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2015-12-26 03:05袁中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6期
关键词:全血病患者红细胞

袁中满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老年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袁中满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老年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收集我院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28例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脂,分析其关联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血液流变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可发现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RBC聚集指数等均存在较大变化,同时患者RBC的变形能力逐渐减弱。差异具有统;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相关参数表中也在显著提升,对临床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本次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黏度指数进行详细处理,最终得到血浆黏度指数与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联,主要包括:TC、正相关;LDL、正相关。而RBC聚集指数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TC、正相关;与TG、HDL则无关联性。结论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需坚持多项指标综合分析,为现实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次血液流变学对临床诊治方案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血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随之大幅增长。高血压病与卒中、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有直接的联系。高血脂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样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流变学异常导致微循环的瘀滞、使组织缺血、缺氧、对高血压病理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监测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收集我院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2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90例,女38例;年龄44~79岁,平均(57.2±11.6)岁。最近2个月内服用过降脂类药物及患有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研究。对照组男89例,女31例;年龄43~78岁,平均(57.6±10.9)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

表1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n=128]

表1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n=12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全血黏度 血浆黏度 RBC聚集指数 RBC变形能力高中低观察组 4.96±0.35* 6.32±0.47* 9.27±0.78* 3.44±0.71* 5.56±0.52* 0.42±0.28*对照组 4.57±0.29 5.81±0.45 8.75±0.69 1.64±0.16 4.38±0.49 0.94±0.30

表2 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n=128,mmol/L)]

表2 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n=128,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TC TG HDL-C LDL-C观察组 6.57±1.01* 2.62±0.68* 1.41±0.31 2.62±0.54*对照组 3.52±2.31 1.49±0.53 1.56±0.54 1.42±0.42

1.2 标本采集和方法

1.2.1 血液流变学检查: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肝素抗凝,在标准大气压和恒温250 ℃下测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RBC)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能力,所有仪器为上海医科大学科技服务部生产的Ns型毛细管黏度仪。

1.2.2 血脂测定:所有受检者均空腹取静脉血,分离血清,立即检测,彩用酶法在ENCORE-Ⅱ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公司生产)上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试剂盒由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包,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RBC聚集指数升高,RBC变形能力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脂的相关性:将两组受试者综合进行相关性分析,血浆黏度指数与TC呈正相关(r=2.637,P=0.000),与LDL-C呈正相关(r=1.521,P=0.002),与TG、HDL-C无明显相关性;RBC聚集指数与TC呈正相关(r=3.321,P=0.001),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RBC变形能力与TC呈负相关(r=-0.453,P=0.013),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耗损,主要表现为血液流变学标准出现波动,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聚集能力指数和RBC变形能力与对照组比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的数量、血细胞的体积、红细胞的变形性,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以及血浆黏度等。而影响血浆黏度的因素主要有纤维蛋白原,血糖、血脂等[1]。

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由基增多,脂质过氧化反应水平增高。RBC膜受自由基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结构异常;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干扰,导致红细胞出现不同成都的损耗,红细胞黏度有明显增加趋势,使得RBC变形能力减弱,对患者健康状态恢复产生了不利影响[2-3]。上述因素致使血流阻力加大,导致微循环障碍[4]。RBC将不能通过微循环毛细血管,产生“微血栓”样栓塞,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最后将影响血液有效微循环,组织缺血缺氧。

本研究同时显示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脂呈线性相关,其原因可能是:①在高胆固醇血症的情况下,红细胞膜中胆固醇的含量增加,导致膜流动性降低,微黏度升高,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②高胆固醇使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导致微循环障碍;③若病出现高血脂等情况,由于血脂与水之间不具有粘合性,导致正电荷不断增多,使血红细胞、血小板之间的影响力增加,造成细胞聚集性不断扩大,进而加快了患者血液中比黏度上升的速度[5];④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黏稠度更加增高。

动物实验提示,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强,可使动物的血压增加50%左右。从医学理论来说,红细胞聚集性变化会引起细胞组织的改变,尤其在血浆黏度方面出现不同的变化,对整个血管组织承受的阻力产生变动,进而提高了血压指标[6]。此外,高血压病症与患者本人的细胞组织变化有关,比如,血脂变化引起血黏度变化,血黏度对血压流通也有影响,最终血管内压上升而出现不同的受损。对于病况严重的患者,常会因为血管内压增加而限制动脉功能发挥,内壁组织增生、黏膜增厚等,均损坏了动脉结构的组织功能。临床压降发现,血栓则是由于高血压引起血管病变等因素,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细胞组织受损功能。从上述情况来看,血液流变学分析对高血压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提前发现可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研究工作获得了诸多进展,高血压患者通过血液流变学分析可掌握具体病况,对生理变化趋势及时做好预测工作,避免病况加深而约束了治疗效果。一般来说,血液黏滞性增强对循环功能有不利影响,降低了血液循环流通的速度,并且血液内部细胞组织沉积使血液流通受阻[7]。为了避免高血压患者病况加深,要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减小患者所承受的病痛。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作为血脂对循环影响的亚微观表现,可作为高血压病以及其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监测指标指导临床诊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1]杨露芳,龙怡道,吴旭秀,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SOD与血清LOP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初探[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8 (3):145.

[2]赵春亭,赵事文.临床血流变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30.

[3]刘成玉,尹协瑛.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与红细胞内钙度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9,14(1) :18.

[4]徐民磊.血脂水平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 :249.

[5]雷宇春,李艺萍.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人民军医, 2007,50(5) : 156-158.

[6]Chien S.Blood cell deformability and inferaction,From moleuleg fo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circulation[J].Microvasc Res,2007,73(4):243.

[7]郑志学,陈国华,染子君.健康老人血液流变学[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8,17(2):101.

R544.1

B

1671-8194(2015)06-0126-02

猜你喜欢
全血病患者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