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血压节律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

2015-12-30 09:07申巧丽,王义围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血压节律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

申巧丽王义围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血压节律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115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MBP)分为杓型组(n=30)、非杓型组(n=30)、超杓型组(n= 25)和反杓型组(n=30);并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Rivermead行为记忆功能测验第2版(RBMT-Ⅱ) 中文版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记忆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间RBMT-Ⅱ评分的差异。结果高血压各组RBMT-Ⅱ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杓型10.0±0.8,非杓型9.4±1.1,反杓型8.6±1.5,超杓型8.9±1.1,正常对照组10.5±0.9,P均<0.05)。高血压亚组中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组的RBMT-Ⅱ得分均低于杓型组(P均<0.05),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又低于非杓型组(P均<0.05),反杓型组与超杓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是影响记忆功能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昼夜血压节律; 记忆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

通讯作者:王义围(1963-),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病研究。

第一作者:申巧丽(1987-),女,硕士,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病研究。

已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引起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1,2〕,且记忆障碍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相关〔3,4〕。动态血压较偶测血压更能反映人体的实际血压水平,通常人的血压呈双峰-谷的昼夜节律变化,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5,6〕。目前有关 24 h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关系的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探讨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为合理应用降压药物调整血压节律有效防治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15例(高血压组) ,其中男49例,女56例,年龄60 ~80〔平均(69±7)〕岁。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0~80〔平均(69±6)〕岁;非杓型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60~80〔平均(70±7)岁〕;反杓型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60 ~80〔平均(70±7 )〕岁;超杓型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60 ~80〔平均(68±7)〕岁。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0~80〔平均(69±6)〕岁。高血压组纳入标准:≥60岁且≤80岁的老年人,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即在非同日测量血压3次,收缩压≥140mmHg 和(或) 舒张压≥90 mmHg〔7〕。排除标准: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脑血管并发症、有酒精依赖、精神疾患者,有精神类药物应用史,严重视、听功能障碍、失用不能配合检查者以及其他可引起记忆障碍的疾病,如脑外伤、呼吸功能障碍、糖尿病、严重贫血者。所有研究对象均作利手评定,均为右利手。各组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资料采集采集病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程、BMI。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奥林巴斯AU640)测定空腹血糖(FPG)、血肌酐(Cr)、尿酸(UA)、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于院内检验科完成,质控符合国家标准。

1.3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日本TM2430EX型携带式自动血压计袖带缚于研究对象左上臂,日间(6∶00~22∶00时)及夜间(22∶00~次日6∶00)分别间隔30 min、60 min自动充气测血压1次,记录并储存各血压值,连续监测24 h。测量有效次数> 80%为有效测量。测量记录的舍弃标准:收缩压> 260或<70 mmHg,舒张压> 150或<40 mmHg,脉压> 150或<20 mmHg。夜间血压下降率(△MBP)=(日间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日间血压均值×100%。△MBP(10~20)%为杓型血压组;(0~10)%为非杓型血压组;>20%为超杓型血压组,夜间血压均值高于日间血压均值为反杓型血压组。

1.4记忆功能检查采用英国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评定记忆功能。RBMT-Ⅱ主要评测日常记忆功能受损情况并监测记忆功能类型,评定项目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记忆问题及生活中所必须记住的信息。该表简短易懂运用方便且容易解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易于完成。包括12个项目:姓和名、记被藏物品、预约回忆、图片再认、操作回忆、任务回忆、脸部再认、路线即刻回忆、定向和日期、路线延迟回忆。分11个步骤合理安排并相互穿插评定,除第一题最高 2分外,余各最高为 1分,满分为 12分。原始分总分9~12分为正常;小于9分为有记忆功能缺陷。原始分可换算成量表标准分,标准分分级:22~24分正常,17~21分为记忆轻度障碍,10~16分为记忆中度障碍,0~9分为记忆重度障碍〔8,9〕。

2结果

2.1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各组间年龄、性别比例、受教育年限、BMI、FPG、TC、TG、HDL-C、LDL-C、Cr、BUN、UA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各组间高血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各组记忆功能比较高血压各亚组RBMT-Ⅱ总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BMT-Ⅱ各组分中回忆姓名、回忆预约、回忆操作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各亚组中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RBMT-Ⅱ总得分低于杓型组(P<0.05),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低于非杓型组(P<0.05),但超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者在RBMT-Ⅱ各组分中回忆预约、立即与延迟回忆路线得分低于杓型组(P<0.05),而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在回忆姓名、回忆操作、回忆路线、脸部及图画再认均低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超杓型组与反杓型组RBMT-Ⅱ各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s)

表2 高血压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记忆功能比较 ± 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P<0.05;与杓型组比较:2)P<0.05;与非杓型组比较:3)P<0.05

3讨论

记忆是储存于脑内的信息复呈于意识中的功能,是保存和回忆以往经验的过程。记忆功能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功能,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发展必须有记忆作为基础。处于不能记住或回忆信息或技能的状态称为记忆障碍。病理生理性的或情境性的原因均有可能引起持久性或暂时性的记忆障碍。

已有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可出现记忆障碍,而长期高血压即使无脑卒中并发症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记忆功能的减退〔10〕。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组记忆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提示高血压是影响记忆功能的重要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1〕。高血压引起记忆功能损害与其病程和机制有关。长期高血压使脑部大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小动脉粥样硬化脂肪透明样变性,加之血压增高可引起小动脉痉挛,导致脑血流量减少,长期脑供血不足会导致海马及皮质的体积缩小,海马神经元缺失,胶质细胞增多,因而影响与记忆相关的突触联系通路,造成记忆功能减退〔12〕。高血压还会导致血管硬化血管腔径变窄,引起大脑的自我调节阈值增高,对高血压状态耐受性增强,脑血流量的轻微下降即达到脑缺血的阈值〔13〕。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延长,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效能减低,脂肪分解增加,使TG及游离脂肪酸增加,进而促进或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是记忆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14〕。

正常人24 h血压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晨起活动后血压迅速上升,约在上午6∶00~10∶00时达到高峰(第1峰),白天基本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下午16∶00~20∶00再次轻度升高(第2峰),从18∶00起开始缓慢下降,夜间0∶00~3∶00左右血压最低,出现夜间的低谷。昼夜血压节律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15〕。本研究提示血压节律异常对记忆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血压节律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及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的昼夜规律异常都会造成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常有持续交感活性的增高,进而激活RAAS系统,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多,而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协同致动脉硬化的作用〔16〕。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丧失显著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17〕。另外,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会使夜间血压处于较高或过低水平,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管损伤,同样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动脉硬化持续发展,脑记忆功能相关区域供血不足,记忆功能减退。本研究提示夜间血压持续增高或过度下降均对记忆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夜间血压处于持续高水平,大动脉因受到持续牵拉弹力减退、硬度增加,血管结构改变,加速动脉硬化形成。而超杓型组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则会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低灌注。低灌注不仅使动脉应激储备降低,血管壁损伤、血管肥厚、重构,动脉硬化的加重,还可以直接造成大脑记忆功能相关区域发生缺血性损伤,记忆能力受到影响。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血压节律对动脉硬化及脑损伤的影响程度不同,进而对记忆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反杓型和超杓型血压节律导致动脉硬化程度相对较重,对记忆功能的影响亦较为显著。大脑皮质、海马、乳头体、丘脑是参与记忆形成的主要解剖结构,联系着不同的记忆方向。不同脑区对缺血的敏感性不同可能造成各单项记忆障碍的程度不同,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重视“高血压时间治疗学”,在强调血压达标的同时重视改善和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对防治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参考文献

1Birns J,Kalra L.Cognitive function and hypertension〔J〕.Hums Hyper-tensions,2009;23:86-96.

2Manly JJ,Tang MX,Schupf N,etal. Frequency and cours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 multiethnic community〔J〕.Ann Neurol,2008;63:494-506.

3蔡淑兰,陈长香,王建辉,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对记忆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45-7.

4王振垚,谢颖桢,邹忆怀,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8):703-4.

5Spence JD. Preventing dementia by treating hypertension and preventing stroke〔J〕 . Hypertension,2004;44(1):29-34.

6沈琳.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黑龙江医学,2009;33(4):255-7.

7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国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43.

8郭华珍,恽小平.Rivermead 行为记忆测验第 2 版介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0):909-10.

9Wills P,Clare L,Shiel A,etal.Assessing subtle memory impairments in the everyday memory performance of brain injured people: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Extended 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 Test〔J〕.Brain Injury,2000;14(8):693-704.

10刘忆星,陆兵勋,刘中华,等.高血压病记忆障碍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2007;28(6):953-5.

11王建辉,陈长香.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20(4):352-7.

12魏微,张微微,王娟,等.慢性低灌注大鼠影像与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1(12):1028-30.

13杜瑞雪,范利,张莉,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7;26(1):36-8.

14卢正红,方小正,陈敏,等.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7):2412-4.

15Polónia J,Amado P,Barbosa L,etal.Morning rise,morning surge and daytime variability of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target organ damage.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743 subjects〔J〕.Rev Report Cardiol,2005;24:65-78.

16姜少燕,王其新,李天东,等.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3(3):198-200.

17张莹,周颖玲.血管紧张素Ⅱ协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动脉粥样硬化〔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3):209-11.

〔2013-12-18修回〕

(编辑安冉冉/曹梦园)

本刊启事

《中国老年学杂志》现辟有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调查研究、经验交流及综述等栏目。欢迎老年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医疗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及广大师生踊跃赐稿。为了提高稿件处理速度,保证编辑部与作者间的沟通更快捷、及时,希望广大作者在投稿的同时附电子版,告知电子邮箱、手机或其他联系电话,并欢迎直接通过E-mail投稿。地址:长春市建政路971号《中国老年学杂志》编辑部邮编:130061,电话:0431-88923384,0431-88940685,E-mail:okgood911@126.com。

猜你喜欢
原发性高血压
胱硫醚β—合成酶G919A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meta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应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的临床分析
血浆LP—PLA2水平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对高血压患者给予社区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依托团队服务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自我检测模式的效果评价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