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用名句解读(十一)

2015-12-29 15:39顺成
共产党员·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忠信道德规范仁义

顺成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讲话出处】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中国人民历来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在此,我愿重申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坚定承诺。”

【出处】《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解读】《孟子·告子上》提及的“天爵”与“人爵”实际上是谈个人修养问题。天爵是精神贵族,人爵是社会贵族。“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是精神贵族的重要品质,“仁义忠信”更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中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之说,又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言。

“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诚于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代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诚于君便成为天经地义的伦理教条。

“信”,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善”,本意是指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乐善不倦”指不知疲倦地乐善好施,发善行,做善事,以此作为终生道德追求。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些美好品质,都是我国古代儒家推崇的君子所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所倡导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我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具有指导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宣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

贫困关涉尊严,消除贫困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在消除贫困问题上,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坚定承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我们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战胜贫困,让每一个人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既是社会主义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愿与各国一道共同奋斗的愿景。endprint

猜你喜欢
忠信道德规范仁义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