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放互融住区的规划

2015-12-21 17:23曹克珍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互融住区设施

曹克珍

(天津市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 300041)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变得更加拥挤,不断膨胀导致边界蔓延。城市里住区的开发和建设进入一个狂热的时代,但是住区因为围墙的包围而与街道失去对话,从而使街道失去往日的活力,住区亦成为城市里苍白乏味的布景。

新建的住区由于缺乏先进的规划指导思想,没有成为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而成为城市缺乏活力问题的症结。人们开始反思城市生活的意义,提倡住区回归城市。住区与城市互融的理念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城市住区的规划与发展。

如果把城市比喻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住区与城市就像细胞与肌体的关系。规划良好的住区可以保证城市发展所需的活力,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轨道与其一起健康发展。而规划有先天缺陷的住区会成为城市肌理的伤疤,隔绝了城市的交通和功能,也使自身的机能发生萎缩。因此,脱离城市背景单独思考住区的问题会建成封闭的“理想王国”,这就是造成住区与城市均丧失活力的主要原因。

当前城市住宅建设是一种封闭的建设模式,偏重于住宅的小环境而忽略城市的大环境,开发后产生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住区的道路规划独立于城市路网结构,形成封闭的交通,无形中阻隔城市交通的畅通,产生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局部区域交通负荷过大。第二,住区的配套公建规划盲目追求华而不实,开发的比例和规模拘泥计划经济模式,忽略了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没有考虑与周边地区设施的共享。第三,住区的景观空间规划为了提升自我的环境品质,“侵吞”公共景观资源,造成公共空间绿地和活动场地的缺失,建成后的景观却无法实现共享。

综上所述,住区的封闭建设和管理模式不仅产生物质形态上的不良后果,同时也阻隔了人群的移动和交流。需要说明的是,当今社会由于教育或收入的不同产生了住区的分化,在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亦无法避免。我们所要倡导的住区开放是相对的开放,通过开发不同品质的住区模式,分别从大处着力于追求异化和从小处追求同质,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社会资源实现真正的共享,尽量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如何以住区规划为基础,通过对住区与城市的关系进行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这是当前规划师和建筑师面临问题。笔者经过多年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并且主持多个落地项目,把这套理论问题在这些项目中得到实现。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建设开放互融的住区。

主要包含如下内容:第一,住区交通融入城市交通以便于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可以引入城市街道的活力有利于住区的活跃。第二,住区配套公建的设置服从城市服务设施规划,既能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又能使住区配套公建获得充足的客源。第三,住区景观空间和城市空间景观在横向上有互为因借的的关系,住区在城市的纵向发展轴上扮演的角色是尊重城市历史的延续。第四,住区规划结构应该是开放式的以达到与城市互融的目的,并且制定相应的住区规划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

一、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系统由城市干道,城市支路和住区道路组成,该系统发挥功效是通过分配交通流量来实现,以达到保证住区和城市交通顺畅的目的,而合理的路网密度是组织交通的有效手段。住区规划首先应当能够察觉城市道路系统的缺陷,通过自身道路规划将部分住区道路对城市开放,对密度不足的城市道路系统加以修正和改进。其次,住区道路规划可以尝试引入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在住区内设置公共交通站点,使得住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进行很好的衔接和沟通。

如何做到在住区交通融入城市交通的同时又能满足区域环境安宁的要求?这是住区规划应当考虑的问题。建立“居住单元”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居住单元”的定义是:没有外来的无关的交通区域,形象的比喻是无需提防汽车的城市的“房间”。该概念的提出是从寻求环境安宁的要求出发,在该区域内没有外来的交通通过,没有无关的交通干扰,汽车与人的关系是和睦共融的。

根据周边交通和治安的情况,“居住单元”可以采取封闭式管理,也可以开放出入口,只对“居住院落”进行封闭管理,还可以在“居住单元”出入口设道闸,只管理车辆,人员可自由进出。“居住单元”之间的道路设置为城市支路,可以起到承担城市交通的作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居住单元”的交通疏散,为其提供外部交通疏散环境,并且有利于住区城市氛围的营造,拥有城市带来的方便和生活体验,感受到城市文明。

我们定义上述的城市支路为“生活街道”,“生活街道”交通量适中,街道尺度宜人,成为邻里交往的平台,可以重塑只有传统城市街道才具备的活力。同时“生活街道”沿街设置的商业不仅丰富了城市的商业网点,而且开放式的商业街融入城市交通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可以保证对城市人流的吸引。

“居住单元”规划模式的布局形态应对公共交通服务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既能提高物业的价值又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经营。住区的中心位置附近应设置交通综合体,交通综合体是公共交通枢纽和公共服务中心的结合体,可以提高整个城市的可达性和效率。

二、住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是关联和协调的,均在竞争的环境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住区也是城市销售和服务范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商品化的背景下,由于土地转让和住宅开发模式的转换,传统规范推行的指导体系无法在市场化过程中完成角色转换。住区规划没有考虑住区与城市的互融关系,住区配套缺乏对设施后期的经营和长期生存问题的考虑,其中商业设施和教育设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问题最多。

现在的住区规划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建设,住区商业设施在市场化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居住区配套的范围,成为城市商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盈利性质的设施。住区商业设施应该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考虑其开放性和增加客源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城市的发展,住区商业设施还应有弹性规划思想,预留一定发展用地以应对住区动态发展和功能调整变化的需要,提倡一种开放的,与城市互融的商业设施模式。

教育制度的改革促生了学校“规模化”的要求,以此伴随的是人们择校就学的意识,导致未按传统规划预想的范围来使用这些设施。按照服务半径均匀布置教育设施的方法已经不适于目前教育设施的运营情况。住区教育设施应突破配套服务的概念,超越住区用地范围的限制与城市互融,形成城市教育设施分布网络的一部分。教育设施的位置应从与周边区域关系的角度来考虑,注重其对外服务的方便性。

三、住区景观空间规划设计

住区景观空间与城市的互融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互融是指住区景观空间与城市在视觉和人的活动上与城市发生的联系和互动,纵向互融是指住区景观空间对城市文明的承载与延续,包括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

横向互融涉及政府层面控制的问题。政府应当发挥主动精神,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把住区景观空间纳入到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传统封闭住区的景观仅服务于本住区,无法改善城市景观与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打破院落疆界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景观与公共活动空间,而且使住区自身的价值得到提升。住区景观与城市景观应该互融,以满足城市空间连续而丰富的效果。

纵向互融指的是对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在保留城市特质的前提下,城市的发展应该延续历史的轨迹,这种历史的重新沉淀可以为住区的景观规划带来精彩之处。住区景观规划应当建立基于原生态系统的规划理念,对反映城市自然特质的景观资源加以充分保护和利用。地段原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环境都可以成为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文化表现的重要依据和核心要素。除此以外,作为城市一部分的城市住区更应体现出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对历史传统的回归。

四、住区结构与管理模式

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居住心里的基本要求。住户对住区城市的生活感与对安全住区气氛的追求并行不悖,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该处理好以上两者的关系。出于对居住安全的考虑,在对周边城市开放住区的同时,必须要有安全管理。住区安全管理实现的是开放和封闭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开放管理针对的是整个住区,封闭管理针对的是细分出来的管理单元,包括对行人和车辆两种现象进行管理。

在道路交通分析中曾提及住区分为“居住单元”和“居住院落”两个层级的住区结构。“居住单元”采取对外来交通进行封闭但对行人开放的管理措施,主要通过设置道闸实现。“居住院落”采取限制非住户进入,只允许住户进出的管理措施,主要通过设置门禁或岗亭来实现。这种“居住单元”和“居住院落”双极管理结构是一种城市街坊型的住区结构,既需要体现住区开放的城市特征又要突出邻里院落的亲邻性。

结语

综上分析,与城市互融的住区强调住区城市整体功能和空间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城市的“城中城”。住区的生活和空间与城市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互动,直接的表现就是适宜的路网密度,通达的公共交通,共享的配套设施,开放友好的街道界面,生机勃勃的交往气氛和有机整合的城市生活。这种规划设计理念即称为“与城市互融的住区规划设计观”。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王琦.现代物业管理实务[M].北京:鹭江出版社,1997.

[4]彼得,盖兹编,张振虹,译.新都市主义社区建筑[M].北京: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互融住区设施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民生设施非“摆设”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住区建筑节能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