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作用液流采油技术

2015-12-22 03:43周凌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0000
化工管理 2015年18期
关键词:井液液流稠油

周凌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0000)

1 概述

我厂一些边远稠油区块的油井由于无法掺油、掺水,常因油稠造成泵漏、卡泵、供液不足问题;同时部分稀油井结蜡严重,影响油井产量。还有水平井、斜井存在偏磨导致杆脱检泵也时有发生。当前解决这些难题的普遍方法是采用电加热技术。然而,当前空心杆越泵电缆加热及双脉冲智能电加热存在工序复杂,难于管理,耗电高的缺点。根据历年不完全统计,每年由于油稠造成检泵50余井次;蜡卡检泵14井次;偏磨造成杆断18井次。目前我厂所有水平井用泵泵挂较浅只能位于垂直段,造成水平井生产时效性降低,尤其低渗区块水平井由于泵挂较浅,造成供液差而导致油井生产时间短。

2 技术介绍

双作用液流采油技术,是以液压流传输动力的液压采油系统。液压介质可采用水和井口出口混合液体,液压动力传送可靠性好,操作简单灵活,节省能源。工作时,从井口到井下泵头,没有上下往复运动和旋转运动的抽油杆。乏液在井下抽油泵出口混合,加大井筒流量,使稠油以水包油的状态举升出井口,砂可随较大流量的液体,被带出井口。井下工作机组的双作用泵和马达同轴,泵效高。

3 结构原理

地面动力泵把粗过滤的水和井口混合液进行加压,加压后的液压流,沿动力液管下至井下工作系统,经双复合式换向阀分配给双作用马达,双作用马达在液压流的作用下,把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做上下往复运动,双作用泵和双作用马达同轴,在双作用马达的带动下,泵腔实现吸油举升。工作后的乏液,在泵出口附近排出与泵出口井液混合,井液、乏液的混合液体,从井口出口排出进入井场油水粗分离器,粗分离后的水再进入地面动力泵加压,送入井下,粗分离器分离后的油沿管道进站。

4 主要技术参数

作为我厂第一口双作用采油系统试验井,在选井之初,主要是本着尽量保证该技术能够正常运转,为以后进一步改进提供必要的基础参数和第一手数据资料。主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4.1 普通稠油直井(粘度在20000MPa·s以下);

4.2 正常生产液量在20m2左右,含水在80%以上;

4.3 泵挂在1000米以内;

5 技术创新点

该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5.1 该系统没有上下往复运动和旋转运动的抽油杆,解决有杆泵存在的各种卡泵问题以及斜井、水平井存在偏磨问题,同时不存在由于抽油杆因井深而拉长导致泵效降低的现象。目前我厂水平井泵挂只能下到垂直段,如果采用该泵就可直接下到水平段可以大大提高水平井的产能。

5.2 双作用液流采油系统使稠油以水包油的状态举升出井口,砂砾也可随较大流量的液体,被带出井口。可以取代空心杆电加热实现稠油冷采,有效地解决了油稠产生的泵漏和出砂卡泵的问题;

5.3 该系统具有双作用泵的特点,活塞上下运动过程均可平稳出液。吸入端以恒定流连续进液,避免了常规抽油泵的脉动干扰,有利于抑制地层出砂。

5.4 同普通抽油机相比具有能耗低、易管理的特点。如果需要进行调参,采油工只需调节变频器电流就能轻松调参,大大地降低了采油工人的劳动强度。

6 现场应用

锦45-40-26井为该系统试验的第一口井,2009年8月8投入运行,系统平稳运行60天,完成系统各项参数的录取工作,达到了实验要求。2009年11月3日正常起出,检测井下工作组运行磨损情况。经检测,该泵运动部件以及相应的开关均未见磨损损坏的现象,完全适合长期使用。

锦45-40-26井运行参数表

7 结语

7.1 45-40-26井为双作用液流采油系统第一口现场试验井,试验较为成功,其井下泵与马达运转正常、地面设备运转良好。

7.2 该项技术用于稠油加热将会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动力液加热循环是较好的解决稠油入泵难、举升难的方法。

7.3 从其动力液的加热温度来看,如用于稀油井清防蜡,会非常有效。因动力液不断往复循环,把热量不断传送给举升上来的井液,提高井液温度,可实现全井段清蜡。

7.4 该系统没有井下往复运动部件,对于井斜较大的油井(尤其水平井),可防止偏磨,保证该类井的正常生产,效果良好。

[1]冯耀忠.小排量采油系统[J].石油机械,2008(06).

[2]谈金福,冯挺.关于采油系统困顿的几点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

[3]孙红霞,仪垂杰,周扬民.采油系统能耗分析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05).

猜你喜欢
井液液流稠油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深部煤层气开发管壁煤粉黏附特性
返排完井液对原油破乳效果影响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钻完井液静态沉降稳定性评价方法
基于W130-S的新型隐形酸完井液室内研究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液流电池系统的模块化集成特性研究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
我国—项液流电池国际标准提案获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