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青莲” 香溢荆楚

2015-12-10 03:14朱林飞邱艳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声腔青莲

朱林飞+邱艳

楚剧是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在清代道光年间,流行在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民歌、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说唱等民间艺术形式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经有150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在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等七市40余县。湖北省现有楚剧专业剧团13个,从业人员约有1500余人。楚剧现存剧目约500个,常演剧目200余个,其中《葛麻》在全国颇具影响。其声腔分正腔、小调两大类,后从湖北清戏引进高腔曲牌,增加了一类新的腔调。楚剧表演讲究贴切、自然、不拘一格地运用程式化的手段,乡土气息浓郁,雅俗共赏,深受湖北人民的喜爱。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楚剧的戏迷朋友,喜欢把邻近武汉的黄陂、孝感称为楚剧窝子,研究戏剧的专家学者则把这一带划定为楚剧的发源地。1957年,彭青莲就出生在黄陂这个楚剧窝子里。小时候的彭青莲,经常拉着姐姐的手观看农村草台班子演出,使幼小的她萌发出了最初对戏曲的兴趣。1971年8月,14岁的彭青莲好奇地“围观”省剧团下乡招生,不料被老师相中,招进湖北省楚剧团(时为“湖北省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第五队”)学员培训班学习楚剧。从此,她走上了楚剧艺术的道路。通过五年在练功房、排练厅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她进步很快,同时对楚剧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和兴趣。

1978年,省楚剧团在排演现代戏《不准出生的人》时,彭青莲临时顶替饰演剧中的女主角达娃。由于她扎实的基本功底、科学的发音方法、优雅的表演技能,技惊四座,从此她在楚剧的舞台上开始引人注目。彭青莲主攻楚剧花旦、青衣,她的嗓音纯正甜美、唱腔委婉动听、功底扎实细腻、楚剧韵味独特,享有“荆楚大地十枝花”的美誉。

2002年11月,彭青莲在角逐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时,携 《推车赶会》 《双玉蝉》《逼休》三出楚剧折子戏,在北京中国儿童剧院举行了专场演出。在两个小时内,她连演了三个性格迥异的角色,引起北京专家和观众的浓厚兴趣。在《推车赶会》中,她饰演一个十七八岁的情窦初开、活泼灵动的农村姑娘,在剧中她载歌载舞,把二妹的娇羞之态演绎得活灵活现;在《双玉蝉》中,她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用高亢低回的唱腔,悲咽动情地唱出了主角曹芳儿悲苦交加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在《逼休》中,她又饰演性格泼辣刁钻的崔氏,把面容娇美而又善良的崔氏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三个剧目的行当跨度大,表演要求高,彭青莲以其精湛的表演征服了现场的评委和观众,赢得满堂喝彩。参评专场演出后,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了专家座谈会,何孝充、刘长瑜、朱文湘、王安葵等18位专家对彭青莲的表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彭青莲的唱腔优美,韵腔变化都把握得很好,具有较强塑造人物的能力,是个难得的好演员。同时小戏专场演出的形式很好,既看了戏,又了解了楚剧唱腔的发展过程。

2003年,彭青莲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4年,彭青莲因主演大型楚剧《娘娘千岁》,荣获第十一届 “文华表演奖”,成为湖北省戏剧演员中,两项最高大奖的获得者之一。彭青莲现为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楚剧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彭青莲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观众的肯定好评。原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陈先祥认为彭青莲是“以求实的态度、求新的意识、求深的毅力、求细的韧性去给人物形象定位;以发自肺腑而富有张力的表演去给人物造型”,并称彭青莲是“楚剧的看家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彭青莲在楚剧艺术的道路上,犹如一束出水的“青莲”,香溢在荆楚大地上。

表演技艺 日趋成熟

1986年,为了在楚剧艺术方面能有更深的造诣,彭青莲终于盼来了到大学学习的机会。她一手抱着哺乳期的女儿,一手捧着高考书籍,初为人母的她,以顽强的毅力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干专班。两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楚剧演员中有史以来第一位从专业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从丰富的舞台实践,到专业学校系统的学习,她开阔了视野,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她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也看到了楚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毕业后,她看到周围有很多同学或是转业或是下海,她不为所动,执著地在楚剧艺术道路上艰难地跋涉至今。

楚剧来自民间,以旦角挑梁。传统的楚剧旦角声腔缺乏科学、完整的发声体系,导致楚剧旦角声腔缺少旋律的美感,成为制约楚剧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也常遭到业界人士的诟语。针对楚剧传统声腔存在的问题,她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思考,在保留楚剧韵味的基础上,吸收并运用演唱京剧、民歌时的用气、发声方法,探索以真假声结合,运用气声交替、以气带声、以声孕情的楚剧声腔的唱法,要求做到唱不动情不罢休,力求达到取神赋形的效果。

1986年,在武汉市首届琴台音乐会上,彭青莲以真假声结合自如,气声浑然融合地演唱了楚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选段,受到了湖北文艺界专家的赞誉和肯定。时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程云兴奋地对彭青莲说:“这就是你的创新,楚剧就应该这样唱。”从此,她用这种科学的方法演唱楚剧,成为湖北省楚剧艺术院团、全省艺术院校戏曲专业教学的示范教材。endprint

在楚剧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表演还是声腔,楚剧前辈在不断地践行中探索前进,彭青莲也在钻研和思考楚剧旦角声腔及表演方面的研究实践。彭青莲是楚剧第三代女演员中的佼佼者,她不仅在声腔上美化、规范了楚剧旦角的唱腔,对楚剧旦角声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在突破楚剧程式化的表演模式上,能够结合实际演绎人物的心理、塑造形神兼备的舞台人物形象,也有重大的突破。彭青莲在排练传统楚剧《赵玉贞装疯》时,在沈云陔大师的弟子张漪老师和余少君先生等前辈的悉心指导下,在保留楚剧程式化表演的基础上,她将创新的舞蹈语汇“罗裙舞”等高难度表演技巧融入到楚剧的舞台上,得到领导、专家、观众和同行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评价,并荣获湖北省首届牡丹杯“牡丹花奖”。

农村舞台 楚剧的根

湖北的农村是孕育楚剧的地方,是楚剧的根,是展示楚剧最大的舞台。楚剧离不开农村,农村的戏迷朋友需要楚剧,下乡演出是楚剧演员的家常便饭。记得有一年冬天,彭青莲刚做完手术,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她照样随团下乡,顶着刺骨的寒风在露天舞台上演出。剧团团长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有意安排其他演员替换她的演出,但观众不知情,想要看彭青莲亲自表演。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她主动请战,带病上场为他们演出,最后还应观众要求清唱几段楚剧。尽管她在舞台上表演自如,看不出有丝毫的异样,一下场,因劳累而倒在了后台。在下乡演出中,多数都是由她主演的闺门旦挑大梁的戏,为了不让观众失望,不知道有多少次,她是带着病在舞台上为观众演出。1998年7月,彭青莲在石首为抗洪抢险的子弟兵进行慰问演出时,几场戏演下来,戏装都湿透了,从来没有听到她叫一声苦。

彭青莲感激地说:“楚剧来源于农村,楚剧的观众在基层,正是他们的宠爱,在戏剧这个清贫而又艰辛的田园里,才使我能够坚守下来。观众的满足,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哪怕是在春节前后最寒冷的季节里,我都要到基层去演出。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或者是在零下的温度里,只要是观众的需要,我也会脱下温暖的冬装,穿上单薄的戏服全心身地为他们演出。”四十多年来,彭青莲在乡村的土台上、工矿的场地里、校园的礼堂中、社区的广场等地方演出了多少场,无法统计,她觉得,这是对观众的一种回报。而那些执著的戏迷,谈起来都会说:“彭青莲不仅戏演得好,人更有亲和力。”

四十多年来,彭青莲与观众不断地进行互动,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长年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朋友演唱他们喜欢听、喜欢看的楚剧,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从不抱怨。她认为,广大农民朋友是楚剧最忠实的观众,哪怕是演出的地点再偏远,报酬再低,她从不计较。甚至在节假日里,为了扮演一个配角,仍然奔波在农村为农民朋友演出,从来都是无怨无悔。谈起下乡演出,她深有感触地说:“你可能体会不到农村观众的热情。每次到农村里演出,观众们就像过年一样,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看戏。有的人还带着干粮看演出,让我非常感动,我没有理由放弃喜欢我的观众。”

彭青莲凭着朴实无华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有一位观众在赠送给她的字画中写到:“百尺竿头君有望,指日可待似巧珍(巧珍:指的是张巧珍)”。戏迷朋友们还送给她一个好听的绰号:“唱不垮的金嗓子”。有的农民朋友来到省城,还特意到她家里去做客。

她荣获“梅花奖”后,依然和往常一样,继续穿着军大衣经常下乡演出,吃在农民的家里,住在农民的家中,在农村里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全心身地为农民朋友演出。她坦然地说:“作为演员要有职业道德,不能对不起观众。观众需要我,我就要为他们演出。特别是拿了奖之后,对演出的质量要求要更高。我要感谢数十年来一直支持我的广大观众朋友,尤其是农村的戏迷朋友……”

她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作为地方剧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楚剧的特色,忠实的观众是楚剧生存的基础。她长期扎根在民间,在众多的基层演出中,她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舞台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通俗活泼、清新可喜的艺术风格,深受楚剧戏迷朋友的喜欢。我深信,这朵“青莲”一定会绽放出更加浓郁扑鼻的香味,醉倒更多的楚剧观众。

勤奋耕耘 情系楚剧

彭青莲每接到一出戏,总是要用心地去捉摸、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富有创新的肢体语言,去呈现舞台人物的艺术形象。在楚剧传统小戏《赵玉贞装疯》中,当她饰演的赵玉贞,知晓和尚的真实身份和善良的来意后,她创新地运用了8圈的连跪动作和两个360度的高难度转身双跪,把人物的求救无援、突遇恩人的惊喜以及感恩之情表现得完美无瑕。《赵玉贞装疯》是一个既注重唱功、又注重水袖功的戏,但通过她的再度创作后,成为楚剧的代表剧目,深受观众的欢迎。她运用“舞罗裙”跪转、“转身双跪”等表演技巧,不仅丰富了楚剧的表演程式,而且使观众得到了艺术的享受,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些高难度的创新动作,她在家中练得双膝被磨烂、遍身淤青,从中让我们看到了她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让人敬佩、使人感动。楚剧前辈表演艺术家余少君先生观后感慨地说:“学别人的东西容易,创新改革难上加难。彭青莲可贵的是,知难而进、知苦而上。”

彭青莲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对自己钟爱的楚剧艺术她不断创新,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她常说:“我认定了的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2004年,在大型历史故事剧《娘娘千岁》中,她饰演主角林金凤,成功地将小花旦和闺门旦融合得浑然一体、恰到好处。2004年,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娘娘千岁》捧回了最佳导演奖和两个最佳表演奖,她因其出色的表演,荣获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楚剧的关注;2006年,她在大型楚剧《辛亥人家》中饰演素英,在丈夫颓废之时,素英坚定地跨出了小家的门槛,加入到革命队伍的行列之中。在剧中,由她塑造温良贤惠、知书达理、忍辱负重的素英形象,深受观众喜爱;2011年,为迎接建党九十周年,她将毛泽东经典诗词《咏梅》改编成楚剧唱段。唱腔大气磅礴、细腻优雅,既有楚剧韵味,又有时代美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被誉“为楚剧量身打造了一件漂亮的嫁衣”,是“楚剧声腔道路上的里程碑”。endprint

彭青莲情系楚剧,默默地在楚剧的舞台上辛勤耕耘,不断地推出新的作品,推动楚剧事业向前发展。

楚剧传承 尽职尽责

彭青莲主攻闺门旦。曾得到楚剧表演艺术家沈云陔先生和他的弟子张漪老师、楚剧表演艺术家关啸彬先生的弟子张巧珍老师、以及楚剧表演艺术家李雅樵先生、余少君先生等多位名家的指点和亲授。她学演的是以沈(云陔)派表演和关(啸彬)派唱功见长的剧目,并在他们演绎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实践。多年来,她想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既能唱、又能演全面发展的演员,使楚剧得到传承发展。2002年,她特意挑选了沈派以表演见长的《逼休》,关派以唱功为主的《双玉蝉》和以唱做俱全的小花旦戏《推车赶会》等三个小戏,在北京参加“梅花奖”折子戏的专场演出,展示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底并大获成功。

目前,彭青莲在楚剧表演艺术上处于巅峰状态,是楚剧的领军人物,成为楚剧新一代的表演艺术家。2012年9月,彭青莲被评为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她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她真诚地说:“我曾经得到过京昆名家、楚剧大师的指点和教导,也遇到过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们是文艺界在特殊年代里成长和掌握的楚剧艺术的一代特殊的人。我愿意把从老师们那里学到的表演技巧责无旁贷地传授给年轻人,只要学生愿意学习楚剧,我就要竭尽全力无条件地教她们,我要为楚剧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让楚剧能够薪火相传,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她关心的是楚剧的未来,关注的是楚剧的传承。她义务教授青年演员,也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在为观众带来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楚剧艺术。

彭青莲的学生夏芬告诉我说:“有时候,在剧院里学戏时找不到排练厅,彭老师就会带我去她家里学习,学完戏后,彭老师还会留我吃饭。有一次,我在准备《逼休》的片段参加剧院里第二天的专业考核。彭老师对我不放心,当天晚上还带我在她家的楼下找了个地方给我说戏。武汉的夏天非常热,彭老师汗流浃背,不顾蚊虫叮咬,让人十分感动。”

为了让楚剧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承,彭青莲联系了一批网友,建立了楚剧戏迷群,用现代化的手段,在网上开展楚剧的传承工作,与网友适时互动,受到楚剧网友戏迷的喜欢;她受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邀请,为全省戏剧中青年骨干培训班授课;为了让楚剧走进校园,还应邀到武汉大学、武汉四中,为大学生、中学生讲授戏剧课,普及戏剧知识;2014年9月,她被江汉大学聘请为特聘教授。当时,她的左手骨折,打着石膏、吊着绷带为学生上课,为了楚剧的传承,没有因为骨折而缺过一次课。由于大多是外地的学生,语言的限制给教学楚剧带来很大的语言难度,她克服重重困难,用一只手给学生上大课,完成了楚剧《葛麻》的教学任务。

近年来,为了让楚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寻找年轻的演员成为彭青莲关心的一件大事。如今,她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学习彭青莲的一些代表剧目,参加一些演出比赛活动。面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她深有感触地说:“我看到一些80后、90后非常热爱楚剧,我非常欣慰,使我看到了楚剧的希望,更加增添了传承楚剧的信心。”她担任过楚剧艺术节、全省地方戏汇演等活动的评委,不论在什么场合,她都特别地留意,能够寻找一些热爱楚剧的好苗子学习楚剧,传承楚剧。

彭青莲传承并发展了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张巧珍的声腔艺术,成功地塑造了诸多的舞台人物艺术形象。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她吸收楚剧前辈的演唱技巧,借鉴其它艺术门类特别是京剧等大剧种的科学发声方法,利用自己的嗓音条件,把大小嗓演唱方法融入在一起,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训练自己独特的楚剧韵味,长于控制气息和情感,做到了“声不欺字,字不欺声”(明代曲论家王骥德《曲律》语)。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对楚剧旦角声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她在楚剧艺术的道路上始终坚持求真、求实、求新、求深的钻研精神,十分重视楚剧的特色,得到了楚剧新老观众的认同。彭青莲的演唱是属于楚剧的,也是属于当代的;她也是幸运的,她应该感谢这个开放的时代。楚剧难得遇到有彭青莲这样全面的演员,我们为楚剧拥有彭青莲这样的演员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衷心地祝愿彭青莲的艺术青春常在, 让这一束“青莲”香溢荆楚大地,长开不败。endprint

猜你喜欢
声腔青莲
旗袍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青莲
谒青山李白墓
大青衣
戏曲中的特色伴奏乐器对声腔的影响
低频声波灭火器的研究与设计
川剧音乐伴奏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变革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大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