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一项基于对(1979-2009)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

2015-12-10 05:42郭宏斌
关键词:社会变迁流行音乐

解读我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一项基于对(1979-2009)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

郭宏斌1,2

(1.黄山学院 经管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2.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文章通过对1979年至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流行爱情歌曲的歌词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了歌曲所呈现出的爱情主题、社会价值与性别关系等。研究发现,我国大陆流行爱情歌曲所呈现的是一个感情丰富、充满矛盾与压抑、既承续传统又挑战固有价值的爱情世界。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得爱情歌曲习惯性沉溺于对分手与别离的感伤情怀表述。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与求爱模式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亦出现了诸多可能,这些都在不同层面上改变着民众对爱情的想象与理解。

关键词:流行音乐;爱情歌词;求爱模式;互构论;量化内容分析;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J614.91

收稿日期:2015-03-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

作者简介:郭宏斌(1980-),男,甘肃兰州人,黄山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文化社会学。

“流行歌曲是后现代生活的声道,在电梯和机场、酒吧和饭店、街道、购物中心及运动场中想躲也躲不掉。”[1]“虽然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预测哪些歌曲以及哪种音乐风格会被大多数听众与市场所喜欢,但流行歌曲的传唱与走红一般是运用了社会中最广泛被接受的语言、思想和价值观来构筑的音乐语言。”[2]爱情歌曲作为“流行音乐”中最常见的音乐体裁,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民众的情感与欲望,塑造了大多数人的心灵。尽管很多人对于“商业时代”的爱情歌曲提出过种种质疑,认为其过分强烈的市场导向大大降低了“大众文化”的艺术品位[3],但是我们亦不能将其简单地认为是一般的娱乐商品,而应将其视为一种携带着强有力的、所向披靡的大众文化思潮商品,流行歌曲的风云流变牵涉到审美更替与价值变迁,再现着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构筑了民众的文化生命轨迹,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记忆。因此,对于流行音乐中所反映、呈现的爱情价值观也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议题。

与严肃音乐的定位不同,我国流行音乐似乎一直游离于“主流”之外,难登大雅之堂,其价值也多定位于娱乐消遣。将流行音乐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加以研究,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但是早在1940年的西方世界就有学者将爱情歌曲视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加以观察研究。到了20世纪60年代,流行音乐更成为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所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相比于西方的研究进程,我国的流行音乐文化起步较晚,一直到1990年以后,才渐有港台地区的一些研究者涉足该领域[4],大陆地区流行音乐的成长与研究要比港台地区晚很多。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流行爱情歌曲中的爱情表述与社会变革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大陆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备受指责到渐被社会认同,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可以说,凡是重大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均在爱情歌词的创作上有所体现。通过研究特定社会阶段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词,可以间接了解当时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结构,洞悉社会民众的精神世界[5]。所以,探讨微观意义的流行爱情歌曲与宏观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问题,成为了音乐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

我国自1979年以来所进行的全方位改革,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民众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如何在纷繁复杂且不易被探究的精神世界中把握民众的爱情心理、审美取向与价值观,歌词又是如何折射出民众爱情心态的变化与社会变迁的,爱情流行歌曲的创作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又是如何发生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尝试借助“互构论”的研究视角与“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定量地检视大陆流行爱情歌词的文本内容,探讨大陆流行音乐是如何处理和呈现与爱情相关的议题与概念。

一、爱情歌曲的内容研究

“爱情”作为流行歌曲中最常见的音乐主题,可以集中地呈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与民众的精神世界。最早研究爱情歌曲的是美国人Peatman,他通过对90首爱情歌词的分析,完成了对爱情类型的分类。后来的研究者Carey则从歌曲中男女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但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应属Cole,他通过对歌词叙事的分析,提出了爱情追求过程中的五阶段模式,并总结了歌词所表达的爱情观。他的研究发现,在美国的爱情歌曲中“悲情”浓厚,男女之间具有从属关系。与西方爱情歌曲歌词的研究成果相比,港台地区爱情歌曲歌词的研究几乎空白,直到1990年以后,方有研究者关注流行音乐歌词的意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萧苹、苏振升的《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6]与曾慧佳所做的《从流行音乐看台湾社会》的研究[7],分别从长短两种时间纬度对台湾流行音乐歌词内容所隐含的价值观进行了内容分析。尽管研究饱受诟病与批评,但其依然是目前了解台湾流行音乐与社会变迁最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陆的流行音乐成长一直颇为缓慢,与之相关的爱情歌曲歌词研究很少有人触及。直到1990年以后,随着流行音乐逐渐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开始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歌词进行研究,关注歌词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与审美心理,但研究方法大多采用个案型的文本解释,使用大样本探析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即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流行爱情歌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秘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采集

本研究借鉴了内容分析法中的量化研究策略,针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陆爱情歌曲的歌词内容进行分析。样本的来源主要依据爱情歌曲排行榜、音乐风云榜、百年流行金曲等选定,由于目前流行音乐的评价体系较为混乱且缺乏连贯性与权威性,因此样本的选择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在时间维度上,依据我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环境与不同特征将1979至2009年的流行爱情歌曲发展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主要考虑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发生的变化,而爱情歌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我国社会结构紧密相关。由于我国流行音乐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评价体系,所以对样本的采集主要分为两种:2000年之前的流行爱情歌曲的采集主要依据歌曲唱片的发行量与民众记忆,2000年之后的爱情歌曲样本选择主要依据几大音乐排行榜与网络关注度的交集确定。本研究从1979年年初开始取样,至2009年年底结束,共有265首歌曲入选。

为客观地记录爱情歌曲中所表征出的社会变迁蕴意,本研究参考了台湾学者曾慧佳对于求爱模式的分析框架,将与有关爱情的质性概念与意义表达进行了量化分析[7],即根据研究目的将量化内容分析的框架同样分为三部分:歌曲基本资料、歌词的整体审美特性、歌词所折射的社会价值观。为确保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亦按照抽样程序进行了信度检测,结果证明样本误差在置信范围内,下面就这三部分内容进行概念操作化分析。

1.歌曲基本资料:歌曲名称,主唱者信息(性别、个人经历),歌曲年代。

2.歌词的整体审美特性:歌曲主题,歌曲中的求爱模式(爱情如何发生、爱情过程中的男女关系、对爱情结尾的态度),歌曲整体表现出的音乐风格(颓废或积极向上)。

3.歌词所折射的社会价值观:对爱情的态度(爱情是否永恒、美好、需要双方呵护经营,对分手的描述与态度),爱情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的方式表达爱意、以性的形式表达、默默等待付出、委曲求全以迎合对方、主动改变以适应对方等),表达爱情的肢体动作(是否有眼神交流、牵手、拥抱、抚摸、亲吻、性行为等),爱情的性别角色(男性主动、男性容易受到爱情伤害,女性主动、女性更容易受到伤害,其他等)。

三、资料分析

通过对歌曲的歌名及对歌手、歌曲的创作年代等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1979至2009长达三十年的流行爱情歌曲传播过程中,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深受港台音乐风格的影响,并且这一趋势随着各地音乐市场的进一步融合而愈加明显,且呈现出相互影响之势。歌词的音乐风格也经历了由诗性化语言创作到大众化、商业化创作的阶段,歌词内容越来越远离社会批判、反思、政治等重大主题,个体的情感体验被进一步放大。当然受传统审美价值的影响,即便是在日益开放的两性话题之中,过于直白或展现欲望本能的性爱亦进行了一定的压制。根据大陆流行爱情歌曲的发展特征,可以发现其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走向紧密相关。流行爱情歌曲的创作大致也经历了一个从改革开放之初“泛政治化”的不被认同到“西北风”的文化寻根与迷茫,再到新世纪的调整、磨合及音乐消费市场的形成过程[8]。从主唱者的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爱情歌曲的演唱不再为女性所主导,女性的“权势化”以及男性“阴柔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详见表1)。

表1 歌曲基本资料

(一)直白、负面描述是内地流行爱情歌曲最普遍的主题

在入选的265首爱情歌曲中,内容分析的结果经过统计处理以后,虽然爱情叙事的模式有所差别,但仍有85%以上的样本对于爱情的描述是直白的,从过去对阻碍爱情的外部因素抗争,逐渐转移到对因各种物质条件或外界诱惑所造成的苦恋与坚守陈述。男女之间的猜忌、忠贞与背叛构成了当代爱情歌曲的主要叙事内容。在1979到2009年之间的爱情歌曲中,有61.4%的歌曲在描述负面的爱情(如爱情难以捉摸、背叛、宿命),12.1%的歌曲进行了无意义的描述,对于美好爱情的描述仅占总量的26.5%.这与曾慧佳关于台湾流行爱情歌曲的研究结论略有不同,快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顛覆了以往对美好爱情一生不变的结论(详见表2)。

表2 歌词的整体审美特性

(二)歌曲中的求爱模式

参考美国文化研究者Cole对求爱模式的分析方法,本文将求爱阶段的关注重点放置于爱情如何发生、爱情过程中的男女关系、对爱情结尾的态度等三个内容上。与传统社会的朦胧、私密性的爱情相比,1979年之后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积极行为”,暗示或默默等待守候的表达方式仅占样本总数的42%.同时,与以往“海誓山盟、痴男怨女”式的爱情语言表白也有所区别。随着社会风气的进一步解禁,爱情歌曲中对于描述男女双方的肢体动作比例明显增多,其中描述拥抱、接吻、发生性关系的比例开始增加,超过以往爱情的交换眼神描述。比如以性为主题的歌曲中,刀郎的《情人》“你的红红的嘴唇,让我在午夜里无尽的销魂”的描述较为大胆与冒险,而胡杨林的《香水有毒》则传达一种虐恋形态,已经触动节操底线[9]。在爱情的性别角色方面,男性依然居于主动地位,“男追女”的性别关系与传统社会相比未发生较大改变,女性也依然是感情弱势群体,易受到爱情伤害。当然,新世纪之后创作的大量爱情歌曲尤其是网络歌曲,对以往的男女爱情关系有所颠覆,女性的主导型与主动性开始大量呈现,“女追男”或由女性掌控爱情的开始与结束的比例开始加大,男性表现出越来越浓烈的“去阳刚化”色彩,歌曲所折射的两性观念正随着时代潮流日益发生着改变。

(三)歌曲整体表现出的音乐风格

在爱情歌曲的音乐风格方面,通过对爱情主题及求爱模式的分析,发现在抽取的265首歌曲中,以迷茫、颓废的风格居多,大部分的爱情歌曲都将男女之间的故事发展作为对爱情、失恋的陈述。其中,很多的爱情歌曲在分手时习惯性地将其描述为“生命失去意义、生命沉沦等”,负面消极的描述(61.4%)远高于正面描述(26.5%),歌曲充满了悲情的成分。通过对歌词文本押韵词的统计,可以发现“受伤”“孤寂”“哭泣”在不同时代都占据着较高比例,为我们描绘出现代人群“孤寂敏感”的性格特征与情感生态。迷茫、悔恨、悲情是现代流行爱情歌曲的总体音乐风格。

在对歌词所表达的爱情与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分析时,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陆民众的爱情观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对美好爱情的单一想象到对现实社会的多元评判,从对志同道合的精神强调到对身体欲望的矛盾书写,都在展现着社会生活世俗化的来临。研究同时发现,歌词所展现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的变革紧密相关,现实社会中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得到了艺术创作的对称呼应,从改革开放之初“摸着石头过河”的兴奋、新奇到80年代中后期的苦闷、彷徨、困惑,以及新世纪的反思、个性张扬无不真实地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变迁。而歌曲内容有效契合了社会转型前后民众的心理路程,表达了人们在爱情的理想破灭以后,社会价值观由单一到多样、从强调整体到主体自主性凸显、从注重道义向注重实效、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原本百姓日用的精神消费、男欢女爱,在此间却有了政治、经济的冲击与跌宕。精神的闲暇屈从于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使得“活着真累”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一切都让位于忙碌与平庸。“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不再是禁区,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浮躁的气氛之下,人们的价值观也陷入了徘徊和迷茫之中。”[10]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虽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社会主流价值观却已实际向多样性转变(详见表3)。

表3 歌词所折射的社会价值观

四、结论和讨论

结合上文的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综合了解大陆流行音乐所蕴含的歌词意涵,以及所传递的爱情价值观,讨论并思考我国大陆流行音乐所展现出的文化特质。研究表明,与西方及港台流行音乐所表达的爱情主题相似,大陆流行音乐所展现的爱情世界,仍然属于异性恋的爱情框架。在“浓情蜜意、你侬我侬”的爱情画卷中,社会由于快速的变革使得原有的爱情想象与价值判断亦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变革与不确定,歌词体现出人们对爱情的复杂感情。三十年来风云流变的大众文化,记录着民众的昔日情怀与心灵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品读出经济与社会变革对于塑造爱情的影响。下面就从多个角度来表述大陆爱情歌曲所表达的音乐主题。

1.与社会现实相似,大陆爱情歌曲所呈现与表达出的也是一个情感丰富多元交错充满矛盾压抑,既开放前卫又保守,既承续传统又挑战固有价值的爱情世界。

爱情歌曲三十年的发展折射出巨大的社会变革,对青年人原有的精神世界形成了现实的冲击。以大陆流行音乐来讲,对爱情的描述除了浪漫而美好的爱情记忆外,更加重视不确定中的坚贞与专一,因此在歌词的叙述上,表现出来的情感相当丰富。不过与西方和港台流行爱情歌曲所传达的社会信息不同,大陆流行音乐更多了几分传统与现代共生与冲突的矛盾状态。理想、完美的爱情想象与现实的物质诱惑冲突所形成的情感波澜解构着原有的爱情定义。虽然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价值,但受制于传统,男女之间的求爱模式依然弥散着中国气息。如在男女性爱表达上,大陆的流行爱情歌曲依然呈现出一种压抑的特征,这与西方的流行音乐大异其趣。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消费的变化使得爱情歌曲的创作放弃了对崇高和神圣的坚守,歌曲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人情感体验,它们与商业社会的无信仰心态一起,制造了新的大众文化消费环境。各式各样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成为歌曲侧重表达的内容。梁静茹的《大手拉小手》、陶晶莹的《太委屈》、杨坤的《那一天》、孙楠的《不见不散》等歌曲真实地表达了甜蜜、痛苦、执着的感情,这种饱含现代人情感体验的音乐备受推崇,受到了听众的热捧。

2.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陆流行爱情歌曲往往沉溺于对不确定性、对分手与别离的情感表述。

与其他的大众文化形式(电影、文学)相同,流行音乐歌词里也常常出现公式化的情节,这种情况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大陆流行音乐里最常出现的是恋人分手及分手后的寂寞痛苦描述。这样的情况与西方的研究结果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原因应该与大陆特殊的文化场景有关。如在大陆流行音乐的消费市场中,女歌手毛阿敏演唱的歌曲《相思》,怨叹“相思算什么,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清”。在港台音乐消费市场上,表达分手的寂寞痛苦歌曲如《心太软》《忘记你我做不到》《单身情歌》《背叛情歌》《十年》等受到追捧,让人感受到现代人脆弱的内心世界。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得“缘起缘散”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况。由此可见,在我国大陆迅速变革的社会里个体无力自我控制的情形,同样反映在流行音乐的内容之中。

3.大陆流行音乐反映出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与求爱模式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亦出现了诸多可能与改变。

大陆流行音乐的内容,延续了传统男女求爱时的被动与消极,男女性别依然呈现出一定的从属关系,歌曲中男性主导爱情比例依然居多,这与西方爱情歌曲的研究结论相似。不同的是女性在依附男性、被动等待追求的同时,其表白似乎越来越直白,女性也开始呈现出一定主动与主导色彩,“女追男”不再难于启齿,社会也接受了女性在求爱模式中的另类角色。爱情世界以超越传统想象的形式改变着现实生活。

从以上对流行爱情歌曲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精神世界,其真实地再现了转型社会里人们的爱情生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巨变,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民众对原有爱情世界的认知。所以,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流行音乐都代表着一个特殊的时代,而流行音乐与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价值观的存在从根本上决定着流行音乐发展的方向,而流行音乐的创作与传播也会打上特定阶段社会价值观的烙印[11]。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日益深化,流行爱情歌曲的创作亦更加多元,或趋于直白通俗,或如诗如画,或含糊不清,或回归反思,或亵渎神圣,但爱情歌曲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必将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产生冲击。

对于流行爱情歌曲歌词内容的解读,我们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而就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能远没有充分将其展开与触及,因此更需要格外的耐心与慎重。中国大陆流行爱情歌曲在未来将呈现出什么样的艺术样式值得学界进行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0.

[2]柯永辉.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94:24.

[3]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3:8-11.

[4]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5]胡瑶.当代华语流行歌曲中爱情歌词的美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54-59.

[6]萧苹,苏振升.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J].新闻学研究,2001(6):31-44.

[7]曾慧佳.从流行歌曲看台湾社会[M].台北: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12-16.

[8]岳春梅.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研究(1980—2005)[D].重庆:西南大学,2006:29.

[9]郭宏斌,刘敏.流行爱情歌曲中的社会镜像——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一种考察[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4-108.

[10]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47.

[11]张嘉薇.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36-39.

Interpreting the World of Lov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Pop Music——A Study Based on the Text Analysis of the Love Lyrics(1979-2009)

GUO Hong-bin1,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Anhui245041,China;

2.SchoolofSocialDevelopment,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yrics text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popular love songs from 1979 to 200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love theme, social value and gender relations etc. and finds that the mainland popular love songs present a love world which is rich in emotion and full of contradiction and depression and which carries forward the tradition and challenges the inherent valu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real life leads to love songs’ habitual expression of sentimental mood by break-up. There emerge many possible gender relations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their courtship mod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 which change the public imagi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ove at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pop music; love lyrics; courtship mode; mutual-construction theory;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social change

(编辑:李红)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