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对人口腔黏膜白斑中MMP-2及MMP-9表达的影响

2015-12-14 01:16
安徽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白斑癌变丹参

李 育

(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口腔科,重庆开县 405400)

口腔黏膜白斑病(OLK)是以口腔黏膜过度角化进而形成灰白色或乳白色斑状病变的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颊、舌、唇的黏膜上,有时也可发生在硬腭和牙龈。患者早期通常并无明显自觉症状,表现为大小不一、光滑、稍突出黏膜表面的乳白色斑,随着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大变厚、变粗糙。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与嗜烟、嗜酒、局部有长期的机械性刺激(如不适合的假牙、残留牙冠牙根等)以及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功能紊乱、霉菌感染等导致口腔黏膜上皮正常角化等有关[1-3]。目前OLK已成为公认的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率约为3% ~5%,而常用的手术、冷冻或口服维生素治疗虽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不能作为控制其癌变的有效手段。大量的研究表明[4-5],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因此我院自2013年开始给予OLK患者口服丹参片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口腔黏膜白斑中MMP-2及MMP-9水平的变化对丹参在控制患者癌变进展的有效性进行探讨。相关研究内容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口腔黏膜白斑患者以及100例同期口腔检查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列为病理组和正常组。病理组112例患者均由病理检验确诊,并按医嘱进行治疗,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完成随访和临床检测,排除伴有其他肿瘤以及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50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3.48±6.72)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5.12±3.05)个月,其中均质型82例,颗粒型17例,其他类型13例;正常组100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6.12±7.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病理组患者确诊后给予口服丹参片治疗,一次3片,一天3次,连续治疗2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组口腔检查当天以及病理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结束治疗1个月后和结束治疗3个月后口腔黏膜白斑中MMP-2及MMP-9表达,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病理组患者于治疗2个月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标准[6]:患者口腔黏膜白斑以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患者口腔黏膜白斑面积减小≥2/3,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患者口腔黏膜白斑面积减小1/3~2/3为有效;若患者口腔黏膜白斑面积减小<1/3或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

1.2.2 检测方法 病理组患者去病变处口腔黏膜,正常组患者则取左侧口腔颊黏膜,所取组织黏膜均交由本院病理实验室进行检测。将采集的患者口腔黏膜组织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经Leica EG116包埋机(德国徕卡公司生产)石蜡包埋后切片,采用3%双氧水孵育10 min后,运用1%柠檬酸高压抗原热修复2 min,再经5%正常牛血清孵育15 min后滴加一抗,在室温下孵育60 min,滴加Max Vision试剂(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继续室温孵育20 min,给予DAB显色,苏木精染色,脱水后封片。所有组织切片均由固定两名病理科主治医师运用Olympus-206024型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下进行独立双盲观察,判断组织中MMP-2及MMP-9的阳性表达情况。每张切片随机选择10个400倍视野计算细胞总数和细胞阳性表达率,其染色阳性判断标准为细胞浆或胞膜呈现棕黄至棕褐色,并按半定量方法对其镜下表现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和细胞阳性表达率对MMP-2及MMP-9的表达强度进行判断。细胞着色评分标准[7]:0分为无着色,1分为淡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细胞阳性率评分标准:1% ~25%为1分,26% ~50%为2分,51% ~75%为3分,>75%为4分。细胞着色评分与细胞阳性率评分结果相加为总分,总分0~2分为阴性表达,≥3分则为阳性表达。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结果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其它计数类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各时间点间的比较则为配对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组织中MMP-2及MMP-9表达情况比较将正常组人口腔检查当天口腔黏膜组织以及病理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结束治疗1个月后和结束治疗3个月后口腔黏膜白斑中的MMP-2及MMP-9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其结果见表1。

表1结果显示,病理组患者治疗前其病灶组织MMP-2和MMP-9阳性表达分别为67.9%和58.9%,相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而病理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其病灶组织MMP-2和MMP-9阳性表达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分别为54.5%和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束治疗后随访病理组患者口腔黏膜MMP-2和MMP-9阳性表达相比治疗2个月后有所降低,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组织中MMP-2及MMP-9表达情况比较/例

2.2 病理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对病理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结束治疗1个月以及结束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患者治疗2个月后其临床总有效率可达97.3%,较结束治疗后1个月有明显增长(P<0.05),而患者在结束治疗3个月后回访其临床治疗效果相比结束治疗1个月并无明显变化(P>0.05)。

2.3 治疗结束后一年随访结果 112例患者治疗结束后一年随访人数104例,其中5例失联,3例因其他非肿瘤疾病死亡。经调查显示,104例患者治疗结束一年后仅有2例患者病发口腔颊癌,癌变率为1.9%,皆因口腔黏膜白斑癌变所致。

3 讨论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是一组对钙离子、锌离子等金属离子具有依赖性内肽酶,因其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各种蛋白成分,并能对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形成破坏,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由此MMP被认为是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主要的蛋白水解酶,同时也是目前临床研究认为与肿瘤侵袭与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蛋白水解酶,近年来已成为相关肿瘤疾病侵袭、转移等研究的热点。MMPs家族现已分离鉴别出26个成员,编号分别为MMP1~26。根据作用底物以及片断同源性的不同被分为胶原酶、明胶酶、基质降解素、基质溶解素、furin活化的 MMP和其他分泌型 MMP。MMP-2和MMP-9则是胶原酶的成员,也是目前临床对于MMPs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研究较为集中的两项指标[7-9]。

肿瘤的侵袭的转移过程实际是癌细胞脱离原发癌组织后逐渐向其他组织侵袭和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癌细胞须穿过细胞外基质、血管壁基底膜等的组织学屏障,其中基底膜中的Ⅳ型胶原是具有独特螺旋结构的蛋白质,大部分的蛋白酶并无法对Ⅳ型胶原起到降解作用,而作为胶原酶的MMP-2和MMP-9则是目前研究认为唯一能降解细胞外机制和基底膜中IV型胶原三螺旋结构的酶,并可对基底膜的完整性起到破坏作用。因此MMP-2和MMP-9在组织中的表达是对组织结构完整性以及是否具有屏障作用的判断指标。

表2 病理组11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口腔黏膜白斑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其癌变率约在3%~5%左右,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发展到口腔黏膜白斑进而发生癌变是口腔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大多采用手术、冷冻或口服维生素等治疗改善临床症状,但对于控制其癌变的作用却不尽人意[10-11]。近年来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丹参中的丹参酮可对多种肿瘤细胞如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结肠癌细胞以及白血病细胞等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诱导癌细胞凋亡,进而起到控制肿瘤侵袭转移的作用[4-5]。而对于丹参是否可以有效治疗口腔黏膜白斑这一癌前病变并控制其癌变进展则少有研究。由此,鉴于MMP-2和MMP-9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特异性作用以及丹参在各种肿瘤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我院从2013年开始对口腔黏膜白斑病患者给予口服丹参片治疗,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口腔黏膜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变化,对丹参在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病以及抑制口腔黏膜癌变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病发口腔黏膜白斑的患者其口腔黏膜组织中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提示在此状态下患者口腔黏膜组织基底膜及其组织屏障可能均已遭到破坏,一旦被癌细胞侵袭则极易发生癌变。而患者在经口服丹参片治疗2个月后可见其MMP-2和MMP-9相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临床有效率达到97.3%,且结束治疗后一年内的癌变发生率仅为1.9%,由此表明丹参治疗可通过降低口腔黏膜组织中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起到修复组织细胞、改善口腔黏膜白斑病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对抑制其癌变的进展其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丹参治疗可有效改善口腔黏膜白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抑制其近期癌变进展有积极的作用,远期抑制作用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1]刘晓花,李铁军,李 纾.口腔黏膜白斑及其恶变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7):443-446.

[2]王宇峰,尚 书,周曾同,等.口腔白斑癌变率与癌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回顾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1,20(1):55-61.

[3]傅锦业,高 静,郑家伟,等.口腔癌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4):316-322.

[4]赵广荣,田莉莉,王长松.丹参素的抗癌活性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10(3):180-182.

[5]李光强,李济洋,张玉杰,等.丹参酮抗肿瘤研究新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8):1160-1165.

[6]冯 芬.自拟活血解毒汤治疗口腔黏膜白斑28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6):26-27.

[7]浦光瑞,张 虹.口腔扁平苔藓中MMP-2和MMP-9的表达及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4(5):446-449.

[8]喻 芳,方唯意,邢福祺,等.子宫内膜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2):144-145.

[9]吴 彬,刘玮玮,史培荣,等.口腔黏膜组织癌变趋势的判别[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4):352-354.

[10]张艳琴.口腔黏膜白斑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577-578.

[11]张志宏,黄春水.口腔黏膜白斑癌变机制研究现状[J].首都医药,2011,18(18):12-13.

猜你喜欢
白斑癌变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WSSV)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长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长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癌变·畸变·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副乳也会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