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时代新闻产品的融媒体叙事传播

2015-12-16 08:03张沭宁
科技传播 2015年21期
关键词:媒介文本融合

张沭宁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Web3.0时代新闻产品的融媒体叙事传播

张沭宁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Web3.0媒介技术演进与融合的道路上,新闻亟需生产再造。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新闻产品的叙事创新是在内容与技术上趋向深度协同,为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不管文化形态如何变迁,新闻叙事传播的内容和表达都离不开人类叙事文化中“故事”模式的滋养,基于融媒体叙事传播形态为新闻媒介叙事提供了启示。

新闻叙事;融媒体;叙事传播;Web3.0

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ism studies》2014年刊发专辑《Special Issue:The Future of JournalismIn an age of digital media and economic uncertainty》,其中主题文章标题为“Twilight or New Dawn of Journalism: Evidence from the Changing News Ecosystem.”(日暮途穷或者新闻的新曙光?从不断变化的新闻生态系统寻找证据),作者皮卡德教授从整个行业角度看待新闻供给的多元化,“历史已经表明,新闻业中出现的那些历史、社会以及经济上语境变化说明新闻业正处于转型,而不是消亡之中”[1-2]。

中国互联网20年分为四个阶段:1994-1998年是初始阶段;1999-2004 年是 Web1.0 阶段,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为代表;2005-2009 年是 Web2.0 阶段,以博客、播客为代表;2010 年至今是 Web3.0 阶段,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代表。Web2.0互联网搜索、网络日志、SNS掀起热潮,Web3.0是是对Web2.0参与、展示、互动的深度发展,算法加上人工智能与精准定制、推送,在全新时空中创造了新体验。

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其阶段特征是:前Web时代是机器连接构成终端网络,Web1.0时代是超链接形成“内容网络”, Web2.0时代是个体连接形成“关系网络”,Web3.0是关联逻辑将扩展到信息之间、信息与人之间的智能关联[3]。

新闻生产本来就源于与社会、人的互动,其社会实践属于整个社会的,不独为新闻组织所专属专有,专业主义、运营模式等机构化主导的新闻生产自然有其盲点,而且,新闻叙事如果还在“既定方针”下继续下去,那么其发展的空间必定是有限的。

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教授杰弗里·亚历山大在《重思新闻业:文化的力量》中阐述:新闻的文化力量能对抗技术和经济决定论。文化赋予个人和群体能动性,记者及群体不仅能抵抗危机,而且也会积极修复。越关乎职业核心理念和制度危机,越会引发更多为行业生存而进行的防御战。只有理解这点,我们才能理解新闻业危机存在的原因。只有明确这场危机的文化根源,我们才能重思危机。[4]

1 媒体融合中新闻叙事的新命题

媒体融合Convergence的新闻传播学涵义包括媒体的科技融合、所有权合并、组织结构性融合和新闻采访技能以及新闻叙事形式的融合。媒体的科技融合是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媒体融合的逐步发展,资本和所有权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科技初创公司和谷歌、脸书、微软等超大公司侵入新闻或者资讯产业,颠覆了原有的新闻媒体生态。

在微观的内容采编的层面,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产生了跨媒介叙事的新命题,如媒介所有权融合奠定跨媒介叙事的资源基础,产制融合、沉浸传播等构成其结构基础。

媒体融合中有两个重要主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环境上,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在日益模糊。在媒体组织的内外部,在未来一个时间节点上,传统与新兴媒体、技术与媒体加速融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应该视自身为承担创新使命的、面向未来的融合媒体。

网络新闻是媒介融合的产物,网络新闻业是指在一个互联网为中心组织的信息传播世界中,每一个记者变成一个网络节点,不管是搜集、新闻报告与分析、评论和反馈,还是将信息意义化,机构媒体、职业新闻记者仍然必不可少。职业记者的实践包括深入分析、添加背景信息,加强解释和叙述以赋予意义,然后通过确认、纠错,最终提炼要报道故事的本质[5],与数据技术、设计师之间的协同,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合作,包括体制外内容提供者为一个新闻组织或新闻网站提供图像、图片、音视频、评论以及其它新闻素材。

数据新闻、融合新闻把传统的新闻叙事与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就像记者在处理芝加哥犯罪数据的报道时,将各种数据来源整合,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过滤,可视化呈现数据与事实之间的细微联系,加之地理实境场景的可视化呈现,最后合成新闻故事。数据集合可以被当作新闻和新闻分析的来源来使用,也可以当作新闻报道的工具,或上述两者兼有。数据、融合新闻似乎整合了新闻报道的“信息模式” 与“故事模式”,最终生成易于被受众接受—带着情感的温度、信息精度的新闻。

我们应当对随着新闻衍生的数据如何影响和左右新闻故事的发展持清醒态度。技术倾向的大数据思维容易导致新闻价值的异化,有些通过图形设计、数据映射以及交互式图形分析呈现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把这样的信息源引入报道显然背离了新闻价值。

融合新闻是各种多媒体文本的汇集,它是文图、动态图表、音视频段落和互动性的集合体,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信息要素相互补充而不重复。但是,融合新闻并不适合任何一种报道,或者说媒体不需要将融合新闻程式化,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的特征—提供背景和保持传播的延续性,来提升报道的高度和深度。

为此,新闻记者需要具有精准的判断和明确的处置,利用计算机辅助报道发展到今天的数据新闻体现了媒体技术变革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力;记者的工作是了解和传播事实,大数据、可视化等是新闻叙事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当然,传统的叙事范式要改变,不然任由新闻文本的危机延伸到叙事危机,会加剧内容生产的恶化情态。如何将数据化、视觉化、互动参与体验的要求与新闻叙事融合,是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故事”的创新与叙事的融合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运转模式分为寄生型、平衡型、嵌套型和开源型。创新模式3.0兴起标志着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创新范式的诞生。创新是媒介与社会互动的最好勾连,Web3.0生态系统的创新是在商业、文化、技术与新闻组成的框架中,其基本结构、各个主体、消费者以及其功能特性、动态特征、生命周期、循环机制等构成的复杂系统,能量、物质交换就是技术信息交互。

新媒体、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数码媒体给用户提供新平台,将之前分散在新闻、各种艺术领域的叙事信息集成、分享,超链接、互文、交互性叙事中产生全新的意义和价值。数码叙事包括基于人工智能、人机互动的数码叙事和以数码媒介为叙事传播机制的新闻组、博客等,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

2.1 “故事”的创新

互联网让传播者/作者、受众/读者/用户之间的在线实时互动成为可能,这种叙事在还原传统社会“讲故事”的氛围。就像个体记忆、两人间的结构性交互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以及媒介记忆、集体记忆,科技变革给“记忆”带来革命性变化。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和媒介记忆构成的交互记忆系统影响着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甚至大众媒介传播,这些一定会对网络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并存的web3.0媒体生态系统产生复杂影响。而作为人类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故事”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图1

根据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故事讲述活动由六种要素构成:故事文本、讲述人、听众、故事媒介、故事语境等。它们有规则地互相作用,共同生成讲故事的习俗行为。[5]讲述人、听众、故事文本和符码、故事媒介、故事语境六要素相互作用,一同生成“讲故事”这一行为:听众和讲述人基于各自的故事库和记忆文本及相关的人生阅历或者听讲经验进行互动;而故事文本经由故事符码组合构成,通过个性化和地方化口头语言媒介表达,在一定语境中综合上述条件得以完成一次故事讲述。在讲故事发生的时空里,讲述人和听众构成了故事讲述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接连不断的互动使故事符号系统的意义得以生成和被理解、共享。

传统故事叙事文化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不但可以启示文学文本向大众影视文本的媒介转换,而且可以深入迥异的艺术本体的内部进行诸如叙事学、符号阐释的探讨。超文本是互文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互文性则是超文本的内在特征。互联网作为一个典型的超文本系统,充分地开发出潜在的互文性特征,加上超链接、非线性时间等因素形成和丰富了“故事”讲述活动。网络超文本蕴含着“主体的消散”,“去中心”的网络结构创造了“开放的文本”。

自媒体传播呈现多向交错、立体传播的结构空间,其交互性、对话性机制以及文本结构的多元素性都显现互文性特征。譬如,受众参与文本仿拟是网络叙事的重要来源。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戏仿话语不仅是一种网络草根表述方式,通过对源文本带有反讽、戏谑意图的模仿和转换生成新的作品。从文本形式上来看,戏仿是一种典型的互文形式,也包含了源文本与戏仿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微博话语叙事以互文性为基础生成一种开放、复数的文本,“重新”阐释权力话语、经典或流行文本的表达方式。

融媒体新闻利用“人机互动”、“可视化”、“场景沉浸”等技术理念,在跨媒介与跨文化的层面展开以完善“讲故事”的方式。

2.2 融媒体叙事传播形态

图2

网络媒体为传统与当前提供了对话的可能,从宏大叙事行进至关注日常意义和民间生活叙事的自媒体传播,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形成愈加开放的社会话语系统。融媒体叙事的形态可以是以融媒体为平台、新闻与艺术以及多媒体设计技术的结合,在开放与参与的融合文化环境下共同打造时空交错的流网络媒体为传统与当前提供对话的可能,从宏大叙事行进至关注日常意义和民间生活叙事的自媒体传播,当代中国正在形成愈加开放的社会话语系统。

融媒体叙事传播的形态是以融媒体为平台,新闻与信息、计算门类在技术与艺术的“界面”上的融合,分享、开放的互联网精神以及对话与参与的融合文化环境共同打造了异时间的“流空间”。

由此,作为媒介叙事形态的新闻生产可以得到改造与升级。

1)更多借鉴影视、电子游戏、动漫等叙事形态,加快融合。

在融和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意义赋予的过程中,新闻报道作者的声音,讲故事人的声音并不是一个声音,从而创作的故事呈现一种多样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如在融合平台上,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可以是:第一时间顺序的作者、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其他角色,读者和受众中任何一个,通过人机互动和深度交互技术实现。调动用户的参与,更多采用体制外、非职业媒体人的讲述视角显得极其重要。

2)适应移动与碎片化的需要,基于RSS集成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会成为未来重点。在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推动的新闻聚合与N次扩散中,传统媒体机构、社交媒体、自媒体已成为当前生态中的重要传播渠道。作为Web3.0最重要技术应用之一的RSS技术,是一种XML格式,新闻聚合是利用信息定位技术、深层链接技术实现的。

3)故事叙事模式可以辅助技术驱动的场景沉浸、虚拟体验等。跨媒介转向融媒体平台,在大数据、可视化、传感、虚拟现实、实境增强等技术支撑下,多媒体信息元素的调用会获得更好实现,以更加年轻一代为主力的新闻传播者同样可以获得基于场景的沉浸体验。

3 结论

故事作为人类媒介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穿越了文学艺术、新闻、影视、互联网、新媒体数码艺术的千年风尘。依靠技术与叙事话语的支撑,互联网重塑了人类生产和生活场景,将现实和虚拟世界连接起来,我们要积极建设属于中国故事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自身的形象传播体系。

我们要走出运用二元冲突模式来看待技术主宰新闻或驱动文化转型的问题,呼唤新旧媒体文化的融合,促进故事与新闻、叙事之间的异趣沟通,才能在杂语冲突场域中建构文化身份,从而展开基于生活实践的日常叙事维度。

[1]李莉,胡冯彬.新闻业的黄昏还是黎明?—罗伯特·皮卡德谈变化中的新闻生态系统[J].新闻记者,2015(3):13-19.

[2]详见《Journalism studies》杂志2014年第15卷第5期,该期论文的电子文献参见http://www.tandfonline.com/ toc/rjos20/15/5[EB/OL]2015-05-20.

[3]彭兰.“连接”的演进—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3(12).

[4]周红丰,吴晓平.重思新闻业危机:文化的力量——杰弗里·亚历山大教授的文化社会学反思[J].新闻记者,2015(3).

[5]祝秀丽.解析故事构成要素:雅各布森的理论视角[J].民俗研究,2013(1):57-64.

[6]胡疆锋,陆道夫.文本、受众、体验—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学术论坛,2009(3):79-84.

G2

A

1674-6708(2015)150-0017-03

本文是淮阴师范学院第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广播电视学融合新闻实践性教学改革》(主持人张沭宁)成果以及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13JSJG131)成果

张沭宁,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体传播,台湾交通大学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媒介文本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