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南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学改革探究

2015-12-15 08:04韩剑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建筑工程

韩剑

摘要:河南城建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托现有学科平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文章针对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为所在院系的发展提供参考方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河南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135-02

建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活动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社会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建筑业作为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十二五”期间,随着平顶山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平顶山市的建筑正由中、小型向大型建筑、高层建筑、智能建筑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顶山市现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数百家。在上述背景下,河南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传统专业将适应时代发展,积极地进行自身的调整与革新,为我国的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人才。

一、河南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1.情况分析。河南城建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始于1986年的武汉城建学院河南分院城镇建设科,所在学院设有结构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岩土力学6个教研室,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达到80%,已经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土木工程学院依托现有学科平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河南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建筑工程方向教学存在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生源质量欠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整体水平来看,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第二批本科招生高校,绝大部分是河南本地考生,学生高考成绩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人生目标定位不高,对自己的心理预期偏低,这种心态衍生出来的现象之一是缺乏强劲的学习源动力。生源质量欠缺就会在教学实践中带来一些问题。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懒散的思维定式,对专业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总想模仿甚至拷贝,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计算机设计软件带来的负面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接触的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多,而计算机及设计软件的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方便了工作、学习,给学生完成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工程设计要求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有的学生特别轻易地完成了互相拷贝复制,或大部分设计计算内容利用软件完成,这样造成教学过程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作业及课程设计的抄袭问题成为了教学工作所面临的新困难。

(3)师生交流问题。尽管目前网络平台发展迅速,学生和教师都有了广泛的交流渠道,然而目前的师生交流不畅的问题严重,笔者所在院校很多课程依然存在大量缺乏交流和沟通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授课的实际效果,也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被动,对课程要求越来越低。

(4)实习或工程经验欠缺。实习或现场经验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然而实习大都安排在假期,使得导师教学课时间进行了压缩,且部分学生尚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阶段,盲目性的实习最终流于形式,或变成了旅游参观实习;另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即使发现难题,由于辅导欠缺、自主学习差等问题,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甚微。

二、教学改革方向

鉴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调查研究,这里以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学改革方法为例,具体论述如下。

1.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工程与社会、工程与经济、工程与科学以及不同工程门类之间形成了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推动了近二十年来基于“大工程观”的国际工程教育大改革。国内外形成共识,为应对持续变化的世界,方法、能力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建立土木工程专业的能力—知识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课程计划以一般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为主线,以培养个人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系统运行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能力—知识大纲为基准,以团队设计为导向,以能力—知识一体化课程体系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知识的全面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努力做到:(1)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志向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其学习兴趣;(2)以项目设计为主导努力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3)知识面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4)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调整和改革。

2.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研究、管理和课程的建设,深化生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加强设计主干课与其他相关技术基础课的综合教学工作;进一步强化特色课程建设。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教学内容研究,培育较高水平教研成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先进课程,学习国内重点院校课程建设经验,根据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开发体现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相适应。

3.建筑方向的课程设计改革。这里提出以下两个方向的课程设计改革。

(1)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与“钢结构”课程设计相结合。钢结构因其结构强度高、质量轻、构件截面小、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将成为建筑工程中最有发展前景的结构形式。现行的建筑工程专业中,对钢结构的重视程度不够,设计课程也往往是独立的一个屋架,没有注重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应该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的部分内容与“钢结构”课程设计内容相联合,进一步考虑如何把大空间平面、大悬挑形式和高空间造型等建筑设计部分采用轻质、高强的钢结构形式来处理。然后在“钢结构”设计中,进行结构的细致处理和计算以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

(2)将房屋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建筑工程概预算全面结合。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均是指导教师选好一套施工图纸,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工程的概算与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但是学生对教师选用的图纸的设计意图和设计内容不甚了解,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读图、识图,并按照设计任务的要求和方法去生搬硬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让学生在完成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后,进行必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建筑意图和结构布置方式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计算各部分的工程量和套用定额,确定工程的概预算。以上的改革措施,使建筑工程方向中各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之间的互补性、连续性、系统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形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等的“一条龙”设计,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想、综合设计能力和全局设计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结语

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拓宽教学评价渠道,丰富质量监控手段,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持续改进。重点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重视修学立业,明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岗位能力,辅之以理论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交替培养;重视以德立人,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敦品励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傅光耀.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1):25-26.

[2]祝明桥,胡秀兰,石卫华,等.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4):70-72.

[3]李连志,宫旭黎,王剑英,等.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方向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6(3):195.

[4]朱君.西部特色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电路分析”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28-129.

[5]侯钢领,孙晓丹,等.土木工程核电站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57-159.

[6]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85-89.

[7]宁宝宽,鲍文博,黄杰,等.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40-43.

[8]肖琦,贾玉琢,屈成忠,等.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为原则,修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200.

[9]吕学涛,王微微,张玉琢,等.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本科教学启示[J].科技风,2014,(10):166.

猜你喜欢
土木工程应用型建筑工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