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个优雅的等待者

2015-12-23 16:27吴利华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小朋友区域游戏

吴利华

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只是教孩子做这个、弄这个,指导随意性大。区域活动中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不能引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的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有的甚至不知道幼儿在想些什么,想干些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只是看着他们在安静地摆弄。可见,区域活动中教师能否对幼儿进行合理的观察与指导,是制约幼儿区域活动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立足点是什么?

(一)立足点之一:活动材料

1.活动材料,孩子们想“吃”吗?

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持久性,材料投放迎合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就能尽情尽兴地进入他们的“探究”世界。如我们大班在益智区投放了国旗拼图益智材料,浩浩小朋友痴迷于此游戏,每天只要一有机会,就泡在益智区不停地琢磨,能拼出很多国家国旗的图案,老师适时让他带动其他小朋友,一时间孩子们对拼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益智区里忙碌起来。看到这一现象,教师又及时投放了其他拼图类材料,让孩子们尽情地摆弄。这样投放材料是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大前提,孩子们在区域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激发巨大的潜能,使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2.活动材料,孩子们会“用”吗?

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幼儿个体心智发展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各种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也要考虑吃不饱的幼儿,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材料投放也应考虑层次性。首先,按照年龄层次不同划分出层次,如: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游戏,材料投放体现出层次。小班投放—块拼图板,主要是以象形玩具为主。中班投放—块拼图板,且在边缘接缝增加了难度,大班投放的数量比中班多得多,不只有方向顺序的要求,而且难度更大。到了大班,象形材料逐渐减少,低结构材料适当提高,更能提高幼儿探究的兴趣。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能让自己“使使劲,够得着”,这样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促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二)立足点之二:活动表现

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区域选择。

开展区域活动时,不仅仅只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活动,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的时候仔细地观察,发现幼儿的特点,更好地帮助幼儿。如孩子进入区域时,有的孩子动作很慢,拖拖拉拉,明明想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但由于动作太慢,使得该区域的区卡都已经被人选走,只能选择别的区域。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他就会努力让自己的动作加快,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卡,进入喜欢的区域。区卡的使用督促了孩子加快速度、遵守规定等习惯的培养。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条件,让他们进入不同的区域里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形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2.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疑难杂症。

我们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活动中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如我班幼儿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及时给予指导,让幼儿了解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3.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同伴交流。

如在操作区,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产生交流,并对操作材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操作区的材料具有丰富性与可塑性,幼儿能够通过拼搭、插塑等操作创造出各种主题造型,而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促使幼儿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合作,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操作区的材料既是丰富的,也是固定的,这就要求幼儿在享用材料资源的过程中学会协商、让步和合作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4.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目标中也指出“与人合作与分享”,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合作的品质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例如:在科学探究区,孩子们两两合作,一个孩子看沙漏滴完需要多少时间,一个孩子看沙漏情况。由于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活动,幼儿之间距离很近,接触的机会增多,交往的机会也变多,幼儿的合作频率增大。

5.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区域流通。

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流通,如在角色区,娃娃家的妈妈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妈妈一手拿着钱包,一手指着孩子的额头与医生交流孩子的病情。在区域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手工操作区买手工作品,还可以到表演区看表演。再如在手工操作区,我让孩子们捏面人,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捏好的面人拿去促销,赚到钱后,到小卖部去买东西。通过这种区域之间的流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6.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材料互动。

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或示范材料的玩法;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醒或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当幼儿缺少材料时,教师可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

7.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品质。

《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在幼儿一日生活和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创造性学习品质、主动性学习品质、坚持性学习品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例如: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解决儿童心理需要与生理不成熟之间矛盾的最好手段,它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需求,因此对幼儿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在“奇妙的磁铁”科学活动中,让幼儿利用磁铁和塑料板、橡皮泥材料,把自己捏好的动物,放在塑料板上,下面用磁铁去移动,看看上面捏好的小动物会不会走动,幼儿对此活动积极性很高,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或其他伙伴。教师一面引导幼儿观察,一面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我的动物会走动,我的也会走动。”这时,教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活动中饱尝发现的快乐。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立足点是什么?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或区域卡,如娃娃家区域里只有四张区域卡,分别是爸爸、妈妈、哥哥、弟弟,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1.在幼儿操作困难时指导。

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予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2.在幼儿无法继续时指导。

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四名幼儿,已经有四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入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3.在幼儿出现纠纷时指导。

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4.在幼儿表现消极时指导。

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5.在幼儿创造表现时指导。

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予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效果,又不影响孩子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是旁观者,必要时是调解员。对大班孩子来说,要提供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果孩子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做一个优雅的等待者。

猜你喜欢
小朋友区域游戏
找茬儿
爆笑游戏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