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闽北多花黄精规范化栽培技术

2015-12-18 20:07王声淼,吴剑锋,吴应齐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栽培管理规范化

浙南闽北多花黄精规范化栽培技术

王声淼1,吴剑锋2,吴应齐3

(1.浙江省庆元县农业局,浙江庆元 323800;2.浙江省丽水市农业局,浙江丽水 323000;3.浙江省庆元县林业局,浙江庆元 323800)

摘要论述了在庆元气候条件下,利用浙南闽北种源野生多花黄精种子、根茎进行种苗培育及生产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包括种苗培育的方式方法、时间、技术措施和选地整地、移栽时间、种植密度、田间管理、采收及初加工等规范化栽培技术。

关键词多花黄精;种苗培育;栽培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S567.23+9

作者简介王声淼(1965-),男,浙江庆元人,高级农艺师,从事中药材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5-06-03

黄精又名老虎姜、鸡头参等,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中药材黄精以多花黄精、滇黄精、黄精3种类型的干燥根茎入药,而分别习称姜形黄精、大黄精和鸡头黄精,其中以姜形黄精质量最佳[1-3]。黄精属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补脾润肺、养阴生津、益气补肾等功效,具有“血气双补之王”美称,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但长期以来,我国黄精产品利用的主要来源于野生黄精采集,全国人工栽培面积在666.7 hm2以下,且大部分基地呈粗放管理,产量低,随着市场对黄精需求量的增加,黄精野生资源将日趋枯竭,黄精产品需求量和价格呈现上升趋势。笔者2011年开始从浙南闽北地区的庆元、龙泉、政和、松溪等县采集野生多花黄精种子及根茎,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70.7 hm2进行试种、示范及规模化栽培实践,取得了一定阶段成果。现将几年来得到的技术资料进行了总结。

1育苗

1.1 育苗方式及育苗时间育苗方式主要是黄精种子育苗和根状茎育苗2种[4]。种子育苗播种时间在2月上旬~2月下旬为宜,根茎育苗播种时间10月上旬~12月中旬为宜。

1.2 种子育苗

1.2.1 种子处理。将种子经砂藏法处理,即将秋季采摘的新鲜成熟黄精种子经去外皮、消毒,然后拌3~5倍体积的干净湿砂,放在(5±2)℃的温控箱内或阴凉、通风的室内保湿贮藏3~4个月取出待播。

1.2.2 整地播种。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作苗地,经深翻、精打细耙整成畦面宽80 cm、沟宽30 cm的苗床,床面铺一层农家腐熟有机肥或草木灰与床面土混合均匀,按行距25 cm,开深3~5 cm小沟,将浸种12 h的种子均匀植入沟内,每行播30粒左右,覆平沟旁细土,上面覆盖一薄层碎小秸杆或地膜,然后架设棚架、盖遮阳网防雨、遮阴。

1.2.3 苗期管理。出苗前,主要做好苗床湿度管理。出苗后,及时、小心揭去秸杆或地膜,勤拔草,多次薄施苗肥,适时喷灌,创造阴凉的生长环境,促进幼苗快速生长。一般露地育苗,第一年多数种子只能长根不长叶片,少数种子能长成1~2张小叶片,且出苗不整齐,第二年可长出1~2片叶,4~5年才能出圃;采用大棚和连栋大棚设施育苗可缩短育苗时间。

1.3 根茎育苗选地、做畦、搭棚遮阴等方法与种子育苗一样。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新鲜根状茎,切取根茎先端段至少带有1~2个萌芽、重量在10~50 g的2~3年生根茎作种苗,切口用草木灰进行伤口处理,凉干后播种。根茎育苗密度为行株距25 cm×10 cm,覆土厚度为5 cm,覆土后稍加压实并浇水,平时应保持土壤湿润,能在苗床上盖一层草保暖、保湿更好。根茎育苗苗木可根据生产需要年年出圃,培育黄精苗木30万株/hm2左右。

2移栽

2.1 移栽时间9月下旬~翌年5月均可移栽,但以9月下旬~10月下旬移栽效果最佳,移栽过迟,虽能成活,但长势弱或当年不出苗,对产量影响较大。

2.2 选地及整地

2.2.1选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壤土,有自然荫蔽条件的上层透光性充足的林下、果园内开阔地带或有人工遮荫条件的地块进行栽培为宜。前茬要求为非百合科作物,忌连作。

2.2.2整地及施基肥。前作倒茬后,及时进行清地、深翻、施基肥。如采用林下、果园内套种,应清理果木枯枝、杂木、杂草等,将郁闭度调控在70%[3]。每公顷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菌棒糠等有机肥22 500~30 000 kg、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 500 kg、硫酸钾(有草木灰可减少硫酸钾用量)750 kg,然后耙平耙细混合均匀,作面宽1.0~1.2 m、沟宽0.3 m、高0.30 m的畦,待栽。同时,在地块四周通顺沟渠,利于排水防涝。

2.3 种苗选择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新鲜根状茎,切取根茎先端段至少带有1~2个萌芽、每段有2~3节组成、重量在20~70 g的根茎作移栽种苗,切口用草木灰进行伤口处理,凉干后栽种。

2.4 栽种密度 按行距40 cm、株距20 cm开穴,栽种90 000穴/hm2左右(林下、果园内套种52 500~60 000穴/hm2),视种茎大小用种量2 700~6 300 kg/hm2(林下、果园内套种1 800~4 200 kg/hm2)。

2.5 移栽方法移栽时,按深8~10 cm挖穴,每穴放入黄精苗一株,要求平摆放置顶芽朝下(比顶芽朝上第一年根茎增粗快)利于高产,然后用土覆平,上面覆盖稻草或其他作物

秸秆,浇透水。注意不同大小种茎最好要分开种植,以便管理和采收。

3 田间管理

3.1 中耕锄草黄精中耕锄草一般每年进行3~4次。幼苗期杂草相对生长较快,要及时地进行中耕锄草。勤锄草和松土的同时,注意宜浅不宜深,避免伤根。生长过程中也要经常培土,可以把垄沟内的泥巴培在黄精根部周围,在加快有机肥腐烂的同时,也可以防止根茎风吹倒伏或见光。

3.2 施肥 黄精生长期一般年应追肥3次,第1次在展叶期(约3月上中旬)施提苗肥,施腐熟人粪3 000~6 000 kg/hm2、尿素75~150 kg/hm2,混合对水15 000 kg/hm2均匀泼施;第2次在盛花期(约4月中下旬)施肥,施复合肥450~900 kg/hm2;第3次在挂果期(约5月中旬~6月中旬)施肥,施复合肥450~900 kg/hm2,并根据植株长势,叶面喷施“黄金钾”、“海生素”、“喷施宝”等,以延长功能叶片的寿命。 随着生长周期的逐渐延长或黄精植株的长大,需肥量将逐年增加,在第2~4周年施肥量控制时,可在上述施肥量范围内逐年加大用量。

3.3 遮阴 3月上旬黄精出苗后,无自然阴蔽条件的地块则需搭设遮阴棚,棚高2 m左右,四周通风,到9月下旬左右可除去阴棚。林下、果园及其他高杆作物套种黄精,可利用自然阴蔽条件遮阴。一般林下间作黄精遮阴效果好,遮阳网次之,人工搭设阴棚也可,其透光率调控在30%左右为最佳[3]。

3.4 摘除花蕾以地下根状茎为收获目标的黄精在现蕾初期及时将其摘除,以阻断养分向生殖器官聚集,从而使养分向地下根茎积累。一般当地黄精现蕾开花期为3月中旬~4月下旬,即陆续将黄精花蕾摘除。

3.5 合理排灌 雨季及时排水,避免因积水造成黄精烂根。长期干旱时,应进行浇灌,保持土壤湿润。

3.6 病虫害防治

3.6.1病害。 据目前观察,黄精的病害主要是叶斑病。防治方法为收获后清洁田园,将枯枝病残体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2 000倍液等,每7~10 d 1次,连续2~3次。

3.6.2虫害。黄精的害虫主要是为害幼苗的小地老虎、蛴螬等。防治方法是每公顷用2.5%敌百虫粉30.0~37.5 kg或15%毒·辛颗粒剂15 kg,加细土750 kg拌匀后,沿黄精行开沟撒施防治。

3.7 冬培管理 每年11~12月黄精植株地上部分枯死倒苗即进入冬培管理。主要管理内容有清园、施冬基肥、培土等。

3.7.1清园。倒苗后应及时清理地里的枯苗和杂草,并带出园外。

3.7.2施冬基肥。清园后,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菌棒糠等有机肥22 500~30 000 kg/hm2,施肥方法为畦面均匀撒施,畦面中央稍厚,畦面边缘稍薄。

3.7.3培土。施肥后,通过清沟、刨坎和就近取心土全面覆盖一层,均匀整细耙平,覆土厚度3~4 cm。

4 采收与产地初加工

4.1 采收

4.1.1 采收时间。黄精栽后一般3~4周年采收。特殊情况,最短2周年或最迟5周年采收。该地区黄精在11月中旬~12月底茎杆上叶片完全脱落,为最佳采收期。选择在无烈日、无雨的阴天或多云天气采收,如果在晴天采收应选择在10:00前、15:00以后进行。

4.1.2 采收方法。按黄精垄栽方向,依次将黄精根茎带土挖出,去掉地上残存部分,再用木条或手轻轻刮去泥土(注意不要弄伤块根),如有机械损伤根茎,另行处理。注意在产地加工以前不要去掉须根、不要用水清洗。

4.2 产地初加工将新鲜黄精根茎除去烂疤,摘下须根,分开洗净,然后将黄精块根切成块状,放入蒸锅内蒸1~2 h,取出阴干或50 ℃烘干即可[4]。

参考文献

[1] 王建金,罗晓锋,叶炜,等.多花黄精繁殖技术研究[J].种子,2013,32(1):111.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88.

[3] 赵致,庞玉新,袁媛,等.药用作物黄精栽培研究进展及栽培的几个关键问题[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1):85-86.

[4] 庞玉新,赵致,袁媛,等.贵州产黄精生产操作规程初步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3):17.

猜你喜欢
栽培管理规范化
谈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盆栽红掌的温室栽培管理技术
政务微博的规范化运行探讨
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管理分析
柑桔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