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及关键问题研究

2015-12-23 13:19苗润莲张红胥彦玲张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功能定位关键问题

苗润莲 张红 胥彦玲 张敏

摘要: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一体化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立足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区域5个维度阐明了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体系,从城乡统筹与区域一体,产业链构建和行为主体利益协调,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资源、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从制度建设、资源共享、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推进农业区域协作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现代农业;功能定位;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20-0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显著的形式,通过区域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商品、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生产要素流动,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0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今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被强调。京津冀山水相依、地缘相亲、资源互补、发展存在梯度,具有协作优势。加快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区域持续发展、解决大城市病、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1]的重大战略举措。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多年,京津冀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协作实践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北京与京外合作区的区位合作。从实践情况看,研发合作、京外基地与北京城区的“菜篮子”产品销售网络也已形成了有效对接。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区域协作成为了京津冀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学界对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农业合作研究也早已开始。刘登伟等从经济和资源2个方面入手,研究了京津冀缺水区作物调整方案[2]。马同斌等研究了京津冀都市圈农业合作战略[3]。刘玉等从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几个维度来构想京津冀合作的框架和思路[4]。王俊凤等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思路、协作方向和模式[5]均。王军等探讨了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的5种模式[6],并对生态流域补偿协作型模式[7]开展深入研究。从区域、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对协作定位和关键问题的阐述较少。

本研究从城乡统筹与区域协作视角出发,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分析了京津冀农业一体化发展中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 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符合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新型农业业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贯通城乡、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8],推动了区域内、城乡间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不仅是一个农业资源与产业、市场构成的生产系统,而且是一个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区域于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京津冀资源统筹、环境一体、市场互联的基础上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服务的产业业态,其功能定位应当满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总体目标所需的综合性功能。

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实际,将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体系分解为资源、区域、环境、经济、社会5个维度,如图1所示。各个维度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具体表现为资源维度定位——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京津冀3地在农业基础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禀赋,资源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资源对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京津冀农业通过资源多方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区域维度定位——京津冀经济圈“四化”同步的载体,依靠区域间布局调优形成京津冀三地区域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开放共赢的产业功能格局,带动京津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和城乡一体;环境维度定位——大都市病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而产生的,农业的自然和谐、农耕文化的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可持续理念使得现代农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性绿色空间,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来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经济维度定位——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价值车间”,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和经营模式来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社会维度定位——市民健康幸福与农民就业增收,优先发展保障都市食品安全和应急供应的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同时推进度假养生、租赁体验等生态休闲农业开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社会稳定[9]。

而这5个维度的功能定位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发挥着产业调整、社会稳定、经济高效、生态安全、区域协同的多重功能(图1)。

2 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协作关键问题分析

基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定位体系进行区域产业协作与结构升级,对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主体利益分析为切入点,从城乡统筹与区域一体,产业链构建和行为主体利益协调,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资源、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1 城乡统筹与区域一体发展的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城乡统筹的提出就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共同富裕。但是依据1978—2011年北京市农业和非农部门产值和劳动力数据进行趋势外推,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处于持续调整状态[10],城乡差距仍很明显。同时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同样存在,2013年,京津冀GDP首次突破6万亿元,达6.2万亿元,占全国10.9%。2013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94 253元和101 699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 38 832 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2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京津两个大都市高度发展的同时,在周边区域存在一个相对贫困地带,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时至今日在河北承德、张家口、保定等首都周边地区,仍有近200个贫困村、100多万贫困人口连片存在的区域,以及京津以南的沧州、衡水等区域构成环京津贫困带。这些地区与北京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如何促进京津冀区域内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一个重要问题。endprint

2.2 产业链构建与行为主体利益协调问题

农业产业链(agricultural chain)是供应链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是指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密切相关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所有功能环节联结成的,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链的建立可以沟通城市与乡村、联系区域内与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区际间经济联系,推动共同发展。京津冀同属华北平原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旱作耕作区,相似的农业自然条件是京津冀一体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依托。京津两市有着巨大的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休闲服务消费市场潜力、丰富而强劲的技术成果资源,河北省则拥有充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独特的自然生态屏障优势和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这些都为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天津外向型都市农业和河北省基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使其在资源分配和功能定位上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京津冀区域农业协作的顺利推进。

然而产业合作尽管有了重要进展,但是京津冀农业协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河北各市与京津间协作经营规模小,市场欠发育,产业化程度低[11],完整的产业链并未形成,深入的技术合作、资源合作还缺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还不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远远没有体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但是产业链构建需要产业上中下游达成一致,长期协作而形成。而京津冀3地在长期的区域隔阂、经济差距的的背景下,导致了各个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有差异,在各自利益面前未能达成相互协调的利益机制,如何构建产业链,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成为了农业区域一体化的一个关键问题。

2.3 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创新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北京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地区,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众多、创新平台趋于完善、创新水平全国领先[12]。近年来,北京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增多、推广力度加大,以科技示范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为载体的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11年,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百分点,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近10年,京津冀经济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不断兴起[13-14]。河北是农业大省,京津丰富的科技资源与河北农业资源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河北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较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较少。过于悬殊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后果就是,区域中落后的地区没有能力引进、吸收、消化核心发达城市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而发达地区出现的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规模和高层次的产业因为得不到坚实的腹地支撑而出现产业链中断,没有能力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15]。

作为资源依托型的农业,京津冀3地具有资源互补性和发展梯次差异性,有很好的合作前景和合作愿望,但是符合区域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创新成果的缺乏,技术效率低下、产业化水平落后的农业生产,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成果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京津冀都市圈农业同步推进、梯次发展。

2.4 资源、环境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市圈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局面日益加剧,近年来,京津冀区域PM2.5污染日渐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趋于强化,这对3地产业分工合作,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京津冀3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污染,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张承地区处于生态经济恶性循环之中。环京津生态脆弱带,农业生态安全、水源地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京津冀区域发展需共同面对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区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京津冀地域相连,一脉相承,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在生态问题上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此次中央提出京津冀协调发展,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环境污染威胁到了北京生存,化解北京雾霾,是京津冀协调的重要内容。农业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消耗主体及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3 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对策建议

区域一体化就是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16],京津冀农业区域一体化就从促进要素共享、市场一体、政策协同等方面着手。

3.1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确立一体化发展理念

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难题在于区域管理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且呈现加剧的状况。消除城乡、区域二元经济结构,首先需要参与各方摒除区域界限,确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从体制机制入手,推进区域一体、城乡一体的联动发展机制,构建京津冀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区际资源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3.2 建立资源共享利用的协作网络,形成区域资源共享格局

京津冀区域协作利益主体多元、资源多样。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建立资源、市场、生产的一体化,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要建立3地共享的科技、人才、资本、产品、市场、品牌、生态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共有的信息网络,打破城乡、区域间的割裂状态,形成区域资源共享格局。

3.3 推进京津冀农业区域化合理布局和产业链形成endprint

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区域问题、社会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形成是其物质基础,京津冀3地目前还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产业链未形成。要加强产业链构建,形成以京津科技资源、科技示范为源头,河北产业基地、产业加工为核心的协调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同时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不同城市的产业合理分工、差异化发展。北京应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发展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如籽种农业、名优新品、休闲体验农业等。天津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精品农业、示范农业等,河北省在传统种植业基础上,发展高效、优势、安全的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17]。

3.4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协作

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经济协同的问题,同时也是资源、环境、区域、社会综合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发展高效、节约、低碳的现代农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关键,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为突破口,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发挥北京作为我国籽种产业总部基地的优势,培育名优品种,打造品牌-基地-市场的产业协作模式,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安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收入差距演变的趋势研究[M]//京津冀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01-106.

[2]刘登伟,封志明,方玉东.京津冀都市规划圈考虑作物需水成本的农业结构调整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7):58-63,291.

[3]马同斌,王有年,李 华,等. 京津冀都市圈农业合作战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539-544.

[4]刘 玉,刘彦随,陈玉福,等. 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复合型农业发展战略[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4):1-6.

[5]王俊凤,崔永福,路 剑.关于京津冀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24-27.

[6]王 军,何 玲,马同斌.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模式探讨[M]//祝尔娟.京津冀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05-215.

[7]王 军,李逸波,何 玲. 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探讨[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3):74-78.

[8]苗润莲,张 敏.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9]苗润莲.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分析及对策建议[C]//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选编(第三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张 敏,苗润莲,李 梅,等. 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及转化对策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13,13(11):81-84.

[11]王 军,石 嫣,董 谦.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9(3):45-49.

[12]张 敏,苗润莲,王世民,等. 京津冀都市圈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2(23):209-211.

[13]蒋和平,卢江勇.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07(增刊):45-50.

[14]张雅光. 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征与功能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6-10.

[15]《天津经济》课题组. 京津冀一体化综述与借鉴[J]. 天津经济,2014(4):22-29.

[16]孟庆民.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 开发研究,2001(2):47-49.

[17]陈晓永. 京津冀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空间分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6):49-56.柴富成,程 豹,谭周令. 新疆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门槛效应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23-5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功能定位关键问题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
我国水域将按功能定位分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