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科书女性内容的弱化与应对研究

2015-12-11 22:04余慧
人间 2015年23期
关键词:教科书中学历史

摘要:教科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媒介,代表着社会的知识、价值和观念传统,明确反映学校教育为青少年社会化所选择的特定教学内容和文化。而当前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女性的比例明显少于男性,而且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女性被妖魔化和偏颇化。因此女性回归历史教科书是时代的选择和必然要求,本文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女性内容的弱化和应对问题展开了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03-01

一、现状考察

通过对人教社2001年初中版,2004年高中版,北师大2001年初中版,华师大2001年义务教育课本和上教社2003年高中版五套,29本教科书进行统计后发现,教科书中出现女性形象的地方只有212处,平均出现频次为7.3人,其中以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出现的有16处,所处阶段以秦至唐这一阶段女性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古代史阶段,这与唐代以前社会相对开放,女性地位较高,而宋代以后女性地位一落千丈是有关联的。但这也更恰恰说明编撰者未能将视线投向更需关怀的弱势女性身上。到了近现代,尤其是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妇女解放已成为世界潮流,女性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不断得到认可。但教科书对现当代女性的历史记录明显偏少,中国史甚至出现了古代史中女性比例超出了近现代史比例这一“厚古薄今”的现象,这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无需女性的偏见会潜移默化的烙刻在学生的认识中。

二、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史观和传统妇女观是女性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自历史学科出现以来,女性在历史中一直处于“隐性”状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传统史观和传统妇女观密不可分。中国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从甲骨文开始,历朝历代所记载的历史几乎都是以帝王家为依托介绍皇位继承开始记述皇位的更迭,王朝的政治、行政、军事、经济等等,可谓是纯粹的一部政治史、军事史和帝王将相史。加上在传统社会中我国奉行的是女性永远处于从属地位,“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三从四德”的束缚使女性不会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做出很大的贡献,即使有也会被忽略、抹杀甚至是歪曲。而古代的历史学家对历史著作写作编篡的过程中毫无遗漏的把这些传统史观与传统的妇女观渗透一起并编篡出来特别是政治史、军事史方面。从这角度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女性在历史和教科书中长期缺失、处于隐性状态的原因了。在那种认为女性是附庸,是不会在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传统社会中,女性要在政治、军事上有所成就可是难于上青天。

(二)中学历史教学长期以来对于女性群体历史的漠视。固然,大多数女性在以男子为主导的社会里默默无闻,不见经传,但平凡不意味着“死亡”。在农业社会里,女性以她们独特的方式维持着社会道德与伦理秩序的运转。

中学历史课程中始终缺乏关于广大底层妇女生活的历史叙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漠视与缺失。在建构社会生活史的当代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中,女性题材历史已经受到了历史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比如美国的历史知识观之一是历史的主角是人民大众,所以历史知识应该包括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各种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妇女的发展史而在我国中学历史课程中,个体女性题材历史的匮乏和群体女性题材历史失落的现象还未能纠正,要建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共处的社会生活史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及政策的支持。我国政府在2001年5 月22日由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课程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这表明,我国政府不但已经意识到教育所承载的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现代社会理念和生活原则的重要功能,并已将通过教育实现教育性别平等与公平的努力具体化到课程与教材层面。然而,在教育部同期发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却没有关于性别平等的内容。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教材中存在性别问题还没有真正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真正重视和关注。中学教科书女性缺失问题只能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对其予以关注及政策支持才能改变这种情况。

三、从生活史视角对女性题材在教科书中回归的重构

中学历史新课程不应仅仅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简单组合与呈现,也应展示人类生活史。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另一半,应当纳入生活史的范畴,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展现,不仅仅是女性个体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关于女性群体的历史。女性在工业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露出来,受到社会的重视。工业革命不仅导致了新消费主义,而且赋予了女性新的角色。这场革命对女性的影响极为深远,正如几百万年前农业革命对她们所产生的影响一样。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反映女性在政治以外的领域内作出贡献的论述还不够。女性在哺育、纺织、园艺、饲养、烹饪、缝纫、刺绣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言文学方面的优势自不必说;在医学上,如甲午战争前金雅妹、柯金英、康爱德、石美玉四位学医的女留学生,她们回国后为中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个体女性的叙述应当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呈现,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对女性历史的全面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历史课程中对于女性题材历史的关注不够,甚至抹杀了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女性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开始回归,是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人性化阐释。关注女性,不仅仅要关注杰出个体女性,更要关注普通群体女性,正是群体的力量才使历史具有最活跃最强劲的推动力,让中学生在学习男女两性历史的过程中体悟完整意义上的“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教科书中学历史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藏起来的教科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