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关系分析

2015-12-26 03:05赵明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赵明波

(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龙口 265701)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关系分析

赵明波

(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龙口 265701)

目的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关系,为预防、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治疗的9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和不同类型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病情脑梗死患者各种类型斑块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检出率为83.33%,对照组的检出率为18.8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软斑和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病情患者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低于中、重型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存在着密切关系,硬化斑块的性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梗死的病情轻重。

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脑梗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幸存的患者大约有60%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为120/10万~180/10万,给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2]。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于全身多处动脉,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有研究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临床研究证实,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现继发动脉血栓而造成的急性脑梗死约占该类患者总数的65%[3]。本文以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住院治疗的9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进行了检测,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上述病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确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4],同时经头颅CT予以证实。按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可将上述患者分为轻(32例)、中(40例)、重(18例)三种类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5.8± 12.4)岁;以同期住院治疗的9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3.3±11.8)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5]。内膜增厚:内-中层厚度为0.9~1.3 mm;斑块形成:内-中层厚度>1.3 mm。结合超声声像特点和组织病理学基础将斑块分为以下几种:①脂质性软斑:有中低回声;②钙化性硬斑块:强回声伴声影;③溃疡性混合斑:呈“火山口”样,回声强弱不等。

1.3 检查方法:使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VIVID),探头频率为7~10 MHz。患者取仰卧位后,按常规对颈总动脉、动脉窦部等部位进行探查,观察并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具体情况,同时观察和测量内-中层厚度、血流参数等指标。

1.4 观察指标:主要有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检出例数和检出率,软斑和混合斑的检出例数和检出率,不同病情脑梗死患者不同性质斑块的检出例数和检出率等。

1.5 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发现,观察组共有75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3.33%;对照组共有17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8.89%。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不同类型斑块的检出情况:观察组共检出软斑22例,硬斑14例,混合斑40例,对照组共检出软斑4例,硬斑12例,混合斑1例。观察组患者软斑和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类型斑块的检出情况对比[n(%)]

2.3 不同病情脑梗死患者各类型斑块的检出情况:轻型病情患者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低于中、重型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研究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发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和颈总动脉主干,而血液的切应力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最易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的颈总动脉分叉处血流速度较为缓慢,为脂质沉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成为斑块的好发部位。这一点已被有关研究所证实[6]。有文献报道,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7-8]。而血栓-栓塞学说和血流动力学性末梢低灌流学说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行性发展,斑块的数量和性质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按斑块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分为软斑、硬斑和混合斑,通常认为软斑的危险性较大,硬斑较稳定,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达83.33%,而对照组(非脑梗死组)的检出率仅为18.8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轻型病情患者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低于中、重型病例,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硬斑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和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梗死病情的轻重。

综上所述,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类型和性质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颈动脉彩超检查可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组织学特征等进行检测,在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通过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可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Greenberg E,Treger I,Schwarz J.Age,gender and risk factor disparities in first-stroke Jewish and Arab patients in Israel undergoing rehabilitation[J].Isr Med Assoc J,2011,13(11):680-683.

[2]舒敏,章军建.ABCD3评分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5):607-610.

[3]冀桂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236-237.

[4]张娟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788-789.

[5]薛满忠,李永杰,高旭光,等.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62-765.

[6]陈道存,陈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6):618-620.

[7]宋平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及超声背向放射积分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3):240-242.

[8]Papa A,Danese S,Urgesi R,et al.Earl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06,10(1):7-11.

R743;R445

B

1671-8194(2015)06-0073-02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