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开发机制研究

2015-12-24 16:06屈桂春陈麦池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城市群城镇城乡

屈桂春 陈麦池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马鞍山 243032)

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开发机制研究

屈桂春 陈麦池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马鞍山 243032)

文章初步探讨我国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问题,城市群游憩、城市群旅游和乡村旅游可相互依存及相互影响,通过城市群区域旅游协同和城乡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群游憩与旅游带一体化的新格局。我国应通过宜居城乡体系的区域规划一体化机制、游憩与旅游城镇体系的区域协作一体化机制、游憩与旅游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机制最终实现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环城游憩带(ReBAC);旅游开发;一体化机制;城乡一体化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城际交通改善,相邻城市辐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Metropolis)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在表述中又称城市带或都市圈。我国推出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提出了“组团式城市群”的概念,其定义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集合体”高级演替形态。我国正在形成的城市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南京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等。

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城市游憩业的繁荣是互动的,城市旅游的高速发展和城市游憩业的繁荣也是互动的,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业表现得更为显著。随着我国城市群发展,居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生活与消费观念变化,城市群游憩业也日趋繁荣,与之相应的城市群游憩空间、游憩系统、游憩演艺及游憩产品等也飞速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阻碍,城乡游憩与旅游发展差异极大,造成了发达的城市游憩与旅游和相对不发达的乡村旅游。城市群由于具有发达的城际轨道交通设施,将城市群游憩与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效连接,不仅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城市群游憩与旅游核心区和边缘区也呈现出协同发展的基本态势[1]。而目前,就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合作现状来看,相关联动发展机制仍未实质性建立,实际运行效果与预期效果仍有较大差距。

在城乡一体化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我国城乡游憩与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虽然在国内外,城市游憩、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从城乡一体化视角,探讨城市游憩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与合作,分析城乡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的作用、模式与机制,仍相当薄弱。而且,目前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2],针对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的研究成果更为鲜见。

因此,本文初步探讨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问题,提出通过城市群区域旅游协同和城乡游憩与一体化发展,我国城市群的城市游憩、城市群旅游和乡村旅游相互依存及相互影响,将形成城市群游憩与旅游带一体化的新格局。

一、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概念解析

对于城市游憩与城乡旅游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均注意到都市游憩旅游圈环带这种空间现象。吴必虎(1998;1999; 2001a;2001b)逐步定义、明确和确立了大都市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ReBAM)这一概念,并对影响环城游憩带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后来,研究对象从大都市延伸至中小城市,逐步形成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BeltAroundCity,ReBAC)理

论[3]。

环城游憩带 (ReBAC)是指以城市郊区和城际生态交错区、特定区域合围为主要目的地的户外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它以城市旅游与游憩为依托,以关注游憩者体验为内核,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短期休闲旅游度假需求,且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性的土地开发与利用形式,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圈层型环状区间带分布特征,主要具有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康体、运动和教育功能。对于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带,各大中型城市的游憩与旅游带虽在空间上完成粘连一体,但功能上却存在相互孤立、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因此,城市群有必要进行城市之间的旅游与游憩一体化。

而在城市区域之内,面临城市游憩与其周边乡村旅游的二元发展现状,必须置于当前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使城市游憩与旅游纳入到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整体规划、建设与运作中,以推动促进城乡旅游一体化[4]。杨世河和章锦河等(2008)结合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和城乡一体化等基本概念,界定城乡旅游一体化为:“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与乡村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同时又能以一个整体系统成为区域外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在该区域内打破体制束缚与制度障碍,旅游经济各要素能合理、有序、通畅地流通,实现城市型旅游产业与乡村型旅游产业的链接,从而使城市与乡村旅游经济和谐、共荣地发展”[5],这一概念可为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研究理论所借鉴。

综上所述,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既包括城际的旅游与游憩一体化,又包括城市区域的城乡旅游与游憩一体化(见

图1 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简图

二、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发展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的重重现实障碍,吴泓和吴晓梅(2008)认为,要实现城市群区域旅游一体化,提升城市群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须以利益共享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构建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实现目标驱动、利益驱动、市场驱动、制度驱动等机制突破[6],引导游憩与旅游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城市群区域旅游一体化高级目标的实现。

除了须从国家、区域和城际三层面构建职能明确、分工合理、多层次的城市群区域游憩及旅游协调与管治体系外,可通过宜居城乡体系的区域规划一体化机制、游憩与旅游城镇体系的区域协作一体化机制、游憩与旅游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机制最终实现我国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城市群宜居城乡体系的区域一体化机制。构建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和乡村旅游的规划纳入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发展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系统规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类型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符合城市群全体居民休闲心理需求和城市群环境特色,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城市群宜居城乡体系[7]。

为有效促进城市群生活休闲一体化,建设宜居城乡体系,应由城市群上下联动,各部门相互配合,分时序、分区段逐步实施宜居城乡体系的一体化区域规划。我国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应结合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和生态型城镇体系建设,将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城市群区域的游憩与旅游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打造差异化特色的创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会同城市区域的风景名胜区与度假疗养中心,以及构成环城市群游憩带的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城市公园、主题公园及田园景观等,总体勾勒出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的宜居城乡体系,体现其休闲游憩、旅游观光、体育健身、康体养生、科学教育等综合性户外体验功能。

(二)城市群游憩与旅游城镇体系的区域一体化机制。新《城乡规划法》制定出台对城市群建设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改变了过去规划委托、编制与实施管理中仅关注城区的观念和做法,将视野拓展到城区以外的广泛乡村地区,需要统筹考虑,协调统一城乡建设与管理。在我国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城镇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和旅游业的主导形式之一”。而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城镇发展的动力源于游憩旅游与城市群城镇体系之间持续的矛盾冲突与矛盾协同,从而推动城市群游憩与旅游城镇体系不断发展升级。

发展游憩与旅游小城镇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又成为城市群游憩与旅游整体系统建设的规划方向。我国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城镇的开发核心在于不仅要注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要关注小城镇产业体系建设和吸引力与消费力的提升[8],协同优化其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区域一体化。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体系的区域一体化要制定清晰的产业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游憩与旅游城镇体系的区域功能及布局,适度打造游憩与旅游城镇的景观吸引力与休闲游憩环境,特别是要通盘整合城市群城镇体系的游憩与旅游资源,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房地产业、餐饮美食和娱乐业等相关产业与服务[9],策划具有城市群城镇和游憩及旅游双重功能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和运作模式。

(三)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机制。为真正实现我国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发展,除了扫除区域制度与心理障碍构建治理新机制和认同新“认知共同体”外,最为关键的便是保证宜居城乡体系与游憩与旅游城镇体系区域协作一体化达成的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机制。

在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城市群区域规划与资源整合,构建互通互连、共建共享、网络化的城市群基础设施体系与数字信息平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游憩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区域绿道”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最终实现城乡游憩与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城市群区域的游憩与旅游发展水平与质量。

三、结语

本文从理论层面初步探讨了我国城市群的游憩与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主张通过宜居城乡体系的区域规划一体化机制、游憩与旅游城镇体系的区域协作一体化机制、游憩与旅游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机制得以解决。

这一现实观点可适用于我国城市带、都市圈及其他区域旅游、大中型城市的游憩与旅游带一体化等领域课题。针对我国城市群游憩与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动态,未来研究将逐步开展实证的调查研究和定量的数据分析工作。

[1]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协同发展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0).

[2]虞虎,陆林,朱冬芳,等.城市旅游到城市群旅游的系统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8).

[3]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4]陈麦池,黄成林,李常沪.基于ReBAM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杨世河,章锦河,王浩.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8(1).

[6]吴泓,吴晓梅.长江三角洲旅游一体化格局和机制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朱立新.城市游憩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8]李柏文,张志勇,卢烨陶.旅游城镇:统一性与矛盾性的协同体[J].旅游研究,2010(3).

[9]许豫宏,李玲.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与七大策略(之三)旅游小城镇发展旅游地产新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 2011-01-17(12).

[责任编辑 刘金荣]

F592

A

2095-0438(2015)08-0008-03

2015-04-22

屈桂春(1980-),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与城市地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4YJCZH009);马鞍山市社科联社科调研类项目(马社〈2014〉10号)。

猜你喜欢
城市群城镇城乡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