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京工学院建筑系4年

2015-12-19 01:17王骏阳
世界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建筑系工学院建筑学

我的南京工学院建筑系4年

王骏阳

WANG Junyang

1960年出生(原名王群)

1978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77级,学士、硕士)

1995年获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2009年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

2001年设计作品参加柏林“中国土木”展2012年米兰建筑三年展

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类金奖

理论与实践,这是建筑学的两个方面,也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学人缺一不可的两个领域。

我是1978年2月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的,之前我对建筑学几乎一无所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4年使我接受了较为完整的建筑学训练,从设计到理论,从历史到技术。

与今天的情况相比,我在南工学习的那几年是一个理论著作相当匮乏的时代。《建筑师》杂志曾经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理论窗口。不过,今天回想起来,还有一本名为《建筑·学生·思考》的学生刊物真正激发了我的理论学习热情。这是一本油印的非正式刊物,由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1771班主办。曾有老师评价,77届是有理论诉求的一届,这本简陋的学生刊物也许就是一个缩影。就我个人而言,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是在南工学习期间形成的,并一直伴随着我。

还有一些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或建筑研究所名义发布(严格说来是非正式出版)的小册子,也是我理论学习的启蒙读物,其中包括童寯先生的《日本近现代建筑》、奚树祥老师翻译的《构图原理》、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建筑译文》等。尽管都是些比较简陋的印刷品,但是我一直珍藏着它们。今天再次翻阅,仿佛又回到在南工美好的学习年代。正是这些读物吸引我走上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特别是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学习和研究的道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7月《建筑译文》第5册上的一篇题为《现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该文译自库尔特·西格尔(Curt Siegel)的专著《现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式》(Structure and Form in Modern Architecture)序言与第一章,由奚树祥、刘先觉、温秀、鲍家声、邝永鎏、龙希玉、蔡冠丽老师合译,刘光华先生校对。2000年以来,随着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的译介,“建构”成为中国建筑理论话语和实践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建构问题上,我主张将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的关系视为一个基本的核心议题,这应该与该文给我的建筑学启示不无关系。

1 译著:《建构文化研究》

2 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方案模型(建设中)

今天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门厅里有一尊刘敦桢、杨廷宝、童寯3位先生在一起的塑像。3位先生中,我从未亲眼见过刘老本人。杨廷宝和童寯先生当时在建筑研究所,印象中杨老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而童老总是那么沉默寡言。作为建筑系学生,我们有几个固定时间可以到与建筑研究所共享的资料室看外文期刊杂志,时常看到童老先生在那里低头查阅文献资料,还不时做些笔记。当时的我对童老先生所知甚少,只听说他和杨老一样,曾经设计过很多建筑(这些建筑并没有包括在我们的本科学习内容之中),现在一心做学术研究。之后才知道,老先生那时根本不可能再进行建筑设计,他最后的建筑生涯只与自己的学术研究相依为伴了。但是如果认为童先生的学术研究只是不得已而为之,那就错了。1940年代,在童先生建筑师职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完成了《江南园林志》的研究和写作。这说明,学术研究是童先生作为建筑学人智性需求的一部分,既非简单为自己的建筑设计所用(事实上,这部著作很难说对童先生自己的建筑设计有多少实际用途),亦非仅仅为填补建筑师职业的空白。毋宁说,在童老先生那里,才华横溢的设计能力来自良好的建筑设计训练和良好的建筑感悟,而学术研究则是其全部建筑智性和建筑学成就不可或缺的另一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方面,对我真正有启蒙意义的是孙钟阳老师。他是我二年级小茶室设计的指导老师。初学建筑设计,不免为一些局部处理技巧和趣味所吸引,但是孙老师大刀阔斧地把这些都干掉了,转而深入浅出地向我讲解基本的功能分析及其与空间、结构和形式的关系。孙老师使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围绕其中心设计理念展开,而不是局部趣味的堆砌,无论这一理念是空间的、结构的还是形式的。

孙钟阳老师是1980年代初南京工学院致力于民居研究的老师之一。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我们可以选择做毕业设计,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受孙老师影响,我与同寝室的张毓峰一起报名参加皖南民居考察,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那时的皖南交通十分不便,孙老师和我们一起坐马车去不同村庄进行考察,沿途给我们讲解民居和建筑学的知识,给我们谆谆教诲。

南工建筑系的4年很快过去了。1983年,我作为教育部公派留学生去瑞典学习,一个更为广阔的建筑学视野在我面前打开。但是我要说,使我在理论和设计两个方面终身受益的仍然是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4年。

3 江苏吴江盛虹博物馆方案模型(设计中)

4 江苏吴江盛虹博物馆方案效果图(设计中)

猜你喜欢
建筑系工学院建筑学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梁思成夫妇拒绝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