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满情正浓

2015-12-10 02:41祭月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习俗月饼月亮

中秋将至人团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后,更突显了国家对这一节日的重视和保护。情谊深深,思念浓浓,满月柔柔,远方的家是每一个游子的根。归程的车票将萦绕心头的思念变成一个真实的拥抱。人们把酒言欢,借赏月倾诉离愁滋味。而那些不能回家的人儿,只好凭栏顾盼,几多惆怅化无言,最是乡愁滋味。

现在人过中秋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几乎可以用随心所欲来形容。很多年轻人趁着中秋节三天小长假来个短途旅行,放松一下心情。有的自己动手烘焙月饼,想做成什么样的就做成什么样的,伴馅儿、和儿面、做造型,总之一切都按自己喜欢的来。还有的干脆在家睡上几天补补觉。一半以上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和理解,绝对是吃吃喝喝:春节就不用说了,饺子、鸡鸭鱼肉,什么过瘾解馋就吃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腊八要喝腊八粥,冬至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成为吃、喝、玩、乐、睡觉的代名词,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在人们心中日渐淡化。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媒体、学校、社会多宣传中秋文化,把它作为一个文化节来传播。现在家庭模式转变,一大家子分开住,更别提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更多的是各自拿着手机互相“点赞”,发条微信送去节日祝福。而中秋节俗的主要意义在于庆祝丰收、强化家庭伦理,以及提倡人际交往。其中,强调家庭伦理与人际关系是中秋节主要内容,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所以中秋节又名“团圆节”。

在中秋文化传播方面,华人华侨是将中华传统节日推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他们在欢度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时,一方面强调了自身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通过族群的节日仪式、节日食品、以及蕴含其中的节日情感的传递,在展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浸润、影响着广大旅居地的居民,给他们以不一样的文化感受。

现在我们的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在国外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很受当地居民热爱和欢迎的节日。无论东方西方,无论社会层级,家庭、朋友等亲情友情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利用传统节日回归家庭,加强亲友的联系的关心,可以强化人们的家庭观念。和谐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从这一角度看中秋节的世界意义,可能就更有普适性。当他们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分享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就有了世界意义。

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多年来关于月亮的传说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大概有三个。

一、相传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娘娘为感谢后羿射日有功,赠了他两粒仙药,人服一粒长生,服二粒成仙。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服下仙药的嫦娥身子渐渐飘离地面飞向天空,而广邈清冷的天空中,该去哪里呢?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嫦娥决定向圆月冉冉飞去。多年来嫦娥的形象飘忽不定,有人说她是有意偷吃,也有说她是迫于无奈,但不管怎样,嫦娥都是千古传说中最美丽浪漫、也最缥缈不定的月宫佳人。

二、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的吴刚在伐桂。吴刚伐桂的神话据说是在唐代演绎而成,在民间流传中也有不同版本。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带到月宫,令他伐株五百丈的桂树,并谓之砍倒桂树,吴刚就可获得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其树随砍随合,日复一日,吴刚砍了一年又一年,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三、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玄宗漫游月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俯览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习俗

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 “八月节” “八月会” “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 “月夕” “追月节” “玩月节” “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endprint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时候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远方的,都要算上,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世俗的味道愈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一种寄情。

食月饼

中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逐渐流行。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做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制作月饼经验的日益丰富,市场上月饼的种类层出不穷,工艺也越来越讲究。

如今,中秋节吃月饼,和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只是月下游玩的景象,已远没有旧时盛行,更多的是在外工作的游子回家,陪父母亲友吃一顿团圆饭。团聚的人儿坐在一起,伴着满月,就着香甜的月饼,诉说着一件件趣事。不能团聚的人,则独自“把酒问青天”,向远方诉说着“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兔儿爷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人们庆祝中秋的方式越来越“接地气儿”。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老北京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玩花灯

玩花灯这一活动,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总少不了它。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虽然有许多的游戏活动,但最先开始的还是玩花灯。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所以玩花灯的形式更加自由、生动。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退守塔中被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也不投降的英勇事迹。endprint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死于不幸,继而升天变成了月亮,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这天,小伙子一大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则到湖边、池塘里抓鱼,大家都开心地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丰富,这里较为完整的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传说。每年夏历八月中旬,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立一根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为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即选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中秋节“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的月光下,驰骋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月落在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就“追月”不止。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郎、茶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和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舞来。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的为之动情动容。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会到自己心仪男子家的园圃去采摘瓜菜,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会拥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晚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采到的是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茁壮成长,“毛头”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摘来的菜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这一有趣的风俗,给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秘色彩。

国外中秋节

与中国邻近、在文化上有着紧密联系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一样,在中秋月和家人一起“举杯邀明月”。如果我们讲中秋的世界性,从赏月的同一时间看,只能是东亚国家。事实上,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人都过中秋节。

韩国的中秋节称为“秋夕”或“月夕”,是一年最大的节日,热闹程度甚至超过春节。韩国人在中秋节那天,全家一大早就会起床,女人要穿上漂亮的韩服,结了婚的男子要穿上韩服,未成家的男子一般要穿最漂亮的正装。大家聚在一起,首先要在长子家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然后围坐一起享用节日盛宴,还要到墓地祭祀。韩国的节日食品是松饼,中秋节家家蒸食松饼并相互赠送。松饼有米粉制成的白色松饼和用艾草做的绿色松饼,另外还有用红薯粉、枣粉等制作的,颜色多样。松饼的形状有好几种,最有代表性的是饺子形状的松饼,外面是像打糕一样的皮,里面是豆沙馅或是栗子馅、枣泥馅等。节日游戏好玩的有两种:一是妇女在月光下跳圆圈舞;二是男女分组拔河,男人组拔雄绳,女人组拔雌绳,雌胜表示丰收,雄胜反之所以大家配合默契,总是要女方获胜。

日本传统中秋节叫八月十五夜,有中国传入,有赏月习俗,节日期间各家用瓜果、米团供奉月神,在神社前举行祭祀活动。

在越南,大人会给儿童讲中秋节的故事,儿童打灯笼在月下做游戏,他们认为中秋节夜里点灯可以驱逐妖魔,获得幸福安宁。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人中秋节与中国大体一样,如新加坡人在中秋一个月前就有月饼、灯笼上市了。人们以月饼拜月祭祖,馈送亲朋好友,还要吃柚子,社区会开展灯笼制作比赛与观赏活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俗月饼月亮
我有一个特别的月饼
一起来做月饼吧!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欢乐的中秋节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