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意蕴及其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2015-12-25 07:48谢兰曼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园林植物应用

谢兰曼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苏州 215000)

竹文化意蕴及其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谢兰曼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通过对竹的神话传说、象征文化、诗词歌赋与传统民俗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中国竹的文化意蕴和内涵,分析了竹在苏州古典园林的应用、造景。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作为景观的主题,用竹命名的景点较为常见,著名的有拙政园的“倚玉轩”、“玲珑馆”,怡园的“玉延亭”,沧浪亭“翠玲珑”,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等。竹还与建筑、景石、水体、园路等搭配造景,相得益彰,以形、意取胜。

关键词园林植物;竹;文化意蕴;苏州古典园林;应用

中国是世界竹子分布中心,竹类资源最丰富,开发利用最早,现有竹类植物37属,500余种。人们自古就极爱竹,房前屋后、庭院绿地处处植竹;且古时人们衣食住行用常与竹子结缘,千百年来爱竹咏竹的文人墨客较多,形成了丰厚的竹文化意蕴。竹以其自然纯朴、清秀挺拔的姿态,潇洒脱俗的韵味,坚贞高洁的物化品质,美化着古典庭院,在“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苏州古典园林中,竹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为苏州古典园林成就了一道道翠竹扶疏的雅致景观,如拙政园的“倚玉轩”和“玲珑馆”、网师园“竹外一支轩”、沧浪亭“翠玲珑”等。

1意蕴丰厚的竹文化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指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1]。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重要标识[2]。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竹随处可见,如门窗外、墙面前,造园者充分利用其观赏价值和品性。竹景观成为了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代表了坚贞的品格和情操,常被视为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也是东方美的象征。

1.1比照人格竹子挺拔清秀、枝叶婆娑、虚心有节、风韵独具,“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竹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诗词文学都体现在竹的比德文化上。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语言朴实直白,可见竹的比德文化已深入文人骨髓。咏竹的文人雅士多,画竹的名家也不少,郑板桥又画又赋诗,他画竹自励,托竹自喻。总之,竹已成为一些文人名节的象征。如留园中的“君子所履”窗外植竹,与两侧对联形成高尚的精神场所。君子,为德者之称;履,足所依也,此处为有德的君子涉足的场所[3]。

1.2退隐归意文人雅士们恃才傲物、孤芳自赏,不满而退隐归意的思想在竹上也有所体现。“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清郑板桥用此《题画诗》的竹来标明自己典雅、孤傲的品格,即便两袖萧寒,也愿退隐而画。苏州拙政园有梧竹幽居,也暗示园主“无法显赫一朝,那就与青青翠竹相伴,‘梧竹幽居’之意”[4]。

1.3禅宗悟道释道元在《景德传灯录》中记载:香严智闲禅师凶为听到瓦片击竹发出的清越之音,内心一片空灵,顿时开悟[5]。自此,竹叶发出的飒飒声,被看作是开悟的信号。“青青翠竹,尽皆法身”,竹乃三教之物,节与节之间空心是佛教教义“空”和“心无”的形象体现,诉说着禅学的精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留园“待云庵”至“亦不二”之间的竹子被认作是佛教教义的象征[6-7]。

2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在众多植物种类中,竹为植物中最常见的种类之一。竹婀娜多姿,坚韧挺拔,终年青翠,又具有经济实惠,容易养护管理的特点。根据调查发现,竹在苏州古典园林应用较为广泛,形成的竹景观充分体现了我国竹文化意蕴。

2.1常用的竹类品种和特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用品种有刚竹、慈孝竹、紫竹、箬竹、菲白竹,还偶有凤尾竹、哺鸡竹、黄金间碧玉、佛肚竹等。它们分隔联系,含蓄景深;装点山水,衬托建筑,与松柏并重,与岁月同绿;竹林掩映中,营造出“修篁摇翠影,小筑回清幽”的胜景。

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竹品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蕴。从外形上看,刚竹等挺拔刚直,佛肚竹的节间隆起如肚,让人感到形态妙趣横生,紫竹修然俊俏,其竹秆色泽鲜艳美丽,而黄金间碧玉的节间具有黄绿相间的花纹,分外美丽,还有丛状密生枝叶覆地的菲白竹、叶如凤尾逸洒的凤尾竹等,均韵味十足,画意无限。另外,常被人赋予刚直、不畏逆境严寒、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气节[8],正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竹文化意蕴的品性所在。

2.2以竹突出景观主题

2.2.1拙政园之竹。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首的拙政园,植物造景自然古雅、主题明确、花木绝胜,以竹突出景观主题的景点较多。倚玉轩东西朝向,如小婢侍立,院内数十竿青竹亭亭玉立。青竹与取意“倚楹碧玉万竿长”诗句的倚玉轩相簇相拥,轻风吹过,形影相随,成就了倚玉轩四季翠绿若玉的主题。在梧竹幽居(图1),梧桐遮荫,翠竹生情,“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玲珑馆侧边栽有凤尾竹,“日光穿林翠玲珑”,其馆得名于翠竹美石。海棠春坞取自唐·羊士谔《山阁闻笛》诗句“山坞春深日又迟”。院内小轩两侧各是湖石围合成的自然小天井,分植两株海棠、一丛翠竹,与瘦漏的太湖石一起,依着南墙白壁,相映成趣,构图和谐,景味深长,宛若一幅立体图画。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得真亭取左思《招隐》诗句:“峭蓓青葱间,竹柏得其真”之意而命名[9]。

2.2.2其他诸园之竹。 怡园东部的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因亭旁植有竹林而闻名。玉延亭(图2)侧边有一片竹林环绕,四季青翠,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诗意而名。所谓“万竿戛玉”,即万竹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如玉石相碰响声,以实现“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的音乐效果。它与四时潇洒亭、云外竹婆娑亭一起形成以竹为中心的景观,体现了“清雅脱俗,潇洒自如”的人生境界,为文人雅士所推崇。

沧浪亭“翠玲珑”周边的竹长势好、品种多。竹是沧浪亭的传统植物,曾植高、低、姿、叶不同的竹子20多种。“翠玲珑”连贯三间,门前甬道以竹篱为栏,房前房后遍植竹子,翠然成林,前后芭蕉掩映,塑造出“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深远意境。

留园的远翠阁取自唐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中描写竹子片植在山坡远望的景象。狮子林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者”才得以定名,修竹阁就是突出竹景观主题的景点。网师园中的竹外一枝轩(图3),取意于苏轼的“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轩后的天井内植翠竹,透过洞门及空窗,可见如画绿竹。“竹松承茂”出于《诗经·小雅·斯干》诗句:“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耦园的筠廊曲折南延,与“望月亭”、“吾爱亭”相接,廊外侧也植有竹。

2.3在园林景观中做配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竹景既可作为景观主题,营造出“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的风景,还与其他花木组合,与建筑、山石、水体、园路等组合造景。

2.3.1竹与建筑。竹与建筑组合造景主要表现在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林掩映等景观的营造上。

(1)移竹当窗。窗前种竹,通过各式取景框欣赏竹景,恰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一扇窗配上几丛翠竹(图4),几竿修竹顿生万顷竹林之画意。《园冶》里云“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移竹当窗,不仅有小中见大、壶中天地之妙,还具有空间渗透的特点,有助于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感,使意境更加深远。狮子林立雪堂前的半窗翠竹,网师园“殿春簃”后窗之翠竹等均为移竹当窗的典范,恰似一幅图画镶嵌框中,起到了扩大景深,渗透空间层次之效[10]。

(2)粉墙竹影。以墙为纸,绿竹在白墙前形成俏影景象(图5),为传统绘画艺术写意手法在竹造景中的体现,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竹造景的手法之一。陈从周曾曰:“粉墙竹影,天然画本。宜静观、宜雅游、宜作画、宜题诗。”构画出粉墙竹影的妙境,在古典园林中多处应用。粉墙前几竿修竹,在白色背景下益显青翠,微风乍起,叶影参差,使画变活了。

(3)竹林掩映。松竹绕屋是文人雅士的最爱,“竹林七贤”的宅园有竹林,王维有院称“竹里馆”,还写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诗句;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居必园,园必竹”,咏竹的诗很多。留园后山有竹林,北部建竹篱小屋。沧浪亭是宋式园林代表作,看山楼为其体量大、最高的建筑,如平地高楼,给人以突兀之感,楼后两侧多植修竹,经过竹林的掩映,加上楼前梧桐、桂花等升华,空间更加深邃,见山楼不再突兀,反而愈加挺拔、有气势。

2.3.2竹与山石。竹子外表高挑挺拔,山石敦实朴拙。山石因竹之秀美而愈显朴拙,竹因山石之凝重愈显活泼。苏州古典园林常在廊隅墙角,用竹石构图造景,可遮挡并缓解角隅的生硬线条,景深意美。在空间封闭狭小的天井中配以竹石小品,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拙政园“海棠春坞”(图6),以山石配置海棠、慈孝竹,宛如一幅国画小品。

2.3.3竹与水体、园路。水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灵魂,竹与水体搭配也相得益彰。苏舜钦在《沧浪亭记》里道:“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 在石岩小池之畔,配上竹子,别样幽致。《园冶》中多次提及竹林景观,竹与园路配景体现出竹径通幽的意境。园林中的竹林小径总是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力求意境含蓄深邃。《园冶》里云“蹊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在拙政园、留园等园中多处可见此用法。

3结语

因竹而成的景观,在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上效果显著,与自然景色互相融合,形成优雅、清静的景观和赏心悦目的休闲环境。注重“形”、“意”取胜和竹文化意蕴,竹景渗透着深深的诗情画意,“景以竹异,园以竹胜”,可为现代园林用竹造景提供较好的范本和借鉴。在现代园林竹景观建设中,也应充分发掘竹文化意蕴及其应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运用科学设计手法,充分展现竹的形美、意深,营造出疏朗诗情、雅致画意的生态景观,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竹文化。

参考文献

[1] 何明.中国竹文化小史[J].寻根,1999(2):13-16.

[2] 王爱民,李新国.上海古猗园竹造景与竹文化[J].竹子研究汇刊,2009(5):60-62.

[3] 关传友.中华竹文化概览[J].竹子研究汇刊,2011(7):48-50.

[4] 关传友.论云南省的民族竹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

[5] 康丹东,钟坷.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探析[J].现代园艺,2013(7):97-98.

[6] 何奎,熊火花.傈僳族竹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解[J].竹子研究汇刊,2010(11):52-57.

[7] 郭永磊.论彝族竹文化崇拜[J].金田,2012(12):218.

[8] 佘文忠.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发展[J].现代园艺,2012(4):40-41.

[9]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2.

[10] 李宝昌,汤庚国.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0(9):161-163.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0-137-03

作者简介谢兰曼(1972- ),女,山东济宁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园林植物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1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Bamboo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lassical Gardens in Suzhou

XIE Lan-man(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Branch Institute of Jiangsu United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fairy tales, poems,songs and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of bambo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bamboo in China was elaborated, the application and landscaping of bamboo in Suzhou classical garden was analyzed. Commonly, bamboo are in scattered planting or group planting, and often arranging with building and stones. Many famous scenic spots are named after bamboo, such as the Osmanthus Fragrance Pavilion in the Lingering Garden, the Hill and Clump Osmanthus Pavilion i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the Pure Fragrance Hall in the Canglang Pavilion Garden, and the Osmanthus Gallery in the Couple Garden Retreat.

Key wordsGarden plants; Bamboo; Cultural implication; The classical garden in Suzhou; Application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园林植物应用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