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I-E的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2015-12-22 07:53张晋辉崔秋文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地震局学术论文

张晋辉 崔秋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引言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是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经国务院授权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责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除此之外,中国地震局还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其下属的众多研究所、直属中心、省(市、自治区)地震局的各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学生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科技论文。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地震局的科技论文产出现状如何,发展趋势如何,与其合作的国际科研机构的分布格局是怎样的,其国际学术影响力如何,学科分布特点及学科带头人概况如何等等,都是值得学术界乃至政府科技决策部门关注的问题。

文献计量是以文献体系及其单元为对象,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揭示文献信息流过程的各种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经典情报学定量分析方法[2]。作为科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信息来源,正式公开发表(学术期刊或会议)的研究论文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相应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动向,因而成为文献计量分析的理想目标对象,也称为进行机构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3]。目前文献计量领域,用作分析数据源的数据库有很多,但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还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4],其网络版运行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之上,而且已被广泛用来评价机构的科研成果[5],例如郑元元等对石河子大学的文献情况进行了分析[6];夏志峰等应用SCI数据评估了天津工业大学的不同科研领域的发展状况[7]。

本文旨在利用文献计量工具和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工具,定量地对中国地震局成立至今(数据入库时间为1971年至今)的科技论文产出状况进行多角度的统计分析,以期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分析中国地震局的科研合作状况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学科分布特点及学科带头人概况等,从而为中国地震局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及进行地震科技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平台的SCI-EXPENDED数据库,构建检索式为:地址= (Earthquake Adm*SAME Peoples R China)OR地址=(CEA SAME Peoples R China)OR 地址=(Earthquake Bur*SAME Peoples R China)OR地址=(Seismol*Bur*SAME Peoples R China)OR地址=(CSB SAME Peoples R China)OR 地 址 = (State Seismol*Bur*SAME Peoples R China)OR地址=(SSB SAME Peoples R China)。检索时间范围:1971年1月1日~2014年7月14日。

经检索,共得到3 536条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笔者对文献收录数量、学科分类、作者、合作国家、引用情况等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鉴于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是在SCI-EXPENDED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汇总和分析得出的,通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研究人员可以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分析国际科技文献,从而了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研究机构(或大学)、国家(或区域)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因此,文章还通过检索该数据库获取了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的总体状况。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

中国地震局自成立以来,为攻克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地震灾害,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根据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的统计,中国地震局在全球前1%的4 389个研究机构中,近10年内的论文总排名第1 839位。在地质科学类,中国地震局的论文总数为1 584篇,排名100位,引文数为10 783次,排名250位,篇均被引次数为6.81次,排名508位。

图1是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总体产出趋势图。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工具,统计分析中国地震局被收录的3 536篇论文的发表年代,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地震局科研论文的产出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自1971年成立以来,中国地震局的科研活动一直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态势,其科技论文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并在2008年以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且每年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至2013年,中国地震局当年被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已达到398篇之多。该现象说明中国地震局的科研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国际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重要性。同时,也与近几年对职称评审要求的提高和对博士毕业资格要求的提高密切相关[8]。

图1 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及趋势(检索时间:1971年1月1日~2014年7月14日)

2.2 科研合作状况分析

科研合作关系是机构学术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任务分担、成果共享”。通过分析中国地震局被SCI收录的3 536篇科技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地震局的科研合作范围和主要合作伙伴。

表1显示的是中国地震局的主要科研合作国家与地区。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局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与美国的合作论文数最多(435篇),占SCI中检索的中国地震局所有论文(3 536篇)的12.3%,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合作国家的合作论文数量占到总合作论文的28.62%。

图2反映的是中国地震局的主要合作机构。中国地震局与全球范围内1 21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科研合作关系。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等是与中国地震局合作最为密切的国内机构,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麻省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是与中国地震局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机构。

表1 中国地震局的主要科研合作国家与地区

图2 中国地震局的主要科研合作机构(前10位:1.中国科学院;2.中国地质大学;3.北京大学;4.中国地质科学院;5.中国科技大学;6.哈尔滨工业大学;7.台湾中央研究院;8.美国地质调查局;9.武汉大学;10.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3 学科分布与学科带头人概况

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学术成果,其优势学科向国际前沿延伸的态势较为明显,影响和辐射作用越来越大。

图3反映的是中国地震局前10个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从图3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是中国地震局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他前10个较为活跃的领域还包括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其他主题、材料科学、建筑技术、遥感技术、气象学与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自然地理学。

通过科研论文中作者的署名,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比较活跃的科研人员及学术带头人。表2是中国地震局科研论文署名作者中前10位比较活跃的研究人员,其中分析显示,徐锡伟研究员、张培震院士、樊祺诚研究员和吴忠良研究员等是中国地震局科研成果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最多的学者。

图3 中国地震局10个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前10名:1.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2.地质学;3.土木工程;4.科学技术其他主题;5.材料科学;6.建筑技术;7.遥感技术;8.气象学与大气科学;9.计算机科学;10.自然地理学)

表2 中国地震局前10位较活跃的研究人员

由表2可见,中国地震局前10位较活跃的研究人员中有5人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研究所在整个地震系统领先的科研产出能力。张培震研究员的篇均被引次数最高,达到38.27次,陈运泰和王敏研究员的篇均被引次数也达到了30次以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所发表SCI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比较高。

2.4 中国地震局的总体学术影响力

衡量科研成果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分析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在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中,中国地震局的总被引次数在全球前1%的4 389个研究机构中排名第2 384位。

另外,根据Web of Science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局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近年来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增长趋势。从1971年至今,中国地震局的科技论文总被引次数达到27 636次,去除自引的被引次数19 051次,篇均被引次数为7.82次。图4为近20年中国地震局每年的被引次数趋势图,由图4可见,最近20年,中国地震局科研产出的被引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3年达到5 000次之多。

图4 近20年中国地震局每年的被引次数趋势图(检索时间:1971年1月1日~2014年7月14日)

表3 中国地震局被引文献的国家与地区分布情况

表3是中国地震局被引文献的国家与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地震局的科研成果受到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的关注。其中,以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中国地震局研究成果的高度关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地震局的科研水平在全球学术圈中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图5是中国地震局在全球研究机构中的影响力。从图5可以看出,中国地震局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世界千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等。但是,前4位占有绝对数量的被引机构均为国内大学或科研机构,而国外科研机构所占的比重并不高,说明中国地震局在国外的学术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3 小结

通过数据检索和分析,归纳中国地震局发表科技论文的特点如下:

图5 中国地震局在全球研究机构中的影响力(前10位:1.中国科学院;2.中国地质大学;3.中国地质科学院;4.北京大学;5.俄罗斯科学院;6.美国地质调查局;7.南京大学;8.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9.斯坦福大学;10.台湾科学院)

(1)自1971年以来,中国地震局的科研活动一直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趋势,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中国地震局颁布了一系列发表SCI论文的激励政策;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加大了对防震减灾的重视和投入,显著改善了地震学领域的科研环境。

(2)在全球范围内,虽然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1 078个研究机构与中国地震局有着科研合作关系,但是中国地震局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比重并不大,如何加强与国外先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提高中国地震局的学术影响力,仍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3)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是中国地震局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而徐锡伟研究员、张培震院士、樊祺诚研究员和吴忠良研究员等是较为活跃的学者。在学术影响力方面,最近20年,中国地震局的被引频次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术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世界千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但国内机构较国外机构比重较大,中国地震局在提高自身科技论文数量的同时,还要在论文质量上下功夫。

[1]机构概况.中国地震局.[2014-04-15].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5/471/index.html

[2]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3-126

[3]郭丽芳.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探讨.现代情报,2005,25(3):11-12

[4]师昌绪,田中卓,黄孝瑛,等.科学引文索引(SCI):国际上评定科研成果的一种方法.科学通报,1997,42(8):888-894

[5]Ugolini D,Mela G S.Oncological research overview in the European Union.A 5-year survey.Eur.J.Cancer.,2003,39(13):1888-1894

[6]郑元元,张建华,张利,等.基于SCI-E的石河子大学文献计量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69-71

[7]夏志锋,李秋实,周秀会.SCI收录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与学科评估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37-40

[8]许吉,王广东.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4):67-68,77

猜你喜欢
中国地震局学术论文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基于MAX11068的大功率锂电池管理系统
致谢2014年审稿专家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