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2015-12-23 00:57覃静净王丹丹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趋化因子银屑病皮损

樊 卓,覃静净,王丹丹,党 云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诱导的红斑鳞屑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对其免疫炎症机制的研究,趋化因子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趋化因子是具有募集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已发现在银屑病皮损中存在多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异常[1]。干扰素诱导的T 细胞α 趋化因子(I-TAC)属于CXC 类趋化因子,主要对T 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特别是Th1细胞。银屑病被证实是一种以Th1 细胞介导为主的免疫炎症性疾病。本研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NB-UVB 治疗前后30 例银屑病患者血清I-TAC 的含量,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NBUVB 是否涉及对银屑病患者血清I-TAC 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 例银屑病患者男 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38.9 岁(18 ~57 岁),均来自我科门诊。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和组织病理确诊,符合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② 3 个月内未进行过维A 酸类、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及紫外线光疗,1 周内未行局部治疗;③无皮肤肿瘤史,无光敏史;④年龄18 ~65 岁。排除标准:并发有严重心、肝、肾、肺、甲状腺等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未按规定治疗及资料不全者。疾病严重程度采用PASI 评分法。正常对照来自我院体检科的30 名健康体检者,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37.5 岁(18 ~55 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I-TAC 试剂盒(美国R&D公司,批号RK-E10061);NB-UVB 光疗仪(上海希格玛公司,SS-03 型);酶标仪(芬兰雷勃公司);离心机(上海医疗器械厂)。

1.2.2 NB-UVB 治疗 采用NB-UVB 光疗仪(峰值311 nm,辐照强度3.42 mW/cm2,照射间距20 cm)。首次剂量400 mJ/cm2,以后每次增加100 mJ/cm2,最大剂量<300 mJ/cm2,每周照射3 次,总疗程平均36 次。照光时患者佩戴专用紫外线防护镜,男性穿内裤并用黑布遮盖生殖器进行保护。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红斑时剂量维持;出现鲜红斑时减上次剂量的10%~20%;出现痛性红斑、水疱者停止治疗,并按日光性灼伤治愈后从初始剂量开始照射。治疗过程中患者除NB-UVB 治疗外,仅局部外涂雅漾三重修护霜(皮尔法伯雅漾护肤化妆品研制公司)。

1.2.3 血清I-TAC 检测 自肘正中静脉抽取正常对照组和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注入空白试管中,4 ℃,1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层血清,并置于-80 ℃恒温冷冻保存(避免反复冻融),以备统一检测。采用ELISA 检测血清中I-TAC 含量,具体操作由专人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同一批次完成,建立标准曲线,用酶标仪读取450 nm 处的吸光度(A)值,根据标准曲线查出各孔I-TAC 浓度。

1.2.4 疗效判定标准[2]根据PASI 评分标准,病情严重程度按无、轻、中、重、极重分别计0 ~4 分。病情改善率(%)=[(治疗前PASI 评分-治疗后PASI评分)∕治疗前PASI 评分]×100%。临床疗效则根据病情改善率分为4 种,即治愈(病情改善率≥90%)、显效(病情改善率60%~89%)、好转(病情改善率25%~59%)及无效(病情改善率<25%)。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资料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NB-UVB 治疗36 次后,有效率为83.33 %,其中治愈9 例,显效16 例,好转6 例,无效0 例。银屑病患者治疗后的PASI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t=13.16,P <0.05)(表1)

2.2 血清I-TAC比较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的外周血血清I-TAC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1.37, P <0.05);治疗后的外周血血清I-TAC 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t=18.23,P <0.05)(表1)。

表1 正常对照者和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 I-TAC及PASI评分比较 (±s)

表1 正常对照者和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 I-TAC及PASI评分比较 (±s)

注:治疗后PAS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I-TAC含量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前I-TAC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n I-TAC (pg/ml) PASI(分)对照组 30 63.48±19.72银屑病组治疗前 30 248.52±82.42*** 17.25±2.01银屑病组治疗后 30 97.85±31.69** 9.23±2.35*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肤色加深,经3 ~10个月自行恢复正常肤色。出现光刺激性反应2 例,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继续治疗。

2.4 相关性分析

NB-UVB 治疗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I-TAC 水平与PASI 评分呈正相关(r=0.293,P <0.05)。

3 讨论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诸多细胞因子和免疫分子。免疫异常被认为是银屑病发病的中心环节,其中主要与Th1 淋巴细胞异常密切相关,Th1 细胞分泌的INF-γ 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异常分化及炎症反应[3]。在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中,Th1 细胞的活化及其触发的后续免疫炎症反应是关键环节。

趋化因子是一类在免疫细胞募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介导靶细胞定向迁移至效应部位。趋化因子目前分为CXC 类、CC 类、C 类及CX3C 类,其 中I-TAC 属 于CXC 类。I-TAC 在T 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以特异性地趋化表达其受体CXCR3 的Th1 细胞,而Th1 细胞是银屑病发病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已有研究发现,在以Th1 介导为主的皮肤病如银屑病、扁平苔藓皮损的角质形成细胞(KC)高表达I-TAC[4],而真皮中大部分的T 淋巴细胞均表达I-TAC 的受体CXCR3[5],提示I-TAC 及其受体CXCR3 在此类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T 淋巴细胞募集、浸润及维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I-TAC 最强的诱导因子干扰素(IFN)-γ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6],在Th1 型皮肤病的皮损中也高表达[7]。

近些年在银屑病的治疗中, NB-UVB 以其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和应用的物理疗法。研究发现,在NB-UVB 作用下Thl/Th2反应逆转,Thl 免疫反应被抑制,Th2 免疫反应则上调[8],推测其中的细胞因子途径可能是其重要的干预途径;NB-UVB 还可有效诱导银屑病真皮中大量T 淋巴细胞调亡;银屑病患者经NB-UVB 治疗后皮损中的IFN-γ 水平下降[9],而I-TAC 主要是由IFN-γ 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合成的。

本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TAC 水平显著升高,但经NB-UVB 治疗36 次后,外周血I-TAC 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患者的PASI 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本文结果提示,I-TAC 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NB-UVB 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降低I-TAC的表达有关。推测其可能的机制:NB-UVB 可能是通过抑制IFN-γ 过度表达从而下调趋化因子I-TAC的表达,进而使趋化至皮损的Th1 细胞数量减少,导致银屑病皮损的炎症反应减轻。此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NB-UVB、趋化因子与银屑病的关系奠定基础和提供思路。然而,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绝不是某个单一因子对靶细胞的作用, NB-UVB 对其他趋化因子及受体的作用,NB-UVB 与I-TAC 及其受体CXCR3 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NB-UVB 治疗后I-TAC、IFN-γ 和疗效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1] Wolfram JA, Diaconu D, Hatala DA, et al. Keratinocyte but not 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overexpression of Tie2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soriasis [J]. Am J Pathol, 2009, 174(4):1443-1458.

[2] 刘海琴.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 细胞 CCR6 表达的影响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25(11):851-853.

[3] Sweeney CM, Tobin AM, Kirby B. Innate immunit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 [J]. Arch Dermatol Res, 2011, 303(10): 691-705.

[4] 吴剑, 肖汀, 王志华, 等. 银屑病皮损中CXCL11/I-TAC及其受体CXCR3的表达 [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9, 25(5):462-463.

[5] Müller M, Carter S, Hofer MJ, et al.Review: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XCR3 and its ligands CXCL9, CXCL10 and CXCL11 in neuroimmunity--a tale of conflict and conundrum[J]. 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 2010, 36(5):368-387.

[6] Tworek D, Kuna P, Mlynarski W, et al. MIG (CXCL9), IP-10 (CXCL10) and I-TAC (CXCL11) concentrations after nasal allergen challenge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J]. Arch Med Sci, 2013, 9(5):849-853.

[7] Whalen M, Gilleaudeau P, Krueger JG, et al. A single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IFN-γ induces an inflammatory state in both nonlesional psoriatic and healthy skin [J]. J Invest Dermatol, 2012, 132(4):1177-1187.

[8] Rácz E, Prens EP, Kurek D, et al. Effectiv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with narrow-band UVB phototherapy is linked to suppression of the IFN and Th17 pathways [J]. J Invest Dermatol, 2011, 131(7):1547-1558.

[9] Pietrzak AT, Zalewska A, Chodorowska G, et al. Cytokines and anticytokines in psoriasis [J]. Clin Chim Acta, 2008, 394(1-2):7-21.

猜你喜欢
趋化因子银屑病皮损
寻常型银屑病治验1则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中调节作用的新进展
寻常型银屑病合并手指Bowen病一例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研究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R12和S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妊娠与银屑病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趋化因子与术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