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分析及对策

2015-12-17 03:44张致胜
安徽林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皖南徽州森林

张致胜

(安徽省林业厅,合肥 230001)

皖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分析及对策

张致胜

(安徽省林业厅,合肥 230001)

本文从诸多方面展示了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分析了这些生态文明成果的人文特点,提出了完善皖南生态文明成果的若干对策建议。

皖南;生态文明;徽文化;森林生态;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一文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园。在安徽的皖南广大地区(本文所称的皖南,系指地处安徽长江以南的宣城、黄山、池州三市所覆盖的广大区域),就保留了这样一幅完整的生态系统园,凝聚着当地人民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和生态文明成果,成为安徽生态文明的示范样本。

1 生态文明成果

八百里皖江之南的皖南,沾了江南“鱼米之乡”的殷实,“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了江南钟灵毓秀和湿润氤氲。千百年来,这块地方的人们,保护森林,耕耘土地,改善生态,天地造化,孕育了皖南生态文明的硕硕成果。

1.1 生态环境

皖南地貌类型属中低山,境内中部突起的有黄山、九华山山脉,东部接天目山余脉。水系主要有长江、新安江、潘阳湖三大水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林地面积 205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453.8万hm2的45.71%,森林覆盖率达78%[1]。本地区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变化明显。南部水热资源丰富,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优势树种以苦槠、青冈、石栎为主;海拔800 m以上山地分布有黄山松林。北部低山丘陵地带性森林为落叶长绿阔叶混交林,人工林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林最多[2]。皖南山区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环境质量优良,每每PM 2.5检测,在全省都是最好的空气质量。皖南山区素以“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美丽和谐图著称于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宜居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1.2 生态文化

皖南的生态文化极为丰富,有大到列为人类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山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西递、宏村以及全国佛教圣地九华山,小到国保、省保单位、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琳琅满目,比比皆是。

1.2.1 徽文化

是皖南最具特色的地标性传统文化之一,与敦煌文化、藏文化一起,并称为我国三大地域民间文化或称中国三大地方性显学。徽文化这一地理概念范围主要包括原徽州府所辖六县,即所谓一府六县以及宣城的部分地区。宋元明清之际,古徽州人在社会文化层面建树和创造了许多流派,它们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这些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州方言、徽州戏剧、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建筑、徽派盆景、微菜系和文房四宝等,无不璀灿夺目,构成了徽文化的重要元素[3]。可见徽文化涉及生态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为人处世及教育、思想、文艺、哲学等诸多领域。

1.2.2 儒、释、道文化

皖南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的儒家文化,它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儒学在皖南特别是徽州传承和发扬光大,程朱三夫子和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成就了皖南儒家文化的灿烂篇章。皖南地区同样浸润着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精华。道教有皖南的齐云山,它与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构成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佛教有皖南的九华山,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构成我国四大佛教名山。道家文化遵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哲学理念,与儒家佛家思想融合并本土化,形成中国化的禅宗文化,成为人们修身养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典范[4]。

1.2.3 森林生态文化

皖南人向来注重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耕种劳作,无不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开掘生态文化,于青山绿水间点缀村舍道路,一派山水宜居图。皖南的森林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村落文化、水口文化、古树名木保护、茶文化、竹文化等诸多方面。例如皖南村庄选址,有一种方法叫“植迁基树法”,即在初定之址以柏、枫、樟、桂、银杏等寓意吉利的树苗,以树木长势优劣察该地吉凶,作为终定村基的依据。如今祁门一带村落仍有高大繁茂的迁基树存活。据记载,徽州著名的唐模村和呈坎村都是通过这种方法确定的。水口文化是这一地区森林生态文化的又一标志。皖南建村,多是依山傍水,讲究生态环境和风水,进入村落之前的村口,多是小溪潺潺,森林密布,古树参天,这里多数有歇脚的亭台碑刻,这就是著名的“水口林”,每个村口都有这样的水口林,有点类似于大门前的照壁,为进村的第一层屏障。皖南茶文化体现着种茶、采茶、制茶的劳作,凝结着品茶、礼茶、制茶的智慧。茶文化伴着耕读人家的传承并发扬光大。竹文化从生产生活中来,庭院栽竹,正应了苏轼的那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山上栽竹,是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冬春有毛竹笋可挖,春上有小杂竹嫩笋做菜,成材竹可作编织,家俱等材料。

1.2.4 生态山水诗歌文化

我国著名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早期成就诗经、诗三百、楚辞,传承后世的有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类编。皖南的诗歌文化最集中最突出的要数唐诗,宋代也不少。歌咏皖南的好山好水诗歌最多的应是李白。在宣城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因有李白和谢朓的吟哦而被后人尊称为“诗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人间大爱。在黄山脚下歙县太平桥头有“太白楼”、“碎月滩”,流传着当年李白访许宣平的动人故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是李白咏颂黄山的名句。在池州有咏秋浦河的秋浦歌17首,以及杜牧、梅尧臣的皖南山水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九华山的这一美名就是由此而来。可见,李白是为九华山定名的人,也是第一个以诗歌赞赏九华山的人,使九华山之名不胫而走。皖南生态山水诗组成了一幅生态文化的壮丽画卷。

1.3 生态保护

1.3.1 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丰硕

境内已建县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包括以森林生态类型保护的牯牛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有以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的升金湖,有以国家濒危物种保护类型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等;县以下各类保护小区244处。另有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共10多处。

1.3.2 林业分类经营与公益林补偿政策落实

安徽省从2001年起开始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制度,主要根据林地的区位和生态脆弱程度,将现在林地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实行分类经营。公益林进一步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并按照事权划分,目前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15元/667m2相应的补助。近年来,皖南地区在我国探索公益林补助补偿机制方面开了先河,在新安江上下游建立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由下游的浙江省给予上游的安徽省皖南地区以定向定额补偿。2015年浙江和中央财政给上游安徽皖南生态的补偿达5亿元,相应的要求新安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质达到相应标准,否则将处以罚款。

1.3.3 森林保护重点突出

皖南地区的森林防火,森林公安队伍建设以及有害生物防治等各项工作位置突出,成效显著。安徽省唯一的森林武装警察部队常驻黄山市屯溪区,以备森林防火和林业突发案件的应急;森林防火责任制在皖南各地的政策得到逐一落实;森林公安队伍建制齐全;在皖南建立了松材线虫病有害生物防治三道防线,以保卫黄山、九华山松林的安全。

2 生态文明成就的人文特点

2.1 人与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的典范

2.1.1 自然山水生态城市

皖南的三座地级市所在地屯溪、贵池、宣州,生态山水优美。屯溪,安徽最美的山水生态城市之一;新安江回环往复穿城而过,四面青山环绕,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石桥、牌坊、老街、人流、车流、水流,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贵池,长江南岸的山水明珠;秋浦河,齐山、平天湖的相互融入,无处不在展示着皖南称赞的山水生态元素,更有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历史古韵。宣城,山水诗鼻祖,南北朝山水诗人谢朓曾做官于此,至今留有谢朓楼和宛溪双塔。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呈现出怎样的一幅幅山水画卷?在这三座城市中,无不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此外,县级城市中翘楚更是不胜枚举,歙县、黄山区、休宁、东至、青阳、绩溪、宁国、泾县等等,一个个典型的自然山水生态城市。

2.1.2 山环水抱的古村落

皖南的古村落,依山傍水,环境宜人。新安江两岸、秋浦河两岸、清弋江两岸及其源头,串起了一个个可圈可点的古村落。通过考察不难发现,构成皖南古村落的基本元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村落的建造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自然和谐,体现着生态环境学的玄机。二是同姓相依聚集,村中祠堂的建筑较为突出。一般每个村落中建筑最宏伟、最具特色的多为姓氏祠堂。最具盛名的莫过于绩溪的胡氏宗祠、徽州区呈坎的罗东舒祠和旌德江村江氏宗祠等。三是水口林,是一个村落的标志。顾名思义,水口林是通往村落的主入口,由道路、森林和溪流等组成,有的还有亭榭楼阁等建筑小品。皖南最著名的水口林要数唐模了。进村古道与溪流结伴而行,一路上古树、牌坊、亭榭楼阁顾盼生姿,愈接近村庄,路溪两边的布置景点和园林小品,使人渐入佳境。

2.1.3 独具特色的古民居

皖南的古民居在建造上为内木外砖结构,色彩式样上为粉墙黛瓦马头墙,装饰上最具特色的是“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在门眉和内柱、梁等物件上雕刻有历史人物故事,增加了文化氛围和历史厚重感。进门后的明堂都有四水归堂的院落,在拐角处或走道旁一般都要栽上桂花,天竺、兰草、紫竹之类的植物,有的还堆有竹石假山之类,这最能体现皖南古民居典型特色的生态、文化、地域的融合之处。

2.2 程朱理学孕育的耕读人家

曾经的皖南山区,交通信息闭塞,但文化却异常发达。自古以来,儒学、道学和佛学并存,影响最大的要数儒学的传承,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盛行,屯溪北口的篁墩,是程朱理学中程颐、程灏的祖居地,也是朱熹的祖籍客居地。程朱理学是继孔孟儒学之后之集大成者,影响深远。皖南农家,躬耕之余,兴办私塾和学堂,传承着儒学精华,程朱理学得以发扬光大,当地人过着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并影响着明清书院的迅速发展,如歙县的紫阳书院,休宁万安书院,黟县的碧阳书院等。朱熹从事教育四十余年,即使在官位上也不忘讲学、办书院,他的理学教育对元明清三代影响很大,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作为一代宗师,他对“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的徽州影响尤为深远,徽州明清儒学之盛,人才之多,与其关系极大。接续皖南教育史上的另一座丰碑,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其教育理念的影响至今犹在。

2.3 徽杭古道上走出的徽商

除水路外,皖南有三条著名的古道,徽杭古道把皖南的茶叶、杉木、竹笋、香菇、木耳等山货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同时商贾们又把外面的丝绸、大米、盐等生活用品运回反哺乡梓。安庆经石台至徽州古道,又把当时安徽境内最大的两个城市连在了一起,安徽建省时还因此得名(各取安庆、徽州的第一个字)。徽州经旌德至芜湖的徽芜古道,并依靠有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之称的芜湖,通过长江水运,把皖南的特产又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皖南虽是山区,但是有这样的古道交错其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徽商,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皖南高贾名士。以至于后来从大江南北至长城内外到处传颂着“无徽不成镇”的民谚,可见皖南徽商的影响力了。这是一大特色,也是一大奇迹。究其原由,皆环境使然。皖南特别是徽州尤重商贾及其人才的培养,并视为“第一等生”,才有了“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谚。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赵宋王室南迁临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南移,为徽商的兴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徽商的起初经营项目多为竹、木、茶、瓷土、药材、油漆等山货土特产品与笔墨纸砚等手工制品以及粮食、布匹等民生必需品,后拓展到盐业、典当业等生意场。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为皖南的发展又一次带来了机遇。

3 皖南生态文明样本的完善策略

3.1 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皖南森林资源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节约利用制度。进一步明确森林、林木、林地的国有、集体、个人的产权归属,建立此类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自愿、依法有偿流转制度;依法划定森林、林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红线制度等。推动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和完善我国第一个国家、省际之间共同完成的生态治理样本——新安江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示范,为我国生态环境税种设计、建立生态环境税收政策体系提供制度设计[5]。同时,建立破坏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落实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确保生态文明成果发扬光大[6]。

3.2 着力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特色样本

3.2.1 森林生态山水游特色示范

皖南山区四季分明,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山水园林景观遍布各地,森林景色和生物多样性特点显著。应当加大森林旅游整合力度,牢牢把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条主线,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安徽省五大名山,皖南独占其三,即黄山、九华山、齐云山。除此之外,还有敬亭山、大瘴山、清凉峰、牯牛降、仙寓山、齐山、大历山等可供游览。石台县还有大王洞、蓬莱仙洞、鱼龙洞,屯溪有花山迷窟,广德有太极洞。在对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新安江、牯牛降、桃花潭等名山大川和徽州、齐云山、黄山、九华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深度开发和示范定位的基础上,打造皖南森林生态游的精品线路、特色景区和优质服务。

3.2.2 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寻古探幽特色示范

以西递、宏村古村落和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以绩溪、旌德、歙县、徽州、屯溪、休宁、黟县等组成的最具皖南特色的徽文化元素集聚区为依托,开展以皖南旅游资源丰富的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道、古戏台、古书院、古衙、古画、古楹联、古碑刻、古造象、古遗迹、古建筑等为特色的名胜古迹游。这些名胜古迹通过统筹规划,合理组合,打造联结形成一个个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供不同观赏品味和游览兴趣的团队和人群品赏。

3.2.3 名人名迹寻根游特色示范

皖南的名人名迹众多。唐代的李白多次游历皖南,留下了无数足迹和千古传诵的诗篇。设计为重走名人路,线路为:从马鞍山市进入宣州的敬亭山、谢朓楼,到泾县的桃花潭访汪伦一线,再到黄山区的三口碧山,歙县访许宣平,接游黄山一线;再接九华山、秋浦河直到铜陵一线等。另一条是访古问今与古今对文化游线路:从绩溪的上庄开始,访新文化运动先驱和白话文鼻祖胡适故里、晚清徽商巨贾红顶商人胡雪岩开始,到歙县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活字印刷鼻祖毕升;还可以到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唯一中国人、清代经济学家王茂荫(歙县杞梓里),再到屯溪拜见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影响后世深远的程朱阙里、珠算大王程大位、朴学大师戴东原、启蒙哲人王夫之,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弘仁)。还有生活在池州的杜牧、杜荀鹤父子的“杏花村”、“泾溪”一线等等。

3.2.4 将皖南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示范

安徽皖南是中国旅游业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发源地和先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要有雄心壮志,结合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努力把该示范区打造成美丽中国、美好安徽建设的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历史和当代优质旅游资源,推出“三山三湖三水游”,“三山”即黄山、九华山、齐云山,“三湖”即太平湖、鳄鱼湖、平天湖,“三水”即新安江、秋浦河、清弋江。打造文房四宝文化游,发扬光大徽班进京的古今戏曲文化游,皖南驰名中外的茶文化和竹文化游。积极推进皖南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分别在屯溪建立徽文化博物馆和生态文明展示馆、在宣城建立中国文房四宝陈列馆,在池州建立杏花村大观园。同时在县级建立“五园”:广德的竹类博览园,泾县的宣纸文化园、绩溪的徽墨陈列园、歙县的歙砚展示园和祁门的茶博园,提供各类特色文化游。

3.3 着力推进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3.3.1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即发展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继续发挥并做好皖南森林生态产业优势,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的前提下,重点抓好以杉、松为主的“徽木”生产和毛竹、元竹为主的竹材等大宗林产品生产,并进行初级加工。加快皖南名优茶的种植培育与开发,确保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泾县火青、旌德宁国白茶和屯绿等名特优茶的产量和品质的持续上升。在徽州区、祁门县等建立皖南绿茶、红茶博物馆和生产基地示范园等。

3.3.2 发展森林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行林区复合立体经营,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间采集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在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增加森林文化元素,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和自然空间,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化,构建特色生态文化游园,保护特色文化小区风貌,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因村、因路、因户筑绿,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培育多元旅游产品、森林食品和旅游纪念品。启动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开发打造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3.3.3 发展碳排放交易产业

依托黄山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做好林权、农村土地、农村宅基地等区域性产权交易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力争打造中国——世界森林碳汇交易中心,建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黄山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注册资金已增扩到1亿元,中国第一个森林生态补偿项目——新安江上下游,浙江与安徽的合作项目已成功实施。这一建立在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的成功实践,成为我国这一类生态补偿形式的成功样本。下一个,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碳汇交易中心,有望在皖南建立,我们努力并期待着。

皖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得益于丰富的森林资源,造就了皖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几乎没有雾霾,是一个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这个安徽最好的生态样本,需要我们持久地维护,这个森林宝库蕴含的生态文明成果,是留给子子孙孙的最宝贵的绿色财富。

[1]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11.

[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林业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3]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徽州文化研究(第一辑)[M].黄山:黄山书社,2002.

[4]李正西评注.道德经之导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5]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17-1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安徽日报,2015-4-25.

(责任编辑:杨婷婷)

Analysis on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in South Anhui and Strategies for Its Improvement

ZHANG Zhisheng
(Anhui Provincial Forestry Department,Hefei 230001,China)

In this paper the remarkabl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in South Anhui were presented from many aspects and their cultur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were put forward.

South Anhui;Eco-civilization;Huizhou culture;Forest ecology;Strategies

F326.2

A

2095-0152(2015)05-0007-05

2015-05-28

2015-06-30

张致胜(1957- ),男,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研究。E-mail:zhishengzhang@126.com

猜你喜欢
皖南徽州森林
张 勤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追梦皖南川藏线
《皖南印象》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