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2015-12-18 13:24卢庆全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谓之剖析词义

卢庆全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关于“一曰”的本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如下一些论述:《说文》言“一曰”者有二例:一是兼采别说,一是同物二名,此“一曰”未详何属(见“藋”字“一曰”注);凡“一曰”有言义者,有言形者,有言声者(见“祝”字“一曰”注);“一名”当作“一曰”,许书之“一曰”,有谓别一义者,有谓别一名者(见“楚”字“一曰”注);此“一曰”犹今言“一名”也,许书一字异义言“一曰”,一物异名亦言“一曰”。不嫌同辞也(见“鮦”字“一曰”注);凡义有两歧者,出“一曰”之例,《山海经》、《韩非子》、《故训传》皆然,但《说文》多有浅人疑其不备而竄入者(见“禋”字“一曰”注);用此知,凡言“一曰”者,或经浅入增窜(见“敔”字“一曰”注)。由此可以看出:从形式上,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一曰”分为四类:一是兼采别说,二是同物异名,三是未详何属,四是浅人增窜;从内容上,则将“一曰”分为三类:一是言义者;二是言形者;三是言声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关于“一曰”的训诂内容十分丰富,以下选择有代表性的五个方面逐一论述。

一、断析“一曰”真伪,阐明“一曰”存废之由

1.断析“一曰”之真

例如“漆”:“一曰入洛”,段玉裁注曰:“汪氏龙曰:‘四字二徐皆有,不当删。此泾东之漆,与上文泾西二漆水截然为三。’《水经注》:‘郑渠在太上皇陵东南,浊水入焉。(《书》正义作濯水)俗谓之漆水,又谓之漆沮,其水东流,注于洛水。’此《说文》所谓入洛也。”此处段玉裁引证汪氏说“不当删”,实是肯定“一曰”之真,而其后的说解则析明了“不当删”之由。

2.断析“一曰”之伪

例如“霓”:“屈虹青赤或白色”,段玉裁注曰:“‘或’字陆德明作‘也一曰’三字,非也。《韵会》白下无色字,是也。屈当作诎,许书云诘诎者,谓诎曲,屈非其义。许意诎曲之虹多青赤,或有白色者,皆谓之霓。”此处段玉裁断定陆德明“也一曰”三字之非,并阐明了其说“非也”之由。

其他又如“缌”“霓”等。

3.阐明使用“一曰”之由

例如“觚”:“一曰觞受三升者觚”,段玉裁注曰:“觚受三升,古《周礼》说也。言一者曰,许作《五经异义》时从古《周礼》说,至作《说文》则疑焉,故言一曰,以见古说未必尽是。”此处段玉裁阐明了使用“一曰”的缘由。

其他又如“滥”“沂”等。

4.阐明不用“一曰”之由

例如“栈”:“棚也,竹木之车曰栈”,段玉裁注曰:“不言一曰者,其义同也。”此处段玉裁认为“竹木之车曰栈”之“竹木”上之所以不用“一曰”,乃是因为“棚也”义与“竹木之车”义同。

其他又如“昷”等。

5.阐明本无分别而出“一曰”之由

例如“灒”:“污洒也,一曰水中人也”,段玉裁注曰:“中读去声,此与上文无二义而别之者,此兼指不污者言之,上但云洒,则不中人。”此处段玉裁对本无二义而出“一曰”的缘由进行了说明。

其他又如“说”“殊”等。

二、说明“一曰”的行文特点

例如“哙”:“一曰哙,嚵也”,段玉裁注曰:“此别一义,哙亦复举字也。凡一曰之下多复举本字。俗本作嚵哙也,非。”此处段玉裁说明了“一曰”的行文用字特点,即“多复举本字”,并根据此特点,判断俗本“嚵哙也”之非。

例如“兢”:“一曰兢,敬也”,段玉裁于“一曰兢”下注曰:“此复举兢字,各本误作競,今依叶抄本,《集韵》、《类篇》无此字。”此处段玉裁作出“各本误作競”的判断。依叶抄本给以校正,根据的正是“一曰”的行文用字特点:一曰之下多复举本字。

三、辨明不同意义在音、形、字属方面的异同

意义的差异往往与音、形、字属方面的异同密切联系。段玉裁在对“一曰”进行说解时,注意辨明不同意义之间在音、形、字属方面的异同,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如下几类:

1.意义不同,读音亦不同

例如“捲”:“气埶也,从手卷声,《国语》曰‘有捲勇’,一曰捲收也。”段玉裁于“气埶也”下注曰:“谓作气有势也,此与拳音同而义异。”于“一曰捲收也”下注曰:“此别一义,即今人所用舒卷字也……此义音居转切。”此处段玉裁不仅指出意义之异,同时又指明音之不同:前义与“拳”音同,后义“居转切”,与“卷”音同。

其他又如“稞”等。

2.意义不同,读音相同

例如“玟”:“玟瑰,火齐珠,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声。”段玉裁于“火齐珠”下注曰:“《吴都赋》注曰‘火齐如云母,重沓而可开,色黄赤似金,出日南’。《广雅》珠属有玟瑰。”于“一曰石之美者”下注曰:“谓石之美者名玟,此字义之别说也。”于“从玉,文声”下注曰:“二义古音皆读如文。”此处段玉裁不仅辨明意义之异,同时又指出二义音同,即“古音皆读如文”。

其他又如“哤”“孃”“沾”等。

3.意义不同,形体结构不同

例如“霅”:“霅霅靁電皃,从雨,譶省声,一曰霅,众言也。”段玉裁于“霅霅靁電皃”下注曰“霅霅,声光襍沓之皃。”于“一曰霅,众言也”下注曰“譶,疾言也,霅以为声,或训霅为众言,则是从言从雨会意矣。”段玉裁此处不但指明意义之异,同时亦指出不同意义在形体结构方面的差异:前为形声,后为会意。

4.意义不同,字属不同

例如“腾”:“傳也。从马朕声,一曰犗马也。”段玉裁于“傳也”下注曰:“傳与上文傳同。”此“上文傳”即“驲”下之“傳”,段玉裁于“驲”下“傳也”注曰:“《释言》曰‘驲,传遽也’,《尔雅·舍人》注曰‘驲,尊者之傳也’,《吕览》注曰‘驲,传车也’。按驲为尊者之傳用车,则遽为卑者之傳用骑可知。《舍人》说与许合。”段玉裁于“一曰犗马也”下注曰:“上文犗马谓之騬,则是腾为騬之假借字也。”而查“騬,犗马也”之段玉裁注曰:“牛部曰‘犗者,騬牛也’,其事一,故其训互通。”此处段玉裁在说明“傳也”与“犗马也”意义不同的同时,又辨明二义字属之不同:前义为“腾”,后义为“騬”。

四、揭示“一曰”在汉语发展史上的价值

1.“一曰”为词义引申之源

例如“骄”:“一曰野马”,段玉裁注曰:“凡骄恣之义当是由此引申,旁义行而本义废矣。”此处段玉裁揭示出“野马”义在词义发展史上的价值,即引申义“骄恣”之源。

其他又如“荒”“胖”等。

2.“一曰”义为“今”之主要意义

例如“谧”:“一曰无声也”,段玉裁注曰:“今多用此义。”这里段玉裁指出“无声也”义在词义发展中的价值:成为“今”之主要意义。

其他又如“潛”“挼”等。

3.“一曰”义为“今”之独存义

例如“侈”:“一曰奢泰也”,段玉裁注曰:“此与上义别,今上义废而此义独行矣。”这里段玉裁指出“奢泰也”义在词义发展中的价值:成为“今”之独存义。

其他又如“摧”“袤”等。

4.“一曰”说以“今”之俗语的形式保存下来

例如“底”:“一曰下也”,段玉裁注曰:“下为底,上为盖,今之俗语如是。”段玉裁此处指出“一曰”说在词义发展中的价值:一曰说以“今”之俗语的形式保存下来。

其他又如“趬”“遭”等。

五、剖析含有“一曰”的字所出引文的作用

含有“一曰”的字有时引用了文字,包括引用古书、他人之说等,段玉裁在说解时注意予以剖析,阐明其用意。

1.说读音

例如“琫”:“读若《诗》曰‘瓜瓞菶菶’。”段玉裁注曰:“《大雅·生民》文,此引经说字音也。”此处段玉裁剖析了《诗》曰“瓜瓞菶菶”之用,即“引经说字音也”。

2.证意义

(1)证前一义

例如“颁”:“大头也,从页,分声,一曰鬓也。《诗》曰‘有颁其首’。”段玉裁于“有颁其首”下注曰:“证前一义。”

其他又如“诶”等。

(2)证后一义

例如“殊”:“死也,……一曰断也,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段玉裁于“蛮夷长有罪当殊之”下注曰:“按殊之者,绝之也,所谓别异蛮夷,此举汉令证断义。”

其他又如“嵞”“麓”等。

(3)既证前一义,又证后一义

例如“奰”:“状大也,从三大三目,……一曰迫也,……诗曰‘不醉而怒谓之奰’。”段玉裁于“不醉而怒谓之奰”下注曰:“《大雅·荡》曰:‘内奰于中国’,毛传曰‘不醉而怒谓之奰,于壮义、迫义皆近。’”此处段玉裁指出了引“诗”(实为毛传)之用:用以证义,既证前义,又证后义。

其他又如“绉”等。

(4)别一义

例如“謓”:“恚也,从言真声,贾侍中说謓笑,一曰读若振。”段玉裁于“贾侍中说謓笑”下注曰:“别一义。”此处剖析了引贾侍中说之用:别一义。

其他又如“豦”“汽”等。

3.说字形

(1)证字形

例如“始”:“含怒也,一曰难知也,从女畲声,《诗》曰‘硕大且始’。”段玉裁于“《诗》曰‘硕大且始’”下注曰:“《陈风·泽陂》文,……盖三家诗有作始者,许称以证字形而已,不谓诗义同含怒、难知二解也。”此处段玉裁剖析了引《诗》之用:不是证义,而是证字形。

例如“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儿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段玉裁于“兑为口,为巫”下注曰:“引《易》者,说卦文,兑为口舌、为巫,故祝从兑省,……凡引经传,有证义者,有证形者,有证声者,此引《易》证形也。”此处段玉裁指出引《易》之用:证后一形。

(2)别一形

例如“贞”:“卜问也,从卜贝,……,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段玉裁于“从卜贝”下注曰“会意”;于“京房所说”下注曰“一说是鼎省声,非贝字也,许说从贝,故鼎下曰‘贞省声’,京说古文以贝为鼎,故云从卜鼎省声”。此处段玉裁剖析了引京房说之用:别一形。

毋庸置疑,以上几个方面,只能称得上是《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的全豹之一斑。然而仅由此一斑,亦足以窥得段玉裁所秉承的清儒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以及他贯通古今的历史眼光与普遍联系的哲学品质。

猜你喜欢
谓之剖析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创作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