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茗粥芼茶泡米饭

2015-12-26 12:24王旭烽
文学港 2015年5期

王旭烽

小寒:茗粥芼茶泡米饭

王旭烽

一候雁声春去旧

二候鹊巢始为筑

三候雉入数九鸣

寒意浓茶蕴阴阳重

——题记

小寒大寒,冻作一团。今日小寒,一家人没能抱团聚暖,反倒是个离别之日。先生北上工作,女儿负笈重又求学万里去也。好在女儿此趟归家,甚为暖心,已知为家人沏茶敬客,尤其是为老人上茶。虽然她从前也事茶,但我知道她一直在文化上更认同咖啡,如今长大,渐渐地便开始知道咖啡与茶的不同之好来,尤知茶所可表达的敬意之处。那天女儿为外婆端上一杯茶,着实暖慰了我的心。

行前早餐,为她热了茶粥,用的是杭州广福寺僧人的腊八施粥罐头。广福寺就在杭州灵隐寺上面,寺内建了座茶禅一味的茶舍,还是一个有古琴传统的教习之处。那主持是个美院毕业的画僧,整座寺庙在我看来就染上了浓浓的文艺范儿。

记得以往我们杭人喝腊八粥,都是要早早排队到寺庙门口去等的,如今僧庙也创新了,将粥制成了罐头,分给众信徒。我虽非信徒,也沾光被朋友送了一纸盒,正好与我女儿分享。

牛奶面包将就着吃多了,女儿觉得没必要那么复杂,一大早起来煮粥多此一举。我告诉她,中国人的传统,小寒之日是要喝腊八粥啊。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一是祭祀八谷星神;二是祷祝来年风调雨顺。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听我那么说,女儿馋了,打开锅盖,见红红绿绿的一小锅,黄米、白米、江米、小米、栗子、枣泥,加上桃仁、杏仁、瓜子、花生、葡萄、百合,还有莲子……

“老妈,怎么还有茶叶呢?没听说腊八粥里放茶叶的呀?”她见我用热水浸开了小半缸子的安吉白茶叶子,正往粥锅里倒,很惊奇地问我。

女儿长期在外求学,不知道老妈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在茶上做各种实验的人,用茶包饺子,茶水洗澡,绿茶里浸新鲜红玫瑰,绿茶加白糖,热红茶冲鸡蛋,茶汤里放盐搁生姜末,将茶叶末加肉末一起炒了煮汤喝,乌龙茶水加豆浆,茶与白酒加在一起龙虎斗,茶水里放葱白,茶水里浸蜜饯等等。这回我又试了一个新的,我在腊八粥里加上了去年春上的安吉白茶。

倒也不是因为全年主题是此茶,所以非放那安吉白茶不可。恰是因为安吉白茶鲜嫩,氨基酸成分多,茶多酚成分少,吃起来苦味寡鲜味浓,况且叶片薄,色泽亮,嚼起来也方便,滑溜溜的,有种莼菜入口之感。我对女儿说:“茶禅一味,佛门干什么都离不开茶。你看绿茵茵茶点在红红白白的粥里,跟洒了葱花似的,多漂亮啊!”

一片片的浅白绿的嫩茶叶,即便放了大半年,泡开了还是那么冰清玉洁,为图她的颜色要好看,我几乎一放下去搅一搅就捞上来了。腊八粥原本是甜的,加了茶叶汁,略作烹煮,尝一尝,微微的便有些甜中带苦,味道便反而更丰富、更有层次了。女儿说:“有一点苦呢,老妈。”我说:“这算什么苦啊,这叫茶饭,是老祖宗的饮食文化传统,中国人外国人都吃这个的。”

女儿笑而不答,不置可否,我知道,在那个肯德基与麦当劳的祖国,没有茶饭这一说。但粥里加茶,或者饭里放茶,真不是我的新发明,三国时就有了,叫芼茶。

芼这个字,《诗经》开篇就出现了:“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读音好记,就念“毛”。它本来指的便是采摘可供食用的野菜或者水草,可这些野菜或水草身份特殊,被选来专门覆盖献祭时所奉的畜牲之体,故而便有了“覆盖”之意。所以,在《礼记·昏义》中便记载了这样一条:“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而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这样说:“覒,择也。玉篇引诗:左右覒之。按毛诗作芼,择也。”芼后来便又有了提取、选拔之意。

当芼与茶结合成为芼茶时,出现了一个新概念,也就是混饮茶,在三国两晋时,它也可被理解为茶粥。西晋时傅咸曾经为在洛阳南市的老妪抱打不平,愤而举报城管不公正,说的就是小摊贩要卖茶粥而被强行欺压赶走之事。

茶粥究竟是怎么回事,陆羽在《茶经》中转述了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广雅》中的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是中国关于制茶和饮茶方法的最早记载。它告诉我们:当时饮茶方法是“煮”,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后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这样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说到它的功能,则明确用来和酒对着干——醒酒。

今天的中国人,煮茶粥的可能真是不多了,但吃茶泡饭的还是不少。我小时便常吃茶泡饭,尤其是夏天。制作十分简单,全是凉的,凉茶往凉干饭团里一倒,搅动几下,散开了就吃。但这样吃其实是错误的,茶泡饭是指用热茶水来泡冷饭,讲究一点的,还要放上盐、梅干、海苔等配料,和着饭一起泡。我还记得读《红楼梦》时,那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这一章,专门有那么一句形容宝玉吃饭的——“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当时就想,什么是野鸡瓜齑啊,用来泡茶饭,怎么吃啊。后来才知道,野鸡瓜齑其实就是类似炒鸡丁一类的下饭菜。清代《调鼎集》中有云:“野鸡爪,去皮骨切丁配酱瓜、冬笋、瓜仁、生姜各丁、菜油、甜酱或加大椒炒。”原来野鸡爪齑中加那么些咸菜,自然咸了,加茶汤,能不好吃吗。

当然也有吃茶泡饭吃它本来面目的,比如明末清初时那个风流公子冒辟疆的妾董小宛,她自己精于烹饪,但性情却淡泊,对于甘肥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还说这是古南京人的食俗,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有了。美人茶泡饭图,想想都是意境极美的。

专门做了茶的学问之后,我就知道日本有部影片,很有名,就叫《茶泡饭之味》,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1952年的黑白片作品。说的是有个名叫妙子的少妇渐觉婚姻乏味,而丈夫茂吉在她眼里则是个大闷蛋。她喜欢生活享受,他却偏爱粗茶淡饭。夫妻终于在侄女相亲的问题上决裂,茂吉突然远赴乌拉圭公干,行前妙子也不知所踪。不曾想飞机延误折返家中了,夫妻相见时恍若隔世。再度离别前,两人共享了一顿茶泡饭,影片就那么结束了。小津电影的故事都稀松平常,写食物也都是平平淡淡,什么米饭、腌菜、拉面、白饭配烤肉串、绿茶、清酒、秋刀鱼……这些正是小津电影里的日本味,东方味。对我们东方人,单是这些食品的名字已经能唤起一种淡淡的共鸣。对于西方人来说,也许他们并不熟悉绿茶泡饭的滋味,然而那餐桌旁的柴米油盐凡人琐事,却是不管是吃面包喝咖啡还是吃米饭喝绿茶都一样要面对的,情感也是共通的。小津的电影看似漫不经心,可是随了自然的节拍,有着内在的旋律。这部电影正如片名一样,耐心的人会很喜欢,那茶泡饭中带着的一丝清香,真是值得回味许久。不过,看惯美国大片的人,可能坐不了三分钟就拍屁股走人了。

从日本学习茶道回来的老师们,也总是会跟我说起茶泡饭的。原来茶泡饭在日本还有着特殊的时代记忆,日本十八世纪著名俳句诗人小林一茶写过:“谁家莲花吹散,黄昏茶泡饭。”又有:“莲花开矣,茶泡饭七文,荞麦面二十八。”都是淡到骨子里的美。

日本人食茶泡饭的历史很久,《枕草子》和《源氏物语》中就已经有了“开水泡饭”(汤渍)与“水饭”的记载。到江户时代中期,煎茶与粗茶普及至庶民,茶泡饭也取代开水泡饭成为更流行的饮食,名曰“茶渍”。米饭上放鲣鱼屑、海苔丝、梅干、纳豆等物,玉色茶汤冲泡,煎茶泡白饭,顶上嵌一粒梅子,海苔切得很细,佐以腌菜,有平淡而甘香的风味。此时若人在乡间,山影下一方一方水田传来鼓噪的蛙鸣。竹帘外圆月当空,清辉教细竹筛碎,流水般洒了一地。却不不可言说的茶泡饭的意境啊。

但日本也有一些不可吃茶泡饭的禁忌习俗。比如从前樵夫、马夫、牛夫、猎人等在山中从事危苦工作的人,他们极其嫌恶吃“汤泡饭”,说吃了茶泡饭,会有不好的预兆。譬如炭坑内劳作的坑夫认为茶汤泡饭时米饭化开的样子有如山崩,很不吉利。家人都会忌讳吃茶泡饭和汤泡饭。又如牛夫认为早上吃了茶泡饭,这一天的旅程即会中止,要多负担一日停留的费用。而且据说京都人给人下逐客令时会说一句:“要吃茶泡饭么。”意思是:“家中只有茶泡饭这样的食物招待您,您还是快走吧。”客人即领会其意,起身告退。这是京都人暧昧婉曲的礼节。也有外来的人不知其意,当真以为有茶泡饭可食,那就等着看笑话吧。

从另一个角度说,茶泡饭也算是一种日本武士的一种军粮。原来日本武士在行军作战中用热茶泡米饭,加上佐料,即饮即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充饥提神。如果选用没有发酵和高温处理过的茶叶,其中富含抗氧化剂,还可以预防败血症。所以,这种茶泡饭被称之为“武士之食”。成型于日本战国、也就是的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这大约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时间大致应该在十五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吧。

二战结束后,日本食物供应短缺,许多人吃茶泡饭,喝酱汤。因此,茶泡饭本来是贫穷或困难时,没有办法的烹调方法。然而,茶泡饭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日本料理中的“家常菜”。部分是因为日本的文学故事和电影里,常常出现当年的茶泡饭,令很多年长的人怀旧,想重温当年吃茶泡饭的味道;部分是因为现代的快节奏和快餐文化,茶泡饭几分钟就可以准备好。况且如今的茶泡饭,其营养和做工都大大改进,有很好的解酒、消食、养胃的功效,日本男人下班后都有与同事结伴去喝酒的习惯,微醉后回到家里,最想吃的就是一碗清淡爽口而又暖胃的茶泡饭了。如此看来,小津的影片实在是有很深的民族情结在其中的呢。

其实要说到军人吃茶,中国人早在两晋时期就开始了。读《茶经·七之事》,里面还专门记载了西晋时这样一段茶掌故,说的是刘琨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中写道:“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岑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这个想要喝茶的英雄,就是中国历史中那个大名鼎鼎“闻鸡起舞”的主人。

刘琨(271—318)为西晋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公元315年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318年,与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后人陆游曾无限感慨地诗曰:“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刘琨与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都有着建功立业,成为栋梁之才的远大理想。一次半夜,祖逖听到鸡叫,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是老天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拉着刘琨就到屋外舞剑练武。刘琨还善吹胡笳。曾有数万匈奴兵围困晋阳。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

刘琨无疑是《世说新语》中玉树临风式的人物。大司马桓温北伐归来,带回来一个刘琨家的老婢女,那老婢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道:“公甚似刘司空。”桓温大喜,赶紧地问哪里像。老婢答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原来哪儿哪儿都比不上刘琨,搞得桓温大为扫兴,抑郁了好些天。

爱喝茶的刘琨,被派往西北重镇并州出任刺史时,生活环境不好,再加上忧国忧民夙兴夜寐,身体出了毛病,就给他那在山东出任兖州刺史的侄子刘演写了封信,说:……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并州环境恶劣,刘琨的身体状况处在一种溃闷的状态,尤其是缺少必要的维生素,局部地方溃烂就在所难免,在生理上茶叶对于刘琨是有益的,人若在心理上烦躁、闷乱,提不起精神来,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够提神,多酚类能够舒缓紧张情绪,已经得到现代科学证明,故用茶来除“闷”对刘琨来说,算是对症下药的了。可见茶在西晋时期,药用价值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时代演进到南北朝,《茶经》中又引用了一封有关茶的信件,梁朝刘孝绰的《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茗同食粲,酢类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粮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刘孝绰(481--539),名冉,他写信的对象晋安王名肖纲,就是后来的简文帝。这刘孝绰是个文学家,很被昭明太子赏识,出任过太子太仆兼廷尉卿。而这封信是感谢晋安王送来的礼物,说:李孟孙君带来了您的告谕,赏赐我米、酒、瓜、笋、菹(酸菜)、脯(肉干)、酢(腌鱼)、茗等八种食品……大米如玉粒晶莹,茗荈又似大米精良,酸菜一看就令人开胃。(食品如此丰盛)即使我远行千里,也用不着再筹措干粮。我记着您给我的恩惠,您的大德我永记不忘!

看这封信,会认为刘孝绰是个诚惶诚恐之人,其实他因为从小聪明,七岁便能写文章,是个神童,文采过人,被学人所推崇。他每写一篇文章,早晨写完,晚上便传遍各地,有些好事者都背诵传抄他的文章,传播到极远的地方,文集几十万字,流传在世。据说他还是中国春联第一人,因做官数度被罢免,他干脆闭门不出,书写了“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这样一副对联贴于自家门板上,春联就这样诞生了。

这样一个人因为十分任性,盛气凌人,凡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便极力诋毁人家。看不上的人则尤其轻蔑他们,虽然同在朝中做官,却从不与他们说话。公开称他们为马夫,只能询问些道路上的事,同僚们因此对他也很畏惧。时间长了,被人告状免职,发到京城之外去,此时收到佳物,却大唱起赞歌来呢。在信中把茶与米相提并论,说茶似大米,大米似玉粒,因此推理而言,茶就是玉粒了。其实晋安王送刘孝绰的,都是日常可食之物,其中包括了茶。

那么刘孝绰究竟是吃的茶粥还是喝的茶汤呢?我感觉他可能还是与陆羽一路人,将茶做了精神品饮。陆羽在《茶经》中公开这样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陆羽是把茶中置放它物视为应该倒到沟渠中的弃水。他自然是看不上这种习俗的,但习俗才不管茶圣看不看得上,照旧不已,也就是源源不断该放什么就放什么。《保生集要》说:“茗粥,化痰消食,浓煎入粥。”能帮助治疗急慢性痢疾、肠炎、急性肠胃炎、阿米巴痢疾、心脏病水肿、肺心病和过于疲劳等症,无怪唐朝诗人储光羲就写了一首诗《吃茗粥作》:“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女儿喝了母亲为她烹熬的祖国的腊八茶粥,便远渡重洋去了。从电视上得到的消息,小寒之日,纽约大雪,机场飞机停飞,人群滞留,不由想起了刘长卿的五言绝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那风雪中的夜归人推开柴门,还应该有一碗热腾腾的茶粥端到眼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