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对接的探索

2015-12-11 14:54程峥嵘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程峥嵘

摘    要:文章从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出发,阐述了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探索基于合作的校企文化对接路径,使文化对接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85-03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但学生作为职业人所需要的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责任心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的现实问题是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脱节,大量的毕业生不具备各类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相当多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文化管理,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出现障碍,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加长,学生频繁跳槽,在给自身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的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困惑。经调查,现代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满意度远低于对其专业技能的满意度。企业特别希望毕业生认同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纪律,具有责任感、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等,增强在企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因此,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融入企业文化,只有把“校企合作”深入到企业文化和先进工作价值观层面,才能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双赢,“校企合作”才是稳固有效的[1]。只有把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对接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

(一)践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也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发展思路,要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对接企业文化是深度校企合作的必然产物,是拓展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选择。

(二)正确指引学生学习与建设特色校园的需要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渗透融入企业文化,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己应具备的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和成才的自觉性,对他们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文化管理,缩短就业适应期,顺利实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指引高职院校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办学特色。

(三)满足与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渗透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的先进工作价值观教育前移到高职院校,能真正使校企合作双方在共同工作价值观的引导下,消除合作盲区,增强契合度,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一体化改造,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作价值观,实现毕业生与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价值理念、职业精神的“零距离”,满足和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

三、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

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的,把校企文化对接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探索基于合作企业参与的校企文化对接路径,从企业文化融合的高度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和深度改革,发挥企业文化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文章以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印刷专业与中山中荣、松德等公司的订单培养合作为校企文化对接研究的切入点,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教学环境建设、教材创新、岗位实习、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探索企业文化渗透路径,将校企文化对接育人探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文化对接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适应企业需求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以培养方案修订为重点,制定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印刷专业依托与企业合作的“中荣”、“松德”等订单班为基础,将企业实际、企业需要、企业文化管理下的职业素质要求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中,由校企共定培养方案,强化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把企业文化的宣传、灌输以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教学系统,制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通的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体系、四个模块”的基本思路,即:“一条主线”是以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为主线;“两个结合”是采取产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三个体系”指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四个模块”即职业通用素质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适岗就业能力模块以及专业拓展模块[4]。企业完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计,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合,加强企业工作价值观教育,突出学生“职业性格”和“职业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就能知晓行业文化和具备一定职业素质。

(二)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

学院包装印刷专业选择以生产岗位为切入口,以生产性实训校区、知名企业及订单合作企业为平台,以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依据,与企业共建符合企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课程设置与专业岗位需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紧扣专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引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办法和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二是将企业产品及产品生产过程与教学项目及教学过程结合,与合作企业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与教学项目、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建设优质课程并融入企业文化素养要求。三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将职业培训标准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予以实施,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定课程标准、内容和项目,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四是课程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要求,开设“企业文化”基础课、增加“职业素质”选修课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聘请企业人员来讲课,以企业实际案例及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

(三)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工学结合

教育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学院式教育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转变,在人才培养中加大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以满足社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展工作室及兴趣小组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用企业真实项目,按企业任务实施的方式对学生开展项目教学。在教学中有效植入企业文化基因,将职业精神、职业情感和先进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生活行为与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2.推行“实战化”实训教学。专业实训课安排在合作企业车间或实训基地,以标准的生产车间环境、设备、工艺和要求开展技能实练,使实训和实际生产结合紧密,达到职业标准要求。引入企业考核模式及管理办法,根据生产要求布置实训任务,根据客户质量要求考核实训成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评估制度从单一的理论或技能考试模式转向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课程实行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新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职业的理性认识及企业对学生培养方向的引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以教师职业文化素养提升为基础,实现师资水平与职业化的“零距离”

学院包装印刷专业立足于校企合作,立足于深入企业实践提升教师企业文化素养。安排青年教师采取脱产或半脱产、顶岗轮训等形式下企业实践锻炼至少半年;借助工作室平台,安排企业兼职教师对专任教师进行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考取职业技能证;构建专兼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管理机制,利用“兼职教师政府津贴”激励制度,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优秀双师团队。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师资中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师文化,实现师资水平与职业化的“零距离”,并影响学生。以“中荣班”为例,聘请合作企业多名兼职教师授课,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进行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递,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和企业所需的良好品质。

(五)以环境建设为窗口,打造职业文化环境体系

重视校园职业文化环境建设,用职业氛围育人。在教学场所和显著位置标示具有明显职业文化特征的校训“立德明志、精业唯新”,借助橱窗宣传学生的优秀实习实训成果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等,营造鲜明的职业文化环境。探索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引进企业的工厂和生产线走进学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订单培养合作,以“中荣”、“松德”等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名称命名班级,设立企业奖学金,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优势共建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并以企业名字命名,创建真实的生产教育环境,形成“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共育机制和环境。实践教学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和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对接,强化学生职业感受,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三轨”同步运行。学生在这些校企合作平台中以准员工身份学习,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规范思想行为,体验学生与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他们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六)以教材创新为切入点,构建符合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教材

结合订单培养、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经历和专业领域及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依托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制定教材标准,编写与包装印刷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的工作过程化专业教材,建立适应生产要求的以岗位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为基本单元的新体系。将包装印刷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编进专业教材,融入经营管理理念、职业规范、工作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编写适应就业的系列辅导教材,形成教材渗透体系。利用专业教材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先进工作价值观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对行业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觉地接受企业价值观,并基本具备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七)以岗位实习为桥梁,构建分段递进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学院包装印刷专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角色发展规律,实施五段式的岗位实习。即:半个月的企业认知实习、一个半月的技能考证实习、一个月的企业适应性岗位实习、三个月的企业生产性岗位实习、三个月的企业就业性岗位实习[5]。构建“递进式”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五个阶段的岗位实习安排在不同学期实施,将职业素质教育和企业文化熏陶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零距离融入企业文化。制定“五段式岗位实习规范管理制度”, 明确每一段实习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考核方式和办法,增加职业素质考核。建立学校企业双导师共同指导和管理的运行机制,每个阶段实习做好实习计划、过程监督、实习考核与总结,使岗位实习有序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文化适应期,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八)以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为保障,实施活动层面的校企文化融合

创新职业文化活动体系,将包装印刷行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文化教育活动中。以校内勤工助学、社会义工活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为途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安排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中荣”、“松德”等订单合作企业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座谈活动等,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让其融入企业文化生活,提升职业认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项目,把职业素质评价作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职业体验,将参与情况纳入考核和积分,达到规定的积分毕业时发放素质拓展证书。素质拓展评价融入了基本品德素养、职业素养、工作态度、融合集体及社会的能力、职业技能培养和技术创新等内容,使学院的文化活动与高职办学目标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对接企业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全面对接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以上路径将企业文化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注重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专业领域合作企业直接参与的实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文化对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作价值观,实现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三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向东.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工程[J].西

部大开发,2011,(10).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DB/OL].[2015-05-04].http://www.gov.cn/

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

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DB/OL].[2015-05-

0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ess/

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4]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DB/OL].[2015-05

-04].http://www.docin.com/p-257747950.html.

[5]陈小明,李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制度路径——以中

山火炬职院生产性实训校区建设为例[J].新课程研究,

2010,(8/9).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