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乳腺黏液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2015-12-14 01:16怀建国朱燕燕司有谊杨小苗申成香
安徽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浸润性乳头状腋窝

怀建国,朱燕燕,蒋 艳,司有谊,杨小苗,徐 曼,申成香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芜湖 241000)

乳腺黏液癌(breast mucinous carcinoma,BM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浸润性特殊型乳腺癌之一,占乳腺癌总数的1% ~7%,好发于50岁以上的绝经妇女,该肿瘤以产生丰富的细胞内或/和细胞外黏液为特征的一类乳腺癌,根据是否伴有其他类型肿瘤成分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临床上多数病例表现为局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物,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是偶然发现。本文就我院20例BMC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和临床病理诊断经验探讨其病理学特征、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芜湖市第一人民医病理科1995—2013年手术切除的,病理诊断为BMC的病例20例,其中单纯型15例,混合型5例,所选病例按照2012版乳腺肿瘤WHO新分类的诊断标准,重新进行阅片,确定诊断类型。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梯度酒精脱水,石蜡包埋,3~5μm厚切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免疫组化设立自身对照,试剂公司提供的阳性片和内对照做阳性对照,PBS作一抗为阴性对照,选用抗体ER、PR、HER-2、P53、Ki-67 等。所有抗原修复 EDTA(pH 8.0)微波法进行抗原修复处理,DAB显色,苏木素对比复染,中性树胶封固。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所购试剂均为即用型。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0例BMC单纯型15例,混合型5例,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最小37岁,最大84岁,以50~70岁居多,单纯型年龄稍偏大。大多临床表现为渐增大的无痛包块或无意中发现无痛的肿块,部位左侧9例,右侧11例,10例单纯型行乳腺癌单纯肿块切除,5例单纯型同时行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混合型均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其中1例发现1枚淋巴结转移(表1)。20例BMC中临床分期I期5例,ⅡA期13例,ⅡB期2例。

表1 20例BMC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例

2.2 病理检查 肉眼观:20例 BMC中肿瘤最大直径1.0~6.5 cm,境界相对较清楚,未见明显包膜,少部分表面光滑,切面灰白,实性,质软,富有黏液感,部分可见胶冻样,单纯型大体标本为典型的胶样,有光泽、肿瘤质地较软。混合型根据其他肿瘤成分的增加,黏液感逐渐降低。镜检:根据是否含有无细胞外黏液区域的浸润性癌成分,将乳腺黏液癌分为单纯型及混合型。单纯型镜下可见大片黏液弥散在间质中,形成黏液湖,其中漂浮着小簇癌细胞(见图1)。细胞质内含大量黏液、浸润性较弱、间质反应较轻、未见脉管瘤栓形成;细胞团以小岛状排列为主,黏液产生多。单纯型黏液癌的所有区域均含大量细胞外黏液,小岛状的癌细胞团漂浮在丰富的细胞外黏液基质中,黏液占肿瘤总体积至少3%,偶尔黏液癌中黏液成分较多,未见上皮成分,但周边仔细寻找还是有上皮的癌巢;混合型黏液癌中既含大量细胞外黏液区域,同时又含缺乏细胞外黏液的浸润性癌区域,细胞外黏液至少占整个肿瘤25%。20例BMC中,单纯型黏液癌15例,混合型黏液癌5例,其中混合有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3例,混有导管原位癌1例,混有浸润性乳头状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混合型者除单纯型黏液癌成分外,含有其他类型的癌成分,有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见图2),浸润性乳头状癌(见图3)、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见图4)、导管原位癌等。

2.3 免疫组化 单纯型免疫组化显示:瘤组织ER通常++~+++阳性(见图5)、PR大多++~+++阳性(见图6)、HER-2大多阴性(见图7)、Ki-67增殖指数10% ~50%阳性、P53阳性率较低AB-PAS染色阳性(见图8)。而混合型黏液癌其中黏液癌成分表达同单纯型黏液癌,在混合的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成分表达各异,ER、PR、HER-2可阴性,也可以阳性。

3 讨论

乳腺黏液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新版(2012版)WHO分类中黏液癌明确单纯型黏液癌的界限:指黏液癌成分>90%。其余为混合型,多伴发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预后较单纯型差。另外根据细胞含量和细胞外黏液的多少又主要分为两型:(1)少细胞型/A型黏液癌:含大量细胞外黏液,癌细胞少,一般不伴有内分泌分化;(2)富于细胞型/B型黏液癌:可见大的细胞簇,常有神经内分泌分化。伴有印戒细胞分化的癌并不是一个病变实体,可见于浸润性小叶癌、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及其他一些特殊类型癌[1]。本组患者组织病理学分型包括单纯型为15例,混合型为5例,我们观察发现,单纯型BMC一般边界清楚,特别是细胞稀少型有粗大的纤维将黏液分隔成大小不一黏液湖,可能有阻止癌细胞浸润和播散的作用。单纯型含有较多的细胞外黏液基质,而混合型含有其他乳腺癌成分的肿瘤细胞。鉴别诊断需要以下几种鉴别:(1)纤维上皮肿瘤黏液变性;(2)良性黏液囊肿样病变;(3)其他产生黏液的癌;(4)隆乳黏液样填充物;(5)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并不是所有的含有黏液的乳腺肿块都是黏液癌,乳头状瘤、乳头状癌、导管的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等也都有报道可有黏液的产生。有的甚至产生丰富的黏液分泌,也有的可形成大片状的细胞外黏液池[2]。所以诊断BMC的关键是要判断上皮增生的性质,而不是含有黏液的多少。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可以作为乳腺癌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它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一些疑难病例有一定的漏诊误诊率[3]。

BMC分子亚型分布特点研究发现,病理形态相似的乳腺癌,由于分子遗传学改变,在分子水平上高度异质,从而导致肿瘤的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差别大。在BMC分子分型方面,研究表明单纯型BMC大多数属于Luminal-A型乳腺癌,但也有少数报道部分亚型中存在HER-2阳性表达。文献报道中Luminal-A型居多,预后较好,Basal-like型及HER-2过表达预后较差,Luminal-B型居中,所以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应予以考虑,也有学者用微阵列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的表达谱,进一步的了解这种类型的乳腺癌[4-5]。乳腺癌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与BMC预后较好相关病理因素有:肿瘤细胞稀少及少细胞型、细胞外黏液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与癌细胞结构有关,Kim等[6]提出肿瘤分泌的细胞外基质中含有勃固作用的物质,癌细胞见存在桥粒连接及细胞指状突起,癌细胞不易分离,因此不易造成远处转移和扩散,BMC主要表达糖蛋白MUC家族中的MUC2和MUC6,MUC2是凝胶形成黏液,被认为是肿瘤播散的屏障,使黏液癌具有惰性特征。相对于其他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单纯型BMC的预后较好,其原因可能是黏液癌的细胞外基质来自于癌细胞崩解,其线粒体受损,因此肿瘤的侵袭性降低,生长缓慢。一般认为,BMC最初均以单纯型发生,发展过程中向混合型分化。蔺会云等[7]报道了单纯型BMC患者在诊断时86%只有局部转移,仅2%已出现远处转移,具有低局部、远处复发率和高5年生存率的特点。认为含有微乳头状结构黏液癌是“披着羊皮的狼”,但也只是个案报道。单纯型BMC术后10年可以出现晚期复发,远期预后甚至与混合型BMC相似。最近刘芳芳等[8]报道了具有微乳头结构的BMC具有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较差的特点,认为伴有微乳头状结构是淋巴结转移的一个因素。Vo等[9]报道了BMC、髓样癌、管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组织学类型与局部复发无关,与年龄<50岁,切缘阳性,淋巴侵犯及广泛导管内癌成分有关。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对侧乳腺癌的多发生在有多个个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管浸润的患者。有报道认为<2 cm的单纯型BMC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少,适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评估腋淋巴结状态[10]。本研究20例BMC患者,10例单纯型行乳腺癌单纯肿块切除,5例单纯型同时行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混合型均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其中1例发现1枚淋巴结转移。结合文献报道,提示单纯型BMC、无皮肤侵犯、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无多中心病灶患者,可以选择保乳术。目前,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标准大多是以肿瘤灶的最大直径变化为依据,但肿瘤的大小作为评判标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BMC含有大量黏液,新辅助化疗后仍有可能大部分癌细胞己消失,但黏液仍存留,所以用肿瘤大小的变化评价疗效很困难,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本研究20例BMC患者均未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并不能真正反映化疗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探索新的方法评价BMC的疗效。本研究未行化疗者10例,年龄均在50岁以上,ER或PR强阳性,HER-2阴性,术后开始内分泌治疗。HER-2过度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程度决定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单纯型BMC是临床分期早、淋巴结转移少、组织学分级低、分化好、癌栓发生率低、增殖率低的肿瘤,有较好的预后,淋巴结状态和辅助治疗似乎比组织学亚型对预后有更显著的预测。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分期Ⅲ~Ⅳ期和肿瘤大于5 cm的患者生存率低,ER及PR阳性患者生存率高[11]。本组有淋巴结转移者1例,淋巴结转移与BMC的5年生存率有关。单纯型比混合型淋巴结转移率较低,预后更好。本组资料显示单纯型黏液癌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混合型腋窝淋巴结转移仅1例,Bal A等[12]对单纯型没有必要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及腋窝淋巴结分期提出置疑,目前缺乏确切数据表明单纯型BMC腋窝淋巴结清扫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能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来源,可以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生存质量。

[1]Lakhani SR,EllisIO,Schnitt SJ,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M].Lyon:IARCPress,2012:60-61.

[2]高 耸,宋燕妮,庞 达.单纯性粘液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比较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3,27(2):149-155.

[3]陈东波,黄 勇,张科芝.细针穿刺乳腺肿块的传统制片与液基制片的对比研究[J].安徽医药,2014,17(1):62-65.

[4]Kashiwagi S,Onoda N,Asano Y,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ub-classification of 71 cases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J].Springerplus,2013,2:481.

[5]Zhou F,Li S,Meng HM,et al.MicroRNA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ure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J].Cancer Biol Med,2013,10(1):22-27.

[6]Kim D,Jung WH,Koo JS,et al.Expression of MUC1,MUC2,MUC5AC and MUC5B in mucinous lesions of the breast[J].Pathobiology,2012,79(3):144-153.

[7]蔺会云,皋岚湘,金木兰,等.以微乳头状结构为特点的乳腺单纯型黏液癌临床病理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9):613-617.

[8]刘芳芳,付 丽.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研究现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8):896-898.

[9]Vo T,Xing Y,Meri-Bernstam F,et al.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ucinous,medullary,tubular,and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s after lumpectomy[J].Am J Surg,2007,194(4):527-531.

[10]Erhan Y,Ciris M,Zekioglu O,et al.Do clinical an immunohistochamical findings of pure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 differ from mixed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J].Acta Chir Belg,2009,109(2):204-208.

[11]王红群,李道旺,吴正升.536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9):1536-1538.

[12]Bal A,Joshi K,Sharma SC,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icropapillary pattern in pure mucinou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Int JSurg Pathol,2008,16(3):251-256.

猜你喜欢
浸润性乳头状腋窝
肿瘤相关因子TSHR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
特殊浸润性表面构建及其抑制酸奶黏附的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腋下广告
浸润性乳腺癌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