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宗族祭祀资金探析

2015-12-13 10:30陈明
关键词:宗族祠堂徽州

陈明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

明清徽州宗族祭祀资金探析

陈明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

在明清时期传统的徽州社会,徽州各宗族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宗族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祖先。在宗族祭祀前后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如筹备宗族祭祀资金,在祭祀期间如何使用祭祀资金及祭祀结束后对祭祀资金的管理等。徽州宗族通过祭祀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以达到和宗睦族,提高同宗同族向心力与认同感,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探析祭祀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等,我们可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及其社会。

徽州;宗族;祭祀;资金

在传统中国社会,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习俗源远流长,这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明中后期政府对民间祭祀限制的放松及徽州地区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徽州民间祭祀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之民间祭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徽州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徽州宗祠之多,在全国无与伦比。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徽州的祭祀活动成为宗族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建祠堂、修家谱等。即使是远居在外的徽人也回乡祭祖、修缮祠堂、维修祖墓,百年不休。“盖自嘉庆甲子,曾叔三松公、红珊公偕往后,已历七十余年矣……上溯乾隆以前归省者,不绝我高祖蓼懁公曾侍五世叔祖闲齐公以行,并为黄海之游,当在雍乾间,距(钟瑞)此行已一百五六十年。我谦益堂子姓亦曷可以疏怠乎?”①

徽州宗族的祭祀延续不衰,主要原因是宗族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有着稳定的经济来源。徽州各宗族普遍重视祭祀资产:1.祭祀资产的设置是徽州宗族祭祀维持的前提; 2.受《朱子家礼》的影响,《朱子家礼》中明确规定宗族应该设置祭田,由宗子主管,以供祭祀;3.祭产的设置是后代对祖先表达敬意,祈求祖先庇佑,因此族人纷纷捐资献物;4.祭产的设置也是睦族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每个宗族内通过祭祀祖先可以提高认同感,与族内各成员有着共同的归属,可以团结族人,提高宗族内的向心力。本文就明清徽州宗族祭祀资金的来源、使用、管理及其意义作进一步的探讨,从研究宗族祭祀资金这一视角来观察明清徽州宗族祭祀的基本概况。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研究目前学术界关注颇多,且徽州地区拥有大量的宗族祭祀文献资料,为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祭祀资金方面提供良好的契机,为学术界所关注。②

一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祭祀资金即祭产的来源

宗族举行祭祀活动,一是祠祭,一是墓祭。在宗族集体祭祀时,其规模大,耗费的资金多,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以确保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下面主要叙述徽州宗族祠祭活动资金来源。

1.祭产。

徽州宗族祠堂祭祀活动的费用来源首先是以祭田的形式获得收入。为了获得祭田,在祠堂初创时,徽州宗族通常根据神龛在宗族成员中分摊。同时为了管理好祭田,避免流失,一般会订立契约,并由政府监督。祭田收入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经济支撑,对于维持正常的祭奠活动,使之能够在代代相传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因此,祭田在徽州地区普遍存在,认为:“祠而弗祀,与无同:祀而无田,与无祀同。”例如《江村洪氏家谱》卷14《祭田记》中也有记载:“宗祀之所赖以久远者,惟田”。③祭田由招募的佃农耕种,主要是本族或外族无业无田之民,按年收取地租,这是各个宗族祭祀资金的重要来源。

各宗族另外从事经济活动,例如将所结余的资金再次购买土地,扩大本宗经济实力;把资金用于经济活动,通过做生意或将资金交由族内子弟经商。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收取地租,获得红利,使得宗族祭祀活动的资金得到保证,也使得宗族内部向心力提升。

2.捐输。

这是各宗族内部根据各支系、各户人口、资产进行的摊派。如歙县徐氏宗族在建祠输资中,有各支派关于输祀产资的记录,“歙傅溪族900两;歙皇呈族80两;休长干族80

两;歙朱方族32两;休奕洪族30两;歙韻银族16两;休珊溪族10两;休藕塘族10两;休石林族10两;休由潭族10两;淳剑溪族5两;休庄埠族5两;歙夏川族5两;休资口族5两;休古楼族3两;祁门石栏杆族、太平谭家桥族共3两;黟霭麓族2两4钱;歙隐里族2两;祁富业族2两;黟赤岭族2两;休公塘族2两;休阜前族2两;休高枧族2两;休由慕族2两;休水西族2两;黟霭峰族2两,以上共计银1222两4钱”。④

私捐也是宗族祭祀资金的重要来源,例如外出经商发家致富的商人,在外做官的士子阶层。这些人往往热衷于捐款捐物,既得到族内的赞扬又得到了在宗族内的话语权。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记载,明代祁门商人胡天禄经商发家致富后,一次性向本族捐300亩义田,用作祭祀以及族内贫困人家的婚丧嫁娶、年老孤寡无依等的费用;新馆鲍氏著存堂派支祠谱中记载,橐、檀、善耀、善烨、乐、栾、集、概八人“捐金建祠,即费至数千”;又如《棠越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2《新置祀产》中有鲍志道个人捐置的产业的记录,并明确规定了捐置的田产“为贴补管年敬办祭田之用,他人固不能典卖”。⑤

3.其他收入。

包括支丁交纳的“入主银”“上丁银”“功名银”“冠礼银”“嫁女银”“娶妻银”“生子银”、各种罚银等,以及绝户遗产和宗族资产理财收入。

父母亡故后,子女须将父母灵位供奉,以祭祀亡灵,追忆先人,祈求父母先人保佑平安。首先应为先人立“主”,即通俗意义中的“牌位”“灵位”,起初,供奉在每家的正屋;然后按族法规定再迎入宗族祠堂,即“入主”。家中牌位仍保留,但进入宗祠后可受后世子孙祭祀,当然需要按族法交纳银钱,即“入主银”。徽州宗族男性成员在录入族谱时,需要交纳一定的银钱,即“上丁银”。族内取得功名的族人,不可忘本,需要按其品秩交纳一定的“功名银”,如绩溪葛氏族谱记载在外做官考中功名之人所交功名银数额,如下图。

表1

另外成年男子加冠、女子出嫁、男子娶妻、各族添丁及触犯族规都需缴纳银钱。

绝户遗产指的是在宗族内,无后也无法承祧的一房。在徽州,对于“绝户”所遗留的田产和钱物,宗族一般都会充作祭产,以图宗族可大可久。宗族资产理财收入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对族内固定资产采取招租,收取租金的投资方式,获取祭费。

二 明清徽州宗族祭祀资金的使用及管理

明清徽州宗族祭祀资金的使用及管理有着一整套完备的体系,下面就明清徽州宗族祭祀资金的使用及管理进行介绍。

1.明清宗族祭祀资金的使用情况。

明清宗族祭祀资金的使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祠堂的建设,墓地的维护。

徽州人认为祠堂能够“妥先灵而隆享祀”,各个宗族通常集合整个宗族的力量来建造祠堂。祠堂建设对于宗族来说是一项巨大工程,耗资巨大,如《桂溪项氏族谱》记载,“宗族成员共集资银7042两,从清代康熙十八年到乾隆十九年,时间跨度75年,其中维修、扩建4次,耗银达近万余两”。⑥同时,祠堂建造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重建吴清山墓祠征信录》中有关于建造祠堂各项事务以及支出的详细记载:

支出表14:

一、支洋1642元7角6分9厘砖瓦石灰

一、支洋785元八角3分转匠工程

一、支洋22元四角砖匠包工

一、支洋132元1角8分2厘平基搭架

一、支洋1603元正殿边厅詹水落地

一、支洋286元8角8分8厘木匠包工

一、支洋91元8角8分4厘木匠工程

一、支洋647元3角9厘采办石料

一、支洋796元9角6分7厘石匠工程

一、支洋98元5角1分3厘铁匠器具

一、支洋198元5角8分9厘龛座工料

一、支洋250元9角2分主牌刻工

一、支洋221元8角4分油漆主牌

一、支洋104元9角5分1厘置买地基

一、支洋88元6角5厘雇佣粗工

一、支洋655元4角7分8厘进主颁作及戏金

一、支洋247元3角7分4厘各项杂支

一、支洋423元6角3分8厘职员在祠火食

一、支洋63元6角2分2厘发起杂用

一、支洋1340元6角4分3度募捐火食

一、支洋1402元6角7分9厘职员薪水火夫工资

一、支洋65元5角1分2厘筹备会议用项

一、支洋58元笔墨纸张邮费

一、支洋52元清理牌谱用费

一、支洋284元五角1分4厘添做披屋

一、支洋五75元3分9厘壬戌至乙丑四年秋祭用

一、支洋300元置买田产

总共支洋12440元9角2分8厘,以上所支各项概有细账存公核对。

这里记录了建造祠堂所需材料,如木料、砖瓦石灰,以及所需各种人力,如砖匠包工、木匠包工等。祠堂建成共花费12400元9角2分8厘,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祖墓是后世子孙依附的根本,所以平日对祖墓的维护必不可少,这里便产生了一系列的维护费用。徽人尤尚风水,如若听信堪舆家之言,认为祖墓所处风水不好,则需花费大量资金聘请堪舆家寻找吉地,如鲍氏宗族一穴则价值千两,开穴筑墓,购置砖石灰炭,其中花费可想而知。日常如若子孙发现祖墓有所倾塌,不可置之不理,需要禀报族长,鸠工整顿,“益土为塚,砌石为垣,筑墓门,树丰碑,题神道”。⑦以公费修整。

(2)颁胙费用。

宗族在祠堂与墓地祭祀完毕后,一般会举行颁胙活动。祠祭方面胙的种类繁多,如《程敬爱堂世守谱》记录了“礼生胙桌席、桌席老人胙、桌席重建宗祠能干胙、配享世胙、墓祭给胙、查察、祭文”⑧等胙。一般根据各宗族自身的经济及祭产情况来对宗族不同支丁进行分胙。基本上每个参加祭祀的支丁都有份,在数量上主要会考虑族人的官位,年龄,以及对宗族祭祀的贡献。此外,一些帮助祭祀活动的值祠仆人也能享受到祭祀后的祭品,如“值祠仆二人各住门廊屋间,免赁,但遇祭,值祠应役,凡祭之前一日首家命洒扫祠宇、铺设齐整,祭日在祠听差,祭完牯以酒肉”。⑨

其他,还有颁给热心于族内祭祀活动并积极投身进来的族众的功劳胙,如歙县徐氏宗族便有造墓功劳胙和建祠功劳胙。另外在徽州宗族进祭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执事人员,有准备祭祀的人员,有安排祭祀和分胙的人员,有照料杂事的人员,其他还有乐人、屠夫等等,这类执事人员都会发放一定的薪酬作为回报。

由此得出,颁胙会产生一笔不小花费。

2.明清宗族祭祀资金的管理。

徽州宗族为了充分利用好祠祭祭产,并防止祠祭祭产的流失,大多设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主要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公匣制度;在官府注册备案,制定族规约束等。具体措施如下:

(1)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徽州宗族对于宗族的祭产大多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各宗族管理人员名称不一,有值年、司年、司值、轮年、轮首等称谓,绝大多数都由族内支丁轮流担任,组成人员数量不等,如歙县东门许氏宗族设“轮首或四人、八人”。为了防止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发生,一般由宗族的族长、房长对祠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发现问题便进行相应的惩罚。

(2)设立公匣制度。将宗族各类契约文书、族产等存于公匣,既可以防止虫鼠咬噬,又可以防止族人私自挪用和修改。立簿设匣,使祭产“有纲有纪,斯文轮管,易于查检”,如非遇到重大事件,不得私自开封。为了使公厘制度有效执行,一般任命多名管理公匣人员,每个人有明确的分工,如程氏宗族每年从五大房中选出五人管理公匣,即“一人领银匣,一人领钥匙,一人领手册,一人领印秤,一人领什物,填于接管手册各名下。至一年事完,送出点检交递”。⑩这样各族支相互监督,避免族内不安分子的觊觎,对祭产起到了保护。

(3)在官府备案,制定族规约束。借助国家法律权威,防止不肖之徒的侵犯。有些徽州宗族族产众多,为保护祖产不受后人侵犯,他们会寻求政府的法律认可,以保祖业。而政府对此也持保护态度,徽州宗族一般都会借助官府的威慑力。徽州各宗族都制定族规来防止族产、祭产的流失,如祁门善和程氏宗族的《窦山公家议》中规定祖宗产业不得私卖,雍正休宁《江村洪氏家谱》也规定,即使家族有急需,也不能转卖祭田,认为那是“绝祖宗血食”。⑪

三 明清徽州宗族资金存在意义

第一,为祠墓的祭扫、祠墓的修葺和族谱的增修等提供费用,这也是最显见的作用。徽州宗族性的活动所需要的款额巨大,仅祭祀一项开销就很大,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每年春正三日,休宁博村范氏同宗祠祭始祖,祖祠“祭席定规共十七桌”,“每桌五菓,五殽,酒饭盏,如事生常仪”,⑫仰德祠祭四桌,述功祠祭席五桌,共二十六桌。从范氏宗族祠祭活动祭席的规模中,可见其耗费之大,没有宗族祭祀资金的支持,这些活动是很难开展起来的。

第二,和宗睦族,提高同宗同族向心力与认同感。在举行祭祀活动和祭祀仪式时,宗族全体支丁都以宗族子弟同等的身份参加。而在祠祭后举行的“散胙”活动,宗族规定参加祭祀活动的全体支丁都能分到胙,不分贫富、贵贱、强弱,都能享受到祖先的德泽。“合祀死者,所以萃聚生者”,将整个宗族支丁集合起来共同祭祀祖先,这必然加强族人“本是同根生”的意识,加深了族人的宗族观念,增进了宗族子弟之间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感情乃至亲情。

注释

①(清)潘鳞生:《歙行日记》,李德龙,俞冰主编《历代日记丛抄》,第400页。

②相关研究成果:卞利的《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及其祭祀仪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张小坡的《明清徽州村社运作与宗族关系初探》,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等。

③(雍正)休宁《江村洪氏家谱》卷14《宗祠祭田记》,清雍正八年刊本。

④(乾隆)《新安徐氏墓祠规·建祠输资》,清乾隆九年刊本。

⑤(嘉庆)《棠越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2《新置祀产》,清嘉庆十年家刊本。

⑥(嘉庆)歙县《桂溪项氏族谱》卷二二《祠记》,清嘉庆十六年刊本。

⑦(乾隆)《新安徐氏墓祠规·圭公祀典》,清乾隆九年

刊本。

⑧(道光)绩溪《仁里程敬爱堂世守谱》,清道光九年刊本。

⑨(万历)《商山吴氏宗法规条》,抄本。

⑩(明)程昌纂,周绍泉、赵亚光点校:《窦山公家议校注》卷1《管理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13页。

⑪(雍正)《江村洪氏家谱》卷14《宗祠祀田记》,清雍正八年刊本。

⑫范涞《休宁范氏族谱》“谱祠祭仪”。

[1]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55-178.

[2]李德龙,俞冰.历代日记丛抄[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98-402.

[3]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149-163.

[4]周绍泉,赵亚光,校注.窦山公家议校注·卷3·祠祀议[M].合肥:黄山书社,1993:25-28.

[5]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故老杂记[M].合肥:黄山书社,2008:877-878.

[6]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卞利.明清徽州族规家法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2014:258-367,378-379,456-460.

[8]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歙风俗礼教考[M].合肥:黄山书社,2001:608-610.

Management of Clan Sacrificial Fund in Huizhou Reg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en Ming
(Center for Hui studies,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China)

Huizhou people not on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offering sacrifice to ancestor,but also to hold a grand ceremony to worship their family ancestors.So it is important for them to do some preparation work during the family sacrifice.It is inevitable for them to raise and manage the funds.The sacrifice ceremony is taken as the way to consolidate the feudal social order and achieve the clan harmony.This activity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ocal people's life.By explain the operation of sacrifice funds,we can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clans development in the ancient Huizhou region.

Huizhou;clan;sacrifice;money

K892

A

1672-6758(2015)09-0031-4

(责任编辑:宋瑞斌)

陈明,硕士,安徽大学。研究方向:徽学及明清史。

2014年安徽省社科联课题“民众文献视野下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A2014017);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徽州民俗文书专题研究”(项目编号:SK2014010)。

Class No.:K892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宗族祠堂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梁家祠堂史话
徽州绿荫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