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型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分析

2015-12-31 06:40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朱芳
太阳能 2015年5期
关键词:聚光反射镜光热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 朱芳

江苏省太阳能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 ■ 杜斌 蒋川

南京帕偌特太阳能有限公司 ■ 王金平

0 引言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欧美“双反”后逐渐恢复正常发展状态,此次遭受欧美“双反”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的光伏产业近90%市场份额在国外,自身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外的动态牵制。国内光伏市场份额小,归其因主要是由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昂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如新材料、新工艺等,光伏成本不断降低,但仍无法与传统的火电相媲美。

聚光光伏系统是利用价廉的聚光镜部分代替高昂的电池,从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商业化的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一般为5%~20%,换言之,近80%的太阳能未得到合理利用,转化为热能,导致电池的温度升高,电池温度每升高1 ℃,效率约下降0.5%。在聚光条件下,电池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是非聚光条件下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电池温度急剧上升,所以,聚光光伏系统中,电池的冷却装置至关重要[1]。

自上世纪70年代,光伏光热一体化的出现,降低电池温度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率。所谓的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系统是一种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热利用为一体的太阳能集热器。太阳照射在集热器的表面产生电能,热能从电池的冷却系统中获得[2]。

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c-PV/T)是集PV/T与聚光装置为一体的系统,聚光装置可提高电池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增加PV/T输出电功率和热功率[3,4]。

按聚光方式,聚光太阳能技术一般可分为塔式、槽式和蝶式。塔式聚光技术一般用于高温太阳能热利用领域;槽式聚光技术一般用于中温;蝶式一般与斯特林发电机联合,构成分布式发电系统[5]。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聚光太阳能技术,目前的成本仍都很高,阻碍了市场的大规模应用。本文提出一种矩阵型c-PV/T系统,设计制作矩阵式聚光器和PV/T系统,并进行光学分析和仿真模拟。同时,研究系统的光电效率、光热效率和综合效率的评价方法。

1 系统理论设计

1.1 PV/T系统设计与制作

矩阵型c-PV/T系统是由矩阵型聚光器和PV/T构成,PV/T由光伏电池和冷却系统构成,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PV/T系统结构设计图

利用层压工艺将光伏电池与冷却铝板封装在一起,将热管的蒸发段安装在铝板背面,热管冷凝段安装在冷却水管中,利用热管的高性能传热特性,对光伏电池进行冷却,同时获得热水。利用热管进行冷却,一方面冷却效果好;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水冷式光伏光热一体化的防冻、防腐等问题[6]。本文将热管蒸发段改造成扁平状,有利于增大换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用导热硅胶将扁平的蒸发段粘在电池的背面,热管的冷凝段安装在集箱中,集箱内部通冷却水,将电池背板热量带走,并同时加热冷却水。冷却系统由5个φ10 mm的热管和1个φ40 mm的集箱构成,热管间间距为50 mm,具体参数见表1。为了减少热损,在电池背面覆盖一层厚度为20 mm的保温海绵。设计制作的PV/T系统如图2所示。

表1 实验PV/T参数

图2 PV/T系统实验样品制作

1.2 矩阵聚光器设计

矩阵型聚光器利用平面镜光学反射原理,将入射太阳光反射到太阳电池板上,一方面可增加单位面积辐射量,提高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另一方面可提高冷却水的温度,进而提高冷却水的使用价值。矩阵型聚光器是将平面镜按矩阵的形式排列(见图3),M0,0为电池位置,电池安装高度h=1400 mm,如图4所示。该方案类似于碟式聚光器,但又有所区别。碟式聚光器由旋转抛物面构成,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成本高;本方案是由一系列平面镜组合安装构成,具有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跟踪精度要求低等优点。

图3 矩阵聚光器平面结构

图4 聚光器反射镜的几何位置

本文设计聚光器为5×5矩阵结构,共由24面反射镜构成(中心位置为PV/T接收器),镜面之间的距离p=40 mm,每块反射镜有效反射面积为300 mm×300 mm,厚度为3.5 mm。如图4所示,反射镜的排列按坐标轴对称,所以本文仅计算出第一象限内反射镜的参数与安装角度,见表2。

表2 第一象限反射镜参数

聚光比的计算式为[7]:

式中,i为聚光比;SA为聚光器的采光面积,m2;Sc为电池面积,m2;bi,j为余弦效应系数,bi,j=cos2βi,j;SAi,j=Si,jcosβi,j为反射镜Mi,j的采光面积,m2;其中,βi,j为太阳入射光线角度,( °);Si,j为反射镜Mi,j的镜面面积;d为直接辐射到总辐射效率,d=0.69;c为镜面发射率(假设为理想镜面),c=1。

将参数带入式(1)可得i=13.58。

图4中,O0为集热器的中心位置;O为矩阵型聚光器的中心位置,对应于图3a的坐标轴中心位置,Oi,j对应为聚光镜Mi,j的中心;βi,j为太阳入射光线角度;αi,j为集热器的中心位置O0与聚光镜Mi,j的中心Oi,j的夹角。由图 4 中所示的几何关系,可计算出聚光镜Mi,j的安装位置与角度。

2 光学分析

在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中绘制出矩阵型聚光器的三维实体模型,如图3b所示,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光学软件TracePro中进行光学分析。这里为简化仿真过程,假设玻璃镜面为理想镜面,PV/T集热器为理想集热器[8]。

仿真光源采用格点光源,太阳辐射强度为880 W/m2,利用Monte Carelo法追迹所有进入系统的光强,计算光伏电池的吸收、出射的光线数量,得到电池表面的能流密度分布。当光线垂直射入矩阵型聚光器后,光强分布较均匀,如图5所示,范围主要集中在[-130, 130]之间,聚光后平均光照强度达到12756 W/m2,光学效率为68.7%。

图5 聚光后光伏电池不同部位的光强分布图

由图5可知,聚光后,电池表面能流密度分布较为均匀,仅在电池四周边缘地方出现光强较低,最小值仅为5016.3 W/m2。为进一步研究矩阵聚光器的聚光特性,下文对第一象限的每个反射镜面逐一进行仿真分析。

不同反射镜的光学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 6 可知,M0,1的平均值为 837.89 W/m2,明显优于M0,2的平均值 785.8 W/m2,这是由于M0,1的反射角小于M0,2;M1,1的平均值为 812.69 W/m2,明显优于M1,2的平均值666.36 W/m2。值得提出的是,M1,2和M2,1具有对称性,仿真过程中,出现PV/T集热器部分没有光强,这可能是由于在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中搭建模型时,M1,2和M2,1安装位置出现偏差,这也正好验证了图5中边缘出现较低的聚光强度。光学仿真结果表明,矩阵聚光器设计合理并且可行。

图6 不同反射镜的光学分析

3 c-PV/T系统评价方法

为了进一步系统化研究c-PV/T系统,需提出能准确反映c-PV/T系统性能的评价体系。目前关于c-PV/T系统综合评价标准的文献较少,本文采用参考文献[9,10]提出的使用光电光热总效率η0评价系统综合性能的方法来综合评价c-PV/T系统。

式中,ηe为c-PV/T系统的电效率;ηt为c-PV/T系统的热效率;λ为光伏电池覆盖率,λ=APV/AC;APV为电池面积,m2;AC为集热板有效面积,m2。

为进一步描述系统的综合性能,本文还引入了文献[11]提出的光电光热综合效率作为系统的评价指标。

式中,ηpower为常规火电厂的发电效率,一般取 ηpower=0.38。

依据以上评价标准,只要计算出ηe和ηt就可对系统综合性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评价。

式中,A为采光面积,m2;G为太阳辐照度,W/m2。

式中,m为冷却水的质量流率,kg/s;cp为冷却水的热熔,J/(kg·K);Tin、Tout分别为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K。

4 结论

提出一种矩阵型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基于电池板的传热特性和热管技术,采用5个φ10 mm的热管、1个φ40 mm的集箱和光伏电池构成PV/T集热器,利用热管高效的传热特性,将聚光产生的热能快速、有效地传递出来。基于平面镜反射原理,设计了矩阵型聚光器,聚光比i=13.58。为验证矩阵型聚光器的正确性,在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中绘制出矩阵型聚光器的三维实体模型,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光学软件TracePro中进行光学分析。分别对单个反射镜进行了光学仿真,也对所有反射镜同时聚光进行了光学仿真,假设反射镜为理想镜面时,其光学效率高达68.7%,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矩阵型聚光器是合理可行的。最后基于PV/T系统的研究,提出了c-PV/T系统的光电光热总效率和光电光热综合效率,综合评价c-PV/T系统的系统性能,为下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 王一平, 李文波, 朱丽, 等. 聚光光伏电池及系统的研究现状 [J]. 太阳能学报,2011, 32(3): 433 - 435.

[2] Ji J, Jiang B, Yi H, et al. An experimental and mathematical study of efforts of a novel photovoltaic-Trombe wall on a test roo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008, 32(6):531-542.

[3] Chow T T, Tiwari G N, Menezo C. Hybrid solar: A review on photovoltaic thermal power integ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 2012, 32(6): 1 - 17.

[4] Chow T T, He W, Ji J.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façadeintegrated photovoltaic/water-heating system[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7, 27(1): 37 - 45.

[5] 张耀明, 王军, 张文进, 等. 塔式与槽式太阳能热发电[J].太阳能 , 2006, (2): 29 - 32.

[6] 符慧德. 热管式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7] Su Z Y, Zhang Y M, Jin M P, et al. Design of refl ective model with application for concentrator photovoltaic 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1, 24(6): 1007 - 1012.

[8] 张晴. 低倍聚光光伏系统的设计及实验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 2012.

[9] 季杰, 陆剑平, 何伟, 等. 一种新型全铝扁盒式PV/T热水系统 [J]. 太阳能学报 , 2006, 28(8): 765 - 773.

[10] 吴双应, 张巧玲, 肖兰, 等. 采用热管冷却技术的太阳能光伏电-热一体化系统性能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31(32): 137 - 144.

[11] Bergene T, Lovik O. Model calculations on a fl at—plate solar heat collector with integrated solar cells[J]. Solar Energy, 1995,55(6):453 - 462.

猜你喜欢
聚光反射镜光热
高发电量固定式光伏支架
大口径反射镜重力卸载设计
画与理
玻璃工匠(4)——玻璃镜聚光加热
面向CPV的聚光透镜制造装备设计技术研究
光热荆棘难破
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制冷系统对比分析
跟踪式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德令哈 雪山下的光热之都
空间遥感器高体份SiC/Al复合材料反射镜组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