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城镇化:一半是美景一半是产业

2015-12-26 06:15赵峰王斌车文斌
当代县域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阆中城镇化旅游

赵峰 王斌 本刊记者 车文斌

阆中城镇化:一半是美景一半是产业

赵峰 王斌 本刊记者 车文斌

阆中古城夜景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唐时途经阆中“更向南”的大诗人李商隐迷醉于阆中美景,写下“别嘉陵江水二绝”。“含烟带月碧于蓝”的江水犹在,而今之阆中尤盛当年。

2014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出文,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和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四川省仅泸州市和阆中市榜上有名。阆中,再次赢得先行先试、 率先发展的绝佳机遇。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析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这是阆中市作为国家综合试点市的五大任务。探析阆中入选试点市的缘由,从中可见阆中获得青睐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密不可分。

10多万人吃上“旅游饭”

“文化名城”“旅游之城”,这是阆中的两大名片,是历史和大自然给阆中人民的丰厚馈赠。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 ”,宋代李献卿《南楼》道不尽阆中的美丽,不得不用“阆苑仙镜、风水宝地”的美誉来称之。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誉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现今城中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阆中市有220多处人文景观让古今游人流连忘返。

城在景中,人在画中。被称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如今又进了国家城镇化试点市之一,阆中的新机遇又来了。

“四围青山和一江清水就是上天赋予阆中最宝贵的资源,这两个方面都是阆中旅游发展、阆中城镇化推进、阆中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石。”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说。他表示,要景城一体建城市,持之以恒护山水。

航拍中天楼

阆中七里新区新貌

阆中新区一角

“景城一体”与“护山水”,正是国家关于发展城镇化要求的“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基本原则在阆中的生动体现。

为了“文化传承”,阆中按照“宁可少做、也不留败笔”的原则,实施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规划区拓展到100平方公里;编制了商业网点、管网绿化等专项规划;邀请加拿大毕路德、上海同济等知名公司,高起点实施了重点片区、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

为了“优化布局”,阆中按照“保护古城、提升老城、建设新城、组团发展”的思路,将保宁老城区规划为核心旅游区和商贸服务区,将七里新区规划为工业集中区、行政办公区和现代住宅区,将江南新区规划为现代物流园区和高档休闲度假区,新老城区实现了产业互动、功能互补。

为了“生态文明”,阆中按照“城市景区化”理念和“生态、休闲、宜居、宜游”的标准,将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以阆中古城创5A、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快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及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建成了16个休闲文化广场、8个城市主题公园、10公里滨江生态休闲走廊,满足了市民和游客休闲需求,构建起“城中有园、城园交融”的格局。

这,正是一条切合阆中历史与现实的因地制宜之路。

如今,依托古城、山水和文化资源,阆中市已形成了阆中古城、天宫风水、构溪湿地三大核心景区,建成了阆中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唯一的天宫院4A级风水文化旅游景区。对接旅游,阆中建设了7家高档酒店、3个休闲娱乐集中区、2个大型购物中心和1个大型游乐场,10多万人吃上了旅游饭。阆中的旅游路越走越宽广。

四川省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前排左二)视察七里大道建设

产业让百姓丰衣足食

亮花鞋民间舞表演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而,繁荣和兴旺必须要有产业做支撑。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留得住人。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阆中立足旅游城市实际,按照“产城互动、三产互动”的思路,发展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食品医药、轻工丝纺和三产服务业。目前,已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的七江食品产业园、江东高新技术产业园、江南火车站物流园等五大产业园区,康美药业、宜华木业、加加调味品等5 家上市公司落户阆中,保宁醋、张飞牛肉等本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座产业新城正蓬勃崛起。

阆中市还将旅游产业链条延伸到农业农村,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涉农旅游,开工建设了集农业观光、生态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两个大型现代农业园区,让更多农民端上旅游“金饭碗”。

——以城带乡、城乡一体。阆中市编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场镇基础、发展前景等因素,合理布局城镇,明确了6个中心镇、4个重点镇、6个特色镇的发展重点,初步形成了“中心集镇、重点集镇、特色集镇、一般集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亮花鞋民间舞表演

同时,还大力建设农村公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全市乡乡通柏油路,80%以上的村通水泥路,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发展基础更加扎实。积极倡导“绿色、生态、休闲、效益、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肉牛、生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涉农旅游蓬勃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农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被列入国家级城镇化试点市,阆中未来将如何做优做强城镇体系,促进农民转化?蒋建平说,未来将坚持“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放大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切实深化“全域旅游”战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着力探索旅游资源型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地域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走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融入新型城镇发展方面为西部同类地区探索路径。”

用小钱办大事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这是国家推进城镇化的一大原则。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阆中城镇化试点所担负的“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析分担机制”和“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正是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阆中已在成本分担机制方面摸索出了初步经验,“用小钱办大事”“用民间的钱办政府的事”正是可资借鉴的路径。蒋建平说,要千方百计集聚要素,“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找、地到哪里来’的问题。近年来,我们树立‘缺钱只是表象,缺观念和思路才是根本’的理念,创新思路,打破常规,多途径多举措融资。”

用小钱办大事。阆中以财政资金为引子,通过前期经费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撬动社会资金,激励民间资本投入。

用上级的钱办地方的事。阆中抢抓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央扶持革命老区等战略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阆中按照“瞄准上市公司、瞄准500强企业、瞄准行业龙头”的思路,树立“把好资源配置给好项目”的理念,招商选资、招大引强。

用民间的钱办政府的事。阆中还综合运用企业债券、股权基金、金融租赁等新型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好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

洪山镇鑫溢现代农业园的发展就是“用民间的钱办政府的事”的生动实例。园区内,一排排崭新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通过流转过来的土地规模化地种植各种果树,同时,农耕文化体验园、四季采摘园、花卉苗木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让游客亲身耕田犁地、亲自采摘果蔬等方式。目前,该镇场镇面积已拓展到1.2平方公里,完成了3.3平方公里场镇规划修编,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

截至2014年底,阆中市城镇人口已达35.8万人,城镇化率41%,城镇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按照“60-70平方公里、50万-60万人口”的规模发展城市,到2017年,阆中的城镇化率将超过50%。

(图片由阆中市委报道组张晓东提供)

猜你喜欢
阆中城镇化旅游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旅游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登华光楼拍阆中古城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城镇化重量更要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