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的支教“秀”

2015-12-16 18:10张凌云
新西部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江巴马支教

张凌云

一个影视演员,却坚持八年在广西巴马县长洞小学义务支教。有人说这是一场秀,因为她最终还是广为宣传。但是,如果着眼于她支教的态度、方式以及带来的影响,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

而在长洞小学孩子们的眼中,不管她走出大山是什么人,她永远只是他们的“小江老师”。

9月11日,电影演员江一燕在北京798举办了个公益摄影展《我在爱里等你》,展出了二十多幅她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长洞小学支教的图片。

由此,江一燕支教巴马小学八年的故事开始在网上热传。江一燕表示,以前她不希望自己支教一事被公众所知,现在她改变了这个想法。“希望能通过摄影展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山区儿童,甚至加入到捐助者和志愿者的行列。”她说。

结 缘

2007年,江一燕跟随电影《宝贵的秘密》摄制组来到广西巴马县凤凰乡和东山乡等村庄。去之前,她只知道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脑海里也是一片田园山水的美景。

但抵达巴马县后,江一燕却傻眼了。村子四周全是大山,每天拍戏都要爬山,剧组的大巴经常凌晨还在窄得只能容下一辆车的山路上颠簸。更要命的是,他们所住的村子没水没电……

土地贫瘠是当地人生活穷困的根源之一。巴马山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到处是石头山,人们只能在石头缝中见缝插针种下庄稼,靠天吃饭。江一燕第一次看到,当地人把玉米种在像悬崖一样的地方,她每次都为去摘玉米的孩子们捏把汗。

其实,当地青壮年大多都外出打工了,江一燕在小嘎牙村拍戏的三个月中,接触到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乡村拍戏的生活很寂寞,江一燕渐渐地和扮演群众演员的孩子们熟悉了起来。那段时间,她突然觉得微笑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孩子们对她的好让她感动。一次,江一燕看见一棵高高的树上结着木瓜,随口问了一句,“你们都不吃木瓜?”第二天再见面时,一个孩子把一个刚摘的木瓜递到她面前。

小嘎牙村惟一的小学因为没有教师,早已废弃,孩子们只能徒步数小时到几十里外的长洞小学去上课。拍戏空暇时,江一燕就想着到学校里去看看他们。

学校里的景象更让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江一燕震惊。由于学校就在公路边,过往车辆带起来的小石子把窗玻璃击打得面目全非。因为路远,孩子们需要住校,“可哪有什么像样的宿舍啊,五六个孩子用各种睡姿挤在一张小床上,既为了睡得下也为了取暖。”江一燕说,学校根本没有食堂,孩子们需要几个人搭伙,在空地上架起锅,煮一些土豆之类的食物当作一日三餐。

自小便在音乐、舞蹈世界里浸染的江一燕,在长洞小学还看到了一张让她更吃惊的课程表:从周一到周五,从上午到下午,所有的课程只有两门课:语文和数学。

“这里有200个学生,只有3名老师负责教各个年级的课程。原本就缺老师,更缺懂艺术的老师。”江一燕从此被孩子们的境遇所牵挂,她决计要为孩子做点什么。

资 助

2008年,江一燕个人出资并发动身边朋友帮忙,为长洞小学送来了第一批物资,被子和蚊帐,让孩子们能睡得舒服些。她的一些明星朋友,高圆圆、刘亦菲、陈道明、邓超、孙俪、张歆艺等知道她的事情后,主动提出来也要参与进来。

江一燕记得,有一次给孩子们带来了120多盒画笔,那时孩子还张不开嘴说“谢谢”,但他们毫不吝啬的笑容让她的心情那么愉悦。“我爱上他们的世界。”她高兴地说。

在江一燕的努力下,通往学校的泥土路和破损的校舍都陆续得到修整,还修建了学生宿舍和食堂。但是,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颇让江一燕动了一番脑筋。

“山区里的孩子物质本来就匮乏,不能再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永远寂寞下去。”这是江一燕一想到孩子们就冒出的想法。她因主演《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而被大家熟知,却从没想过有一天会亲身体验主人公周蒙的人生。

在《我是爬行者小江》一书中,江一燕娓娓道来,讲述自己如何重新认识扮演过的周蒙。周蒙放弃优越生活,放弃多种选择机会,甘愿安静地当一名乡村女教师的做法,她也有些理解了。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周蒙傻,我却觉得这份心灵间的简单与真诚,是求之不得的。”江一燕说,“你也许只给了他们小小的一点爱,却可以填满他们的整个世界。你可能只在他们小小的生命里出现一天,他们却会用一辈子记住你。”

江一燕决定像周蒙一样,成为孩子们眼中的老师。音乐课是她最有信心的,所以她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音乐。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她激情万丈地做完自我介绍,讲台下却只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孩子们只是跟着学校教导主任蒙有文拍手,根本没太听懂她说的普通话。

可等她拿出吉它,她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有些孩子跑上来摸吉它,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蒙主任的“翻译”下,第一节音乐课,她和孩子们都很兴奋。

“长洞小学是我家,老师就像我爸爸(妈妈),同学把我肩膀搭,相亲相爱是一家。”2012年的一次音乐课上,江一燕和孩子们用五分钟创作了这首《长洞小学之歌》。她说,歌词是孩子们写的,她谱曲的灵感也来自孩子们,所以很快就完成了。

江一燕每年都到长洞小学给孩子们上课,时间上最长一个月,最短一个星期。因为她的到来,学校的课程表里多了音乐、舞蹈、手工、摄影等课程。

爬 行

江一燕曾开玩笑说,自己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手工课老师了。为了能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做一只可爱的泥塑小动物,她常常从头一天晚上一直要练习到凌晨才能捏出个样子。

江一燕想把孩子们需要的一股脑儿都教会,包括普通话和生理卫生。作为独生子女,孤寂的童年生活,让她能体会孩子们的孤单。她会躺在床上和孩子们聊天,试着说说孩子们的父母,慢慢打开他们的心结。

为了让孩子开口表达,她会一边握紧他们的手,一边说着鼓励的话。有一年元旦,她给学生排了一台节目,演出结束后,教育局的领导们非常震惊,他们说这些孩子特别害羞,以前叫他们上台唱歌,无论如何都不肯,没想到现在能这么大胆地表演。

如今,每年的11月19日都是“长洞小学爬行者运动会日”。2009年,江一燕在长洞小学组织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比赛项目包括跳绳、拔河等。“爬行者”是江一燕的绰号,因为小时候做什么都慢吞吞的,妈妈就给她起了个小名叫“爬爬”,长大后她喜欢上了这种感觉,遂称自己为“爬行者”。

渐渐地,有人从江一燕的博客、微博上知道了长洞小学,他们与江一燕取得联系,申请成为志愿者。江一燕会审核每一份志愿者的简历,除了安排好教学内容,还要考察他们支教的理念。

杨子圆从2011年就开始关注江一燕的微博,两年后到长洞小学支教一个月。2014年,他干脆辞职在长洞小学做了一年无薪老师。这些志愿者的到来,让孩子们的生活五光十色起来。

2013年,江一燕拿出100万元成立了“爬行者”助学基金,资助对象扩大到广西其他地区的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基金会设立了一个网上义卖店,由江一燕亲自打理。“我定期会找找明星朋友,问问最近有没有什么闲置的东西啊?他们寄给我后,我们就拍照、上架。”

今年影展上的作品,江一燕以每幅5000元的底价出售,所得款项也全部注入助学基金。

互 动

江一燕记得很多和孩子相处的感动瞬间。

清晨,早起上自习的孩子们看到江一燕还没起来,就会调皮地围在宿舍门口大喊她的名字,然后跑开。江一燕知道这是孩子们喜欢她的表示,她也会故意生气地说“谁呀”,惹得孩子们再来大喊一声。她喜欢孩子们喊她“小江老师”的那种调调。

山里手机信号不好,如果看到江一燕一个人上山去找信号,孩子们会轻轻地在后面跟着。“要打水时,小男孩会一步跨上来帮你提;午饭的时候,他们会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玉米塞到你手里。行动在他们看来比语言管用得多。”

因为穷,当地很多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六七岁就在山上务农。江一燕第一次家访时,家长们都说上学没有意义,但一两年后,她突然发现一个被爸爸停了学的孩子也坐在课堂里了。

江一燕还记得,一个学生的舅舅找到她,希望能获得帮助。孩子的舅舅说,小外甥是个孤儿,但学习成绩很好。江一燕当即就表示,可以资助孩子到大学毕业。

去年,孩子舅舅骑着摩托,非要带着她到家里去看看。“他和爷爷奶奶还住在下面养猪、上面住人的木头房子里面,条件非常艰苦。说话间,家里人已为我杀了一头羊,我知道这是瑶族人招待最尊贵客人的方式。我怕他们太破费了,坚持不要,他们流着眼泪一定要表示感谢。”这让江一燕很是感动。

一天放学后,江一燕和孩子们一起走,要去家访。一个孩子走着走着,突然冒出来一句,“小江老师,你知道吗,你就和我的妈妈一样!”江一燕无数次回放那个场景,并试图在视频中把这一场景模仿出来,但她说孩子就是在玩着玩着过程中说的,那种语气她怎么也学不上来,“孩子并不是多么热烈地表达出来,但感情却是真挚的”。

八年时间过去了,有些孩子已长大了。有时,江一燕在进山支教的路上会碰到有青年喊她一句“小江老师”,主动过来要帮她拿东西。

还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跟父母到打工的城里上学,回来后非要来看看小江老师。江一燕在助理录制的支教视频中说,男孩领着只有四五岁的弟弟,一路从家中跑过来,平时需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只用了一个小时。过了一会儿,他妈妈焦急地打来电话问:“我儿子到了没有?他疯了一样要跑去看小江老师。”

山里的孩子没看过电影,江一燕就从当地教育局借设备,又带去投影仪,给学生放动画片,也放自己主演的电影。那是学生第一次看到“演员”江一燕,不停地问:“小江老师,那是你吗?”

在孩子们的眼中,不管她走出大山是什么人,她永远只是他们的“小江老师”。

克服困难

“去,还是不去?去,会被吓死;不去,会被憋死……睡觉前干吗喝那么多,悔到肠子都青了。”在《爬行者小江》一书中,江一燕除了讲述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描述了支教的“惊险”生活。

她在《半夜的烦恼》中描述:一天凌晨,她因为睡觉前水喝多了,上厕所欲望强烈。可是厕所孤零零地立在校舍对面,旷野里女厕门又对着山路,她心里害怕,但实在憋不住,只好自己爬出被窝,打着手电去了。没想到,还真是遇到突发情况,一只窝在草丛里的大黄狗,不断弄出动静,把她吓得直想脚底抹油,谁知动作幅度过大,反倒把黄狗惹得冲她大吼。

长期和孩子们接触,细心的江一燕发现捐赠太多了也不是好事。“山里的孩子们对外来的物质是全盘接受的,接受多了就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不是特别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志愿者杨子圆提出设立“支教超市”,让学生通过做门卫、护士、秘书等工作赚取校币,然后到超市购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培养学生想有收获就要努力的意识。

1983年出生的江一燕在影视圈有“文青女王”之称,除了当演员,她还游走在唱歌、摄影行当里,且都有不俗的成绩。但在支教这件事上,她却相当“大妈”。 她曾担心助学的钱到不了孩子手里,所以坚持亲自跟学生对接。后来发现,随着学生升学等原因,会出现联系不上的情况,考虑再三,她最终还是同意把助学基金会建在当地教育部门,以方便周边的孩子每年领取,同时请自己相信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现在长洞小学不但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有所改善,学生数量也多了,老师也从最初的三人增加到了十几人。因为江一燕的明星效应,也不断有人往山里寄物资。

2015年,“爬行者”助学基金拿出十多万元在长洞小学建设了新媒体教室,开展远程支教。有时间的志愿者会定期与孩子们视频通话,聊聊最近的状况,给予学习上的帮助。

每次离开,江一燕都要趁周末孩子们回家的时候偷偷地走。但走之前她会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好好的,好好学习,听话吃饭,明年小江老师就又回来了。”

在她看来,虽然自己作为支教老师,只是孩子们生命当中匆匆的过客,但也要争取给孩子们长久的帮助。她建议作为已经对学生有所了解的支教老师,可以和班中的一两位学生建立起长期通信往来,定期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寄一些书籍。如果知道哪位同学在班级有带动作用,可以通过他搞一些全班性的活动……

这个时候的江一燕,一点也不像是影视演员,活脱脱就是既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小江老师”。

猜你喜欢
小江巴马支教
警惕功利性支教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兄弟
小江和小方
兄弟
特别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