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中书籍形态的空间探究

2015-12-25 05:48倪静
艺术百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设计艺术书籍设计形态

倪静

摘 要: 福勒认为阅读是一种发现行为,读者所阅读的一切是他自身所隶属的类同符号系统的一部分。在书籍这个空间中,“在里面”和“在外面”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就像我们把外部世界吸收到我们正在发展的心理过程中来那样,大量事物和人物作为变化着的感官符号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既是真实的,也是被创造的符号。书籍阅读的过程是立体空间化的,过程本身就已经产生他自己的后果,是对作品在空间范畴内的浏览。他不局限于按照字母的排列或是按照真正的空间结构而不是线性结构的形式来接受作品。阅读具有“游戏”的性质,空间形式的非物质化转移也显现出现代书籍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应对。

关键词: 设计艺术;平面设计;书籍设计;空间;形态;阅读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HK]

谈及书籍,不可忽略阅读。阅读的本源来自文学作品的解读行为。随着现代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阅读的概念越来越被泛化,一切与眼睛有关的视觉活动都可以理解为“阅读(read)”。福倍尔在《造型艺术》中对“眼”这个视觉的感觉器官的工作做过非常明晰的描述。“装置所映之形象,初非永久固定于内部以备随时使用者恒为新来之象所拭去而不明,所残留于记忆者虽不其不明了之程度无不少差,要莫不为异乎知觉本象之心象凡特著而引目之点,咸已夸张,而余悉消泥者也,由知觉而成象即此之前谓,即来自外界之客观物象即经艺术象以个人经验而改作也。”视觉是经由吸引而始,出于对客体的其他知觉感受而得的主体的能动行为。正如柏拉图的观点,抵达创意之途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正确的观看”的过程。眼睛使我们有所见,也使得视界得以显身。视觉是眼镜的官能,“眼睛的视觉官能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称为人类认知的一种主导范式。”[1]所以,研究书籍这样高度用眼的信息传达载体,必须对“看”这个行为的几种方式作出不同的分析。视觉观察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是对各类视觉符号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书籍阅读通过形式阅读、符号存在、功能实用三个方面将视觉符号的意义一一显现。

(一)静止的“看”在物理概念中,没有绝对的静止,静止只是恒定的动。在审美过程中,人与书相互是怎样一种关系?是动?是静?一本书放在桌上或书架上,给人的印象:书是静的。书是实体的,书静而视点不止。通过视点的不断变化,距离的时近时远,多侧面,多形式感的知觉就在阅读中产生。静止的书传递的往往是书籍精神中最渴望外化的信息,“视觉的同时性是以连续性为媒介的。”实现的运动开拓敞开视域,留下运动的轨迹,这是时间的轨迹,把敞开的视域中开放位置上的各个部分连接、聚焦起来。静止的书的体态之美如同雕塑,建筑“移步换景”。因此,书籍的封面设计、色彩、材料等视觉语素充当了视觉空间形态的主要元素,静止书的空间远近之看是书籍阅读行为的源起。这时刻,当以字体设计,图形表现和色彩定位为视觉映象的发生而服务,薄的体态或者繁复的架构都只有等待。阅读者在获得视觉的同时不急于动作便可对其传递的信息做出不受干扰的自助判断。(二)翻“看”帛书的“卷轴”开始了真正开卷“有益”的历史,书不再仅仅是“文以载道”为目的。卷轴的平面展开,一个适合书写者心意的可以发挥的空间出现了,使阅读进入一种“艺术状态”。人翻阅图书,每翻一页都是动;若书在手中快速翻动,书的动态时而轻柔,时而刚健,由此产生的优雅多姿的动态之美,翻动中封面、环衬、扉页、正文之间产生的色彩跳跃与图像节奏之美,这种美的愉悦感正是在动态中产生的。即便是受到电子阅读的冲击,阅读器页面设计对实体书籍翻阅方式的模拟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行为在不同时期信息承载下的惯性延续。在书籍装帧的整体的视知觉中“整体美”与“动态”两者便如形影—样紧密相连在一起。书籍形态不论处于辨识的静态,或者参与阅读互动以及体验的动态。书籍的“整体美”都存在于运动中。 (三)书籍形态的知觉空间空间与展示艺术(exhibition)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无论从展示的概念,展示行为的本质与特征,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我们都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书籍是信息传递的实体,实现信息互动的过程中,书籍必然需要一个区域,一种状态向阅读者展示本体的存在。由古至今,书籍的空间功能中一直不乏对视觉展示的关注。书籍的传阅,保护,陈列都需要空间的配合,书籍本身的体态、结构、材料也对陈列的空间有对应的需求。1.在架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有节奏的空间展示形式展示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书籍展示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展示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人在展示空间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书架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经济地介入书架之中活动,在满足对书籍选择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书籍在销售时,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柜台内平放陈列,一种是在书架上陈列。由于许多陈列是发生于适当面积的大型架上,因而陈示部分无法由任一较有利点看到,此时,设计者必须采取特别地预防办法,以避免过多之视差或陈示之某部分暖昧不明。

展品是展示空间的主角,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观众呈现展品是划分空间的首要目的。逻辑地设计展示的秩序、编排展示的计划、对展区的合理分配是利用空间达到最佳展示效果的前提。

当书籍在书店的陈列架上放置时也在通过自身的语言向着周围的空间辐射出一种张力,当这种张力被一个偶然路过的浏览者的视网膜接收到时,于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完成了它的第一功能——广告效果。任何一个物体都不会脱离其空间所存在。对于书籍的陈示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我们不光要从书籍本身内容考虑设计,而且还要从书籍陈列的空间环境的条件来考虑。

2.在手中:书籍空间形态展示的人性化

对“身体”的重视,梅洛-庞蒂尤其关注在现世中人体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总是通过躯体,通过触摸或凝视,通过姿态,通过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人由客体成为主体,并由主体成为主体之间的“真正主体”。书籍设计作为艺术思维活动当然离不开感性创造过程,艺术感觉是灵感萌发的温床,是创作活动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说绘画创作注重感性过程而体现一种混沌之美的话。那么设计则相对来说更侧重于理性过程去体现有条理的秩序之美。所以书籍设计者单凭感性的艺术感觉还不够,还要相应地运用人类工学概念去完善和补充,像一位建筑师那样去调动创造具有感染力的书籍形态的一切有效因素,来完成设计的增值工程。当一本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们走近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不是在动吗?冯德《心理学之原理》有曰:“触觉之一半性质,一经视觉之后接而有愈盖微妙之修正。”人拿起书,看封面上的书名,看书脊,书就在运动。再把书转过去看封底的书号、定价,之后又转过来看封面,那么在我们面前的转动就不只180度,甚至是360度的动态了。从根本上说,人性化设计应该是功能主义的,它是在保障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改进产品的外形设计以达到符合人机工程的一般原理的设计理念。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美国设计师亨利·德雷夫斯发表了著名的《人体测量》,为设计界在人机工程学方面提供了主要的数据资料。书籍形态不等同于包装形态,一切外化的包装最终都会被忽略在产品之后,书籍的形态则伴随书籍内容成为阅读的整体。书籍与人的关系直接指向为手与书籍的触觉关系,一般来说有翻开、支持、触摸几个主要的动作。因此,书籍的形态体验也关联于手幅的宽度和手的动作,并需熟悉手部各行为姿态的测量参数[2]。

又例如携带方式。这主要是由书籍的开本决定的。我国现在使用最多的是普通32开(184×130mm)和大32开本(203×140mm)我觉得这两种开本都不是科学的,理想的开本,书籍之中除去一部分经典著作和辞书类这一部分书常是放置于室内或置于案头的,最多的书是普及性读物和做为消遣类的书。而这类书用普通32开成大32开携带时都不是太方便,手感也不是最舒适。据一份调查表明男子手长平均值为23.27cm、拇指到小手指的握宽为26.66cm(最大值),拇指、食指握宽为14.9cm,拇指中指握宽为16.7cm,拇指、无名指握宽为17.3cm;由于人的持书习惯以拇指、中指及无名指握书,所以140cm(大32k)和130cm (小32k)均不是最舒适的尺寸。而现在刚刚开始被采用的不多的111×178cm的开本、115×184cm的开本和国外的一些宽为121cm以内的开本,则较为舒适,不易疲劳,而且体积小,便于携带。这些,也是我们由书籍内容而选定开本时应该注意到的。而一些杂志,则可以稍大也无妨,因杂志多超不出100页,且保留价值不大,可以卷成筒状或折叠,也同样可以便于携带。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

(四)书籍形态的心理空间1.空间形态的视觉心理书籍形态的视觉功能:完整,相对,动感,协调。书籍形态在空间的塑造是通过视觉的观察得到的第一印象。我们把这种描写一件设计作品完整性和协调性的积累称为格式塔。书籍视觉的获得必然存在于两种状态,不论是否被翻开,我们首先把它看成一个整体。眼睛自动地寻找它内在的相似和对比关系。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写到:“我们看到的是各种组成部分,形状,色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观者看到的是总体的意象,是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下的结果,这个相互作用是个复杂的过程。”[3]

装帧艺术所特有的形式(符号)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是文字为主体所构成,也可以是装饰纹样为主体所构成;或者是强烈的色彩对比所构成,或者是利用材质的肌理所构成……不管千变万化,设计者在画面上的创造空间都必须服从书题的要求,它不能“离题万里”,无边无际。最主要的是,它必须服从审美的原则:“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4]。我们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既反对形式因素的“贫”,单调;又反对“杂”,形式的结构组织的杂乱无章。

视觉疲劳在生理与心理领域有不同的解释。生理上眼睛受到某种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而导致视觉感受器的反应下降,产生视觉疲劳。心理上,视觉疲劳是指一种视觉信息反复对人进行刺激导致心理刺激阈值下降而产生的疲劳感与对抗心理。书籍阅读中视觉疲劳产生主要基于几点:(1)混乱的秩序。编排是书籍二元语素排列的基础工作,现代书籍大量的文本与图片阅读给编排提出了秩序化,节奏感,合理化的要求。为避免大量持续的同等符号的阅读带来的错视与混乱,造书者将标识的有效利用,空白的重要意义以及图片色彩的合理控制等因素作为评价书籍整体价值的重要方面。过去书籍中常用的分栏格式正在逐步被构成化的网格设计代替,简单的图文互绕也被刻意的空白调节取代,不同类型的书籍对图片质量的要求也给视觉设计找到了新的语境,单色的,统一的色调更容易识别与分化。对视觉刺激的理解也在现代书籍整体设计意识的发生中呈现的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力。 (2)结构的堆砌。中国书籍发展史中自古就重视书籍结构的合理与适度设计。一切繁复的装饰与复杂的结构必是出于书籍这种观念传递的角色需要而来。书籍中的“礼”不仅体现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时代特征的写照。而现代书籍设计中对结构的借用不当,过度堆砌也成为一个新的隐患,读者在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信息高发时代,实体书籍必须符合快、精、奇、美的基本诉求。

2.空间秩序对阅读心理的影响在观察上,形是取决于一定的视野、一定的观摩位置(即人与被观察物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他们本身的比例及其与周围实物的比例关系以及他们在造型中所起的作用等诸多因素,是相对而言的。形的生成本身就是由一维的边线围绕成二维,再经由面维而成就三维视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秩序的生成。

视觉空间的秩序感由形的生成以及形与形之间关系的生成相互作用,相互推进。观察主体的视觉习惯,视点设定,视觉流程等系列的视觉观察行为都存在具有时效性的行为规律。书籍内容信息与观察主体的不一致导致了书籍视觉空间秩序成为读者与造书者之间有效的沟通方法。视觉元素是通过眼睛识别的,视知觉直接反映视觉经验,因此,在明确有效的空间秩序安排下,视知觉的唤起以及对文本信息的深入想像都树立了明确的樊篱。庄子《养生主》篇中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之境,在庄子看来,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而不见“全牛”,并非简单的技高一筹,乃在于其已超越物我对待而使自己心与神会、物与神游。现代阅读心理极限围合出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心理有效空间。书的单页累积成的体积是一个很小的局限性很大的空间,而对于读者的心理来说,则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巨大的心理空间。 (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ZK(#]shadows and Enlinghtenment[M].Michael Baxandall Yale,1995.

[2]曹方编著.包装设计[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47.

[3]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7.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9.

猜你喜欢
设计艺术书籍设计形态
空间设计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从观察到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