娃”这一特殊群体暑期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盐城晚报》从2014年7月14日起,持续1个多月推出“关爱菜场娃娃”公益行动报道,先后组织多批菜场娃娃到报社参观,去科技馆体验,到高空去看新盐城,与兵哥哥一起包水饺……实实在在为孩子们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儿。“关爱菜场娃娃”公益活动报道市内外反响热烈,亦获好评不断。2014年7月26日,中国晚报摄影学会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我夸我夸”板块,向全国媒体同行推介这一做法。

“融合发展+联动互动”成新常态

《盐城晚报》在发展传统纸媒的同时,也在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上下功夫。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建立全媒体矩阵,再造采编流造,实现报纸与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盐城晚报》借力新媒体,创新报道形式,以特色内容建设为目标,以打造共同栏目、共同品牌为切入点开展融合。2014年11月10日,推出首期全媒体栏目“红沙发访谈”,农家子弟龚胜全讲述他作为北大的选调生,毕业回到家乡扎根基层的追梦故事。

为实现全媒联动、立体化传播格局,在采编大厅专门辟出一角设立“盐城晚报红沙发访谈”演播室,定期邀请采访对象来到报社,在文字、摄影记者进行采访的同时,新媒体记者拍摄制作视频,在《盐城晚报》官方微信、微博和官网盐网上同步播发,形成舆论强势。

去年,全媒体联动策划了“关注单独两孩新政”“地球一小时”“关注公共自行车”“百岁老人”“小吃地图”等方面系列和组合式报道,把镜头和笔尖对准基层生活,聚焦百姓生态,服务盐城市民,体现了媒体的人文情怀。

在加强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盐城晚报》还整合社会资源,与相关部门合作办报。近年来,通过与消防部门联办盐城消防专版,扩大了发行量。加强与各中小学的合作,建立小记者活动中心,成立小记者部,开展小记者活动,设立小记者专版,吸引7000多中小学生报名成为晚报小记者,他们的家庭也成了《盐城晚报》的忠实订户。

“深度调查+热点微评”成新常态

纸媒虽在时效上不及网媒,但其具有长期积淀形成的公信力,新闻的真实度较高,受众认同感较大。纸媒可扬长避短,面对网络上真假难辨的大量信息,选择读者关注度高的话题,进行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调查性报道,核实信源,追寻真相,还原事实。

2014年,拥有10多万粉丝的博主“疯XXX店”发了一条长微博:市区华兴桥上,老奶奶10多年前被儿子赶出来之后,就一直以卖咸蛋为生……《盐城晚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遂在封面导读版、A04版推出《“卖咸蛋奶奶”被网络聚焦全家困扰》一文,全面报道了老人的现状、真实的家庭生活,还原“卖咸蛋奶奶”真相。同时配发“记者感言”,百余字,微点评,呈现本报观点和思考,引导舆论。报道刊登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不少读者朋友纷纷致电本报评论此事,也有不少网友在微博、微信上留言。

《盐城晚报》还推出时评版,针对国内市内热点新闻配发作者专题评论。同时,时评版设立“热点快评”“微言博语”等“微评论”专栏。发动编辑记者撰写“微评论”,增强评论的本土气息。约请市内作者为特约评论员,就市内热点新闻进行评说。三言两语,篇幅短小精悍,观点尖锐泼辣。

妥善处理六对关系

在全媒体时代,纸媒增强读者黏性,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多重关系:

1.加与减。《盐城晚报》日均版面数一度超过32版,后来微调,稳定在32版。同时适当减少时事资讯类的新闻版面,增加地方新闻版,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版面信息量的做法,每个版面突出主打稿件,对主打稿件做深做透。通过“加减法”,实现“薄的是纸,厚的是内容”。

2.大与小。作为盐城本地的主流都市报,《盐城晚报》“抓大,更做小”,关注国家“大事”、重大典型的同时,以更多的笔墨报道身边“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更多的版面着眼于读者身边的家长里短、街谈巷议,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3.独唱与合唱。《盐城晚报》根据融合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新媒体的力量,同时改变以前报纸和新媒体分立单干的状况,切实推动深度融合,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盐城晚报》与新媒体的“合唱”,放大媒体声音。同时,也能根据各个传播平台的不同特点,有所区分,纸媒和新媒体均保持一定的空间刊发自己独家的内容,各自“独唱”,张扬个性。如时评、美文等版面的大多内容仅在报纸上刊发,新媒体不转载。《盐城晚报》美妙的“独唱”也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4.快与慢。对于突发性新闻或者重大的时政活动,《盐城晚报》的做法是全媒体介入,官方微信、微博等快于晚报,在同城媒体中抢先报道,滚动发布即时信息,争得先机,引领舆论。尔后,晚报做全景式扫描、全方位解读。对于创意策划的独家报道,纸媒首发,隔了半天或一天后才在新媒体亮相。这样一个“快慢”时间差,让纸媒上有受众第一时间不能从网媒上获得的内容。

5.付费与免费。6年前,《盐城晚报》为扩大影响力,推出数字报,网民可免费阅读。2014年,为保护纸媒知识产权,培养读者对纸媒新闻付费阅读的习惯,《盐城晚报》数字报开始实行注册付费阅读。起初议论较多,但是通过宣传、解释,大家也慢慢理解,继而打听订阅数字报的陆续而来,还有网民补订纸质《盐城晚报》。当然,《盐城晚报》也推出很多回馈订户的超值、免费活动,如《盐城晚报》小记者可免费参加写作辅导讲座、进入部分旅游景点免门票等。

6.当前与未来。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纸媒的发行量已不代表影响力。我们认为,对于地市级晚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晚报来说,其所创办的新媒体很多在市场上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而且也未找到很好的赢利方式,而纸媒的暴利时代虽已过去,但还是“有利可图”,影响力犹存,因此,通过我们的精彩报道,确保其仍具一定的发行量,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保证这家媒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当地仍具主流地位和影响力的需要。传统纸媒工作者当认真研究如何以互联网思维开展新闻报道工作,努力提升报纸的权威性、导向性、贴近性、服务性,全面提升报纸质量和品位,只有每天都能将最精美的版面和最有价值的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才能让读者满意,留住读者。(作者是《盐城晚报》采访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全媒体黏性新常态
富硒产业需要强化“黏性”——安康能否玩转“硒+”
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受众黏性
玩油灰黏性物成网红
基层农行提高客户黏性浅析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