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2015-12-13 07:44谢娜
成才 2015年1期
关键词:理论性美术作品美术

■ 谢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现在,虽然大家都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文化和艺术高考,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实施的效果并不乐观,学生学不进,教师无心教。美术鉴赏课是高中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可能会使本来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变得枯燥无味。所以美术鉴赏课应融知识理论性与兴趣持久性为一体,才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达到教学要求。知识理论性是鉴赏课意义实现的目标之一,兴趣持久性是鉴赏课意义实现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相互融合。没有知识理论性的美术鉴赏课堂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意义,没有兴趣持久性的美术鉴赏课堂达不到它的教学目的。要改善这样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当前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我校高一年级每周都有一节美术鉴赏课,从学生上课前兴奋的表情来看是很喜欢这个课的,然而在现实中,美术鉴赏课实施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如下:现在都是电子白板教学,看PPT、幻灯片和影像资料都很方便,教师仅仅播放一下影片就可以很容易地打发一节课,学生表面上很开心,有的看视频,有的做与美术课无关的事情比如写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看书,一堂美术欣赏课伴随投影屏幕上的影片结束了,但学生并没有欣赏到什么,更谈不上鉴别。有的老师讲美术知识时只是照本宣科,按照统一的光盘资料,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不向学生提问,师生没有互动。老师偶尔点击一下鼠标,投影屏幕上的文字、图片出现又消失。学生对此并不在意,因为屏幕上的东西书本上都有,只是放大了搬到了屏幕上而已。有的老师不用多媒体,满堂灌,学生看不到图片,感觉除了坐着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虽然一堂美术鉴赏课上完了,但学生并没有学会怎样鉴赏美术作品。有些老师想让课堂吸引学生,有趣味,但只是流于形式,除了准备PPT、幻灯片外,内容方法依然是单一的教师主导型的讲授法,虽然增加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演示法,并不能引起学生直接的兴趣从而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美术鉴赏课知识理论性与兴趣持久性的关系

(一)知识理论性是鉴赏课实施的目标之一

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后将“美术欣赏”改为“美术鉴赏”,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是两个不同层次。美术欣赏涉及更多的是对作品的一种感知、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美术鉴赏是对作品感性认知后的理性认识,是鉴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的同时,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理性地理解、分析他所看到的美术作品,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获得审美体验。鉴赏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评价。

美术鉴赏课是与美术史、美术理论密切相关的课程,学生首先需要对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自由地针对美术作品发展自己的见解,评鉴一件美术作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中美术鉴赏课部分的学习目的的:“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与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这四大系列相比,美术鉴赏的自由发挥部分稍少,在学习中外各种美术现象与美术流派时,需要记忆的部分不少,如一些作品的作者、某个美术流派的特征、某位大师的艺术特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要求“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相比,高中美术要求较高。

要提高学生独立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必然需要学生对美术的历史和理论知识了解得更多,如了解作品的形式、作者的代表作、不同艺术流派的共同特征等等。可以说,知识理论性是鉴赏课实施的目标之一,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积累美术的知识,没有这些深入的学习,美术鉴赏就只会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步了解上,难以达到“拓宽美术视野,提高美术素质”的要求。

(二)兴趣持久性是鉴赏课实施的条件

高中学生毕竟还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对事物的好奇心,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令他们学习起来更加主动。美术作为空间艺术,它主要是通过色彩和形体等视觉因素来传递给人,具有直观性,这比起数理化、语言文字等理性、抽象的学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一直强调的问题,美术的形象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读图时代”人们需要有更多的视觉分析能力,所以必须引导高中生的兴趣能持久的发展。例如,讲艺术流派的特征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此流派中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丰富的图片展示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觉的刺激带来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流派的特征。然而视觉的感受只是一时的,要想学生真正地了解流派的特征,还得有一些与绘画作品和流派相关的事吸引他们,能激起学生课后研究探索的欲望才谈得上成功的一堂课。

一堂好的鉴赏课不能为了“趣味性”而趣味性,被“有趣”牵着鼻子走。在纷纷强调兴趣教学这个大的社会舆论趋势下,教师最终还是应当以授业传道解惑为主,把趣味性与知识理论性有机结合,因为最终评价课堂的标准是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是否达到教师计划的教学目的。欢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切不可盲目地追求课堂的轻松,关键是要抓住学生求知欲望的兴趣点,在轻松活跃的课堂里有一股持久求知的精气神。

三、融知识理论性与兴趣持久性为一体的课堂策略

(一)建立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感知差异性,从而在教学上建立起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从这种氛围中更轻松地感知美术的艺术魅力,从各自的角度体会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美感。例如,在湘教版的高中教科书《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中,在课堂中选择了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来理解美术作品,这节多元化开放式的课,其教学效果是惊人的,学生们踊跃地发表各自的看法,都积极主动地去分析美术作品。意象美术作品《狐狸的游戏》,画面无数色彩鲜艳的红狐狸充斥在一个正常的灰色餐厅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有的学生觉得人与动物之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焦虑和困顿;但也有同学认为,狐狸用红色突出它的的野性,但餐厅里的人还是在正常的吃饭,表现了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体现出大自然的和谐;还有同学认为画面用了灰色和红色对比,画面活泼、诙谐、有装饰性。老师营造了自由的氛围,学生就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辩论使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喜欢这种开放、灵活、多趣味性的课堂形式,这样能激发他们主动地去鉴赏美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对绘画艺术的兴趣。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把美术鉴赏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湘教版高中教科书《通俗的浪潮》这一课中,如何展现经济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我就没有按课本的古今、中外顺序教学,而是给了三个内容分三个小组讨论,第一个讨论内容是:找出四部学生近期喜欢的影视作品;第二个讨论内容是:过春节你们家贴什么样的年画;第三个讨论内容是:你们用得较多的手机品牌是哪些。同学们的答案很多,并且还阐述了喜好的原因和背后的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其中学生影视作品答案有:使徒行者、尼基塔、神探夏洛克、绯闻女孩、古剑奇谭等;喜好的机型答案有:三星、苹果等;贴的年画答案有:春联、福字、窗花等。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大众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并且可以从大众文化的日常性中去分析雅俗艺术的不同,通过喜好的影视作品揭示大众文化与美术观念随时代如何变迁。如今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多样性的观赏方式来鉴赏美术,如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上网来观看一些好的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绘画过程,从中学习绘画技巧。美术和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往往不经意的行为就可以是一个速写的动态,每天的穿戴也和美术中的配色有关联,所以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留心生活,从生活中提炼艺术,从艺术中体会生活,这样就容易鉴赏美术作品,还会去分析美术作品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的关系。艺术源于生活,很多画家爱好画一些美丽的小镇、风土人情、美丽的女子,这些都来源于欣赏到了生活中的美,从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激情,从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所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生活中的观察,来体会美、发现美,提高对绘画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寻求广泛的鉴赏方式

美术史学上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为教学提供了很多参考,但这样还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高中美术鉴赏的对象不仅包括中西方绘画作品,还有关于雕塑类、建筑类、工艺类等艺术形式,因此美术作品里有众多的类别和丰富的内涵,随着时代艺术的发展进步,必定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找更广泛可行的鉴赏方式。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鉴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提出:要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美术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在课堂上的美术鉴赏通常以图片展现为主,并且类型很广泛,运用多媒体可以直接展示在课堂上,网络上的视频、图片也可以制作成课件直接展示于课堂。由于国家对学校硬件教育设施的投入,现在各中心城区学校的多媒体信息教学已普及,美术鉴赏课配备了作品光盘,现在要思考的是鉴赏课如何让学生参与多媒体的交互功能,不能局限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什么就看什么,要达到学生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要求看什么。再就是要思考鉴赏课资源、课件如何网络共享等,全国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有很多展示课、比赛课、视屏课都可以考虑让全国的孩子共享。

2.通过美术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来鉴赏

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提出:要认识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美术是艺术创作的一种,万事万物都与大自然密切相连,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为人类的美术创作提供了用之不尽的素材,我们可从中不断汲取表现美的灵感,从而创作美术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与当时注重人文的社会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北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遗留下的产物;还有古代的家具体现出来的美都透着时代的社会气息;而印象派的光和影,中国画中的意境、神韵这种特殊精髓的美都来自于画家们的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勇于表达。所以大自然不仅为美术家提供了绘画创作的源泉,同时也提供了创作空间,使作品与大自然、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美术鉴赏中需要大量的美术知识做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枯燥,如果教师能将自然、社会与美术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也能和老师积极互动,学习的兴趣自然倍增。

3.通过社会实践来鉴赏

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建议提出:要强化体验和实践,将实践与鉴赏相结合。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行灌输美术知识,而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的方式来鉴赏美术,让他们先体验再分析。可以把学生带到画室,以大师的抽象作品名字为题,用学生自己的脑和手来表现,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看看有没有超越,看看能否体会画家作画时的情感。

我们要改变只在教室上课的策略,把学生带到室外,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又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美术作品。比如可以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我校每年十月份都安排了绘画写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这是一个亲身体验、鉴赏美术作品的机会。这种让学生动手实践和互相评价学习交流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画的魅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总之,知识理论性与兴趣持久性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缺一不可,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鉴赏课堂的实效。

猜你喜欢
理论性美术作品美术
读者心声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育儿必读的宝典
谈新时期企业宣传党建思想工作的新认识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