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构建和谐城市的伦理维度

2015-12-18 13:56郭晓蓓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安康诗意精神

郭晓蓓

(安康学院 政治与历史系,陕西 安康 725000)

自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上不少国家都经历了城市蓬勃兴起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各种各样的城市化“传奇”,我国的城市已成为不少城市规划学学者以及社会学学者们密切关注的研究对象;但与这些“传奇”几乎同步发生的是令人注目的各种城市问题乃至危机。一方面,我们的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持续大规模地增长着,另一方面,城市空间、人居环境及市民之间的种种不甚和谐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06—2010年中国城市价值报告》,六大“城市病”正给中国城市的和谐、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人口无序聚集、能源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交通堵塞严重、房价居高不下、社会矛盾日益加剧[1],这些具体的城市问题在当今更是亟需我们去寻求应对之道。印度学者查尔斯·柯里亚曾说过:“也许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城市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而忽略了它的另一面:精神因素和属性特征——没有提供一种我们称之为“城市的、特殊的品味。”[2]这其中蕴含的意义就在于当我们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不但要着眼于物质的层面,更要用心去关注和还原城市“人居”的本质,即如何使城市成为尊重人、呵护人、关怀人的和谐之地。也就是说,城市应该为其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精神栖息地。对于城市问题的研究,过去更多学者偏重于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而将城市中的人作为主体开展的研究还未及普遍、自觉的程度。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结构,其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时也不能仅止于客观层面,还必须同时加入主观维度的考量。本文从伦理维度出发,以“诗意地栖居”为主题,对和谐城市构建展开价值反思和判断。

“诗意地栖居”出自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1770-1843)《在柔媚的湛蓝中》[3]一诗,后为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援引并进行了哲学的释读[4],继而广为世人所知。海德格尔看到了现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虽然科技高度发达、经济快速增长,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却停滞不前,甚至每况愈下。海德格尔对于现代人的这种境遇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高屋建瓴地用“沉沦于世”和“无家可归”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严肃地思考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是现代人普遍生活在种种被异化的状态中,容易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自我。传统社会中的人处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存环境,因而人际关系多体现为注重和睦和相互扶持,但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大城市中,人们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生存,即使是左邻右舍也鲜有沟通,人际关系多表现出功利性和效用性的特征,维系人情的经常是一些利益和利害的因素,真情实意堪称寡淡。此外,现今的人们还容易陷入工具理性和实证效用的陷阱,成为单纯追求实惠和物欲的生灵,丧失了“诗性”和“灵性”。那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究竟应当寻求一个怎样的“存在”?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一早就指出,事实与价值应该两分而论,我们追求的物质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这个问题,对此的解答必须依赖于人的信念体系,而这显然无法直接被经验和逻辑证实。今日的城市化在客观物质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不过在吃饱穿暖之后,决定人是否幸福的根本因素却是主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人自身精神家园的风貌。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公元前270)这样描述过“快乐”:“我们将快乐称为目标并不意味着恣意挥霍带来的快乐,或者挥金如土的快乐,而是指身体不遭受痛苦,心灵不受到干扰。”他倡导“谨慎、正派和公正的生活”[5],身体力行地践约着反省和节制原则,这对我们的研究刚好有一定指导意义。我们的城市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物质文明的高歌猛进,而应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心灵居所是否自在而充实。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一说,正强调了人的生存和生活应该是一种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状态,除了物质的家园,人们还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神的栖息地,坚持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并保有对心灵的终极关怀,这一哲学理念恰恰可以为我们在今天研究和谐城市的构建问题时提供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帮助。毕竟城市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为人的,于是城市也就天然地具有了为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栖息地的职责,而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和谐城市的根本体现。

《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版)》曾以“和谐城市”为主题讨论了对城市和谐做出贡献的各种“无形资产”,并指出其与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有形资产”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6]。因此,我们必须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积极致力于经营城市的“无形资产”,也就是寻找和维护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文化特色与生活信念的精确提炼,是市民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原则与共同目标,凸显了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民风素质,并能够引领和指向所有市民理想的生活状态。例如,笔者所在的陕西省安康市就将本市的城市精神表述为:“乐山亲水、尚德兼容、克难奋进、务实创新”[7]。其中,“乐山亲水”不仅彰显了安康市位于秦巴之间、汉水之畔的自然地理风貌,也从环境伦理的层面强调了要对这方山水资源进行关爱和保护的信念;“尚德兼容”从认同伦理的层面体现了安康人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胸怀气度和“以开放促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力;“克难奋进”反映了安康人不畏艰险、自信自强的性格,这种主观上的能动性也必将大力推动和谐安康的建设;“务实创新”则是安康人脚踏实地、与时俱进谋发展的现实需求。一个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事实是:自从2008年安康市开展“双创”工作和2012年提出“安康精神”并付诸实际推广以来,安康市的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明显改变,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江北高新区多个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以及对汉江水资源进行的可持续保护等市政措施,让安康的市民们不仅获益良多并且引以为傲。如果说以前的安康人还经常为自己偏居于大山一隅,生活多有不便感到郁闷的话,那么今天的安康人不但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解决了与外界交通不畅的问题,还拥有着让人艳羡的良好自然环境。尽管安康市仍是一个工业不够发达、面积不够广大的小城,然其居民却有着不亚于那些大城市居民所能体味到的幸福感,究其原因,应该就如“安康精神”所阐述的那样,物质富足虽然是幸福的基础,但往往当其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再与幸福相关,真正能够带来持久幸福感的东西,恰就是那无形却有力的“精神”,安康市在自然环境涵养方面所做的一切看似牺牲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却为其居民带来了另一种蔚为可观的财富——就是那一片有山有水、又有“诗意”的栖居地。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曾明确指出:“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诸如街道、建筑物、电灯、电话等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应该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其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8]作为“人类属性的产物”,城市就要符合人的需求,具有人文的特色和自己的精神。“城市精神”并不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其可触、可感,其实当一个城市不满足于追求物质的繁荣时,城市精神就萌芽了,之后的塑造就仰仗于人对自身的不断反思。相对于乡村,城市的“人造性”更强,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就开始需求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城市的构建同样如此。所以,止于扩大城市规模和完善设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如何营造出一座爱护人、尊重人并能给予人的自我实现以助力的城市,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是“善”的、“和谐”的、富有“诗意”的。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有言:“将一座城市和一个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是内化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法则,是体现城市独特风格的显著符号,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抽象理念。”[9]至此,我们从伦理维度上去构建和谐城市,并使之实现“诗意栖居”美好理想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大力倡导和弘扬“城市精神”的建设。

城市精神应具有历史性。历史是一座城市成长发展的脉络,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源泉,是不可消弭的文化风韵,是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积淀,正是因为有了历史性的特点,城市才不只是一个生硬的空间,而成为有内涵、有记忆、有魅力的精神栖息地。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即使在岁月的洗礼中遭受过重创,也依然能够用不屈的精神风骨庇护着它的居民。因此,我们从伦理维度对城市和谐进行构想的第一步,就应当是牢牢把握城市的历史特点并加以保护,从而将其代代相传下去。

城市精神应具有人文性。人文性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应当是社会的人而非单纯的自然人。作为“社会人”的人,其需求就不能局限于满足一己私利,还要兼顾和其他人及周围情境的和谐。城市在这一层面上至少应该做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们应倾心于为每位市民提供和而不同的服务,并保证城市构建的公众参与程度,市民自身也要贯彻执行城市作为一个共同体所具有的契约性宗旨、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通过这种约束加强自我理性控制,从己做起,捍卫城市的稳定与和谐。

城市精神应具有包容性。城市精神的主要作用在于汇集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进而激励人和鼓舞人,使市民能够同心同德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进,但这绝不是主张教条式的“大一统”原则,而恰恰更需要提倡对多元化的宽容。城市越大,成员越多,就会越发表现出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存在着五花八门的各式特色,诚如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城市中也不可能有毫无差异的市民,这就为城市的精神注入了包容的诉求。我们要承认差别,要尊重每个市民的个性和需要,用求同存异的原则和开放兼容的态度,关怀城市中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的凝聚力。

从伦理维度,我们主张以“诗意地栖居”理念来构建和谐城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弘扬城市精神,虽然“精神”并无实体,然其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作用早已被人类实践无数次证明。海德格尔主张人类去寻觅的诗意栖居之地,其实并非某个具象的地方,而是一种精神的依托,这也是我们着重探讨“城市精神”之于和谐城市构建的意义所在。城市精神无论是否被归纳出来形成条文,都潜在地发挥着维系市民认同和行为导向的作用,可谓一种积极的实践哲学。城市精神如同一面旗帜,引领城市的发展,因而也被称作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培育和实践城市精神应作为当代城市构建的核心,城市的本质是为人的,故构建其时必须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使其不仅成为一个生存空间,更要成为一个人性得以在此复苏和生息的乐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意地栖居”就成为和谐城市的完美写照,也成为城市化指向的最高境界。

[1]张墨宁.城市病流行何时休?[J].南风窗,2011(7):56.

[2]叶晓健.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2.

[3]荷尔德林.荷尔德林诗新编[M].顾正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2.

[4]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7.

[5]唐纳德·帕尔玛.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M].黄少婷,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64.

[6]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R].吴志强译制组,译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7]安康市政府门户网站.“安康精神”表述语新鲜出炉[EB/OL].(2012-09-06)[2015-03-28].http://www.ankang.gov.cn/zwgk/akxw/2012/09/06/19500648690.shtm l.

[8]罗伯特·E·帕克.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M].宋俊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2.

[9]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韩炯,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94.

猜你喜欢
安康诗意精神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冬日浪漫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
端午安康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