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解总需求不足 还需结构性改革

2015-12-28 08:33彭文生
小康 2015年33期
关键词:总需求下半场金融风险

文|彭文生

根解总需求不足 还需结构性改革

文|彭文生

全球经济“低增长、低通胀、总需求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问题,中国经济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不能低估未来两三年经济下行的压力。

彭文生

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欧洲、日本,还有中国,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即“低通胀、低增长”的问题。这说明当前的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因为如果是供给不足的话,低增长伴随的就应该是通胀。

需求不足是短期现象,还是中期甚至长期因素所导致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几年,西方国家利率长期保持在零利率水平,经济复苏疲软,从去年大家就开始预期美联储今年上半年加息,但一直到现在,这个时间点还在不断往后推。此外,近日,欧洲央行又进一步给市场作出了一个引导,欧洲央行可能要加大政策宽松的力度。这些迹象说明,现在的需求不足,可能不是短期问题,其背后有着中长期因素。

中国也是如此。去年中国GDP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三季度增长6.9%。其实,看数字,GDP增长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是如果再分析更加详细的数字,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经济当前的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总需求和GDP增长,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总需求名义增长只有3%,名义GDP增长约为6%。也就是说,我们的总需求增长只是GDP增长的一半左右。

中国总需求疲软,其背后有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其中,中期因素是指金融周期的因素。与经济周期不同,金融周期更加注重金融体系自身的周期性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连接的重要纽带是房地产和银行信用。这种情况导致银行体系的扩张和房地产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好的时候,大家都好;而到了某个时间点,社会债务负担太重后,就可能同时出现向下的调整;一旦一个发生拐点,另一个的下行压力也会增大,持续的时间也会很长。

判断金融周期一个拐点的发生就是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由此带来企业的去杠杆,而去杠杆只有两个途径,降低实体投资,或者降低消费。这两个都会导致总体需求疲弱。

在金融周期的某个时间点,出现利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繁荣阶段,经济需求旺盛,通胀压力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紧缩;另一个是监管机构担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导致银行信贷扩张速度放缓。美国的金融周期在2007、2008年为拐点,中国则是在2013年,以“钱荒”为标志。

如今,美国经过过去几年的痛苦调整后,这一两年已经显示金融周期企稳,形成新周期的起点,具体表现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银行信用开始复苏。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金融危机下半场的调整都是非常痛苦的,持续时间比较长。这里面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实体经济总需求疲弱,二是需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怎么应对金融周期下半场“去杠杆”的调整所带来的实体经济或者需求下行压力和金融风险,我将其总结为:总体宏观环境要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紧信用”是因为在金融周期上半场,银行体系过度扩张,房地产也过度扩张,到下半场需要调整。这种情况下,支持总需求、控制金融风险,就需要财政政策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财政政策需要融资,为了配合财政政策,则需要“松货币”。

此外,总需求疲弱,长期因素也需要关注。长期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人口;第二个是贫富分化;第三个是现有资源和资本存量的使用效率。

中国经济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不能低估未来两三年经济下行的压力。面临“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储蓄过剩”等问题,我的看法是,我们需要采取结构性经济政策,推行根本性的改革措施,尽快全面放松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增加消费需求,同时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和“一带一路”计划。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栏目责编:吴洁

猜你喜欢
总需求下半场金融风险
出海:潮玩发展进入下半场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智能驾驶的下半场
共享单车下半场
波音预测中国民用航空市场总需求将达2.7万亿美元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