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辊胶圈的技术进步与使用管理中相关技术的探析

2015-12-31 19:30章友鹤赵连英毕大明陈璟周庭洪
纺织导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使用管理

章友鹤+赵连英+毕大明+陈璟+周庭洪+邵伟华

摘要:胶辊与胶圈是纺纱中的关键器材,在提高纱线质量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纺纱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胶辊胶圈的研发与技术发展。文章分析了不同时期推出的胶辊与胶圈的性能及优缺点。探析了胶辊胶圈的使用与管理相关技术。

关键词:胶辊;胶圈;技术进步;使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TS103.823

文献标志码:A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Rubber Roller and Apron and Relevant Techniques for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Them

Abstract: Rubber roller and apron are key accessories for spinning process and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yarn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spinning technology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rubber roller and apr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as well 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ubber roller and apron introduced to marke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robes into relevant techniques for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them.

Key words: rubber roller; rubber apr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use; management

1 胶辊胶圈在纺纱中的地位与作用

胶辊胶圈在纺纱过程中直接与牵伸须条发生作用,是纺纱工艺中的主要牵伸元件,其品质性能的优劣、配置选用的合理、应用状态的好坏,均直接影响纺纱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因此如何选好胶辊胶圈,合理使用与管理,是纺纱企业普遍关注的课题。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纺纱技术的进步,多种新型纤维与新型纺纱技术的应用,多种组合新型纱线的扩大生产,对胶辊胶圈的适纺性能及使用的管理,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使胶辊胶圈制造企业与纺纱企业更重视胶辊胶圈性能的改进,与使用中的科学管理。

将纱条拉长变细的过程称为牵伸,而罗拉牵伸是最基本和普遍的牵伸形式,在环锭纺纱中从精梳、并条、粗纱到细纱各工序,都是采用罗拉牵伸来实现。而罗拉牵伸的原理,就是通过上罗拉(即胶辊)施以足够的压力使胶辊弹性变形而产生握持力。就钳口对纤维的握持力分析,选用材质优良、富有弹性、抗变形能力强、耐磨与抗静电性能好的胶辊,在相同压力下对纤维须条的握持力越好,使牵伸稳定达到改善和提高纱线质量的效果。

胶圈在罗拉牵伸的两个牵伸区中处于中间位置,上下胶圈与下罗拉、上下销构成的中区弹性握持钳口,既是前主牵伸的输送与握持机构,其所形成的中区摩擦力界起到控制纤维运动,防止纤维提前变速,又是后区牵伸的引导机构,抽取快速纤维实现后区牵伸。总之,在罗拉牵伸中上下皮圈等组成的中区弹性握持钳口,使纤维须条在牵伸中浮游的长度缩短,中部摩擦力界加强,纤维须条的变速点前移,能明显改善成纱中粗细节与弱环纱产生,使纱条光洁毛羽少,条干均匀度好。

从以上分析可以充分说明,胶辊与胶圈是纺纱中的关键器材,在提高纱线质量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故国内外胶辊胶圈的制造企业与纺纱企业,都十分重视胶辊胶圈技术的研发与合理使用,不断推出各种性能优良适纺性好,成纱质量优的新型胶辊胶圈,为我国纺纱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产品质量的提升作出了一定贡献。尤其是国内如无锡二橡胶等一批重点胶辊胶圈制造企业多年来从改进配方工艺、提高制造技术、强化生产中的质量控制等手段入手,使生产的胶辊胶圈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有的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成为国内纺纱企业使用胶辊胶圈的主导产品。

2对国内胶辊胶圈技术发展与进步的简析

2.1建国60多年来纺纱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胶辊胶圈是纺纱的重要牵伸元件,故国内的胶辊胶圈技术发展与进步,是随着纺纱技术进步与纱线质量要求提高而同步发展的。回顾建国60多年来纺纱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纱线品种不断增加

从单一的纯棉纱线向多品种发展。纱线使用原料也从单一棉花向使用多种纤维发展。既有再生纤维素纤维如粘纤、竹纤、木代尔、天丝等,也有涤纶、腈纶、锦纶等合纤及多种改性的功能性纤维。纺纱使用原料的多样化,对胶辊胶圈要求有良好的适纺性与适应性,以减少纺纱过程中“三绕”(绕罗拉、绕胶辊及胶圈)现象的产生。

(2)纺纱工艺向重定量、大牵伸、高速度与缩短流程方向发展

回顾20世纪50—60年代环锭纺纱粗纱用二道,并条有三并,细纱采用大铁辊与重锤加压,且各工序纺纱速度较低,统称“轻定量、小牵伸、低速度、多工序”的纺纱工艺。随着纺纱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纺纱工艺中,并条高速度、粗纱重定量、细纱重加压、大牵伸等已普遍采用。要求胶辊胶圈能适应高速生产,并提高对纤维的控制力与弹性回复率的性能。

(3)新型纺纱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紧密纺、紧密赛络纺及各种形式的复合纺纱技术正在扩大应用,对胶辊胶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这些纺纱新技术均是在环锭细纱机缩小导纱动程等措施,使纺纱压力集中,导致胶辊胶圈磨损加剧,故对胶辊胶圈提出高耐磨性与抗变性的要求。又如采用新型的转杯纺与喷气涡流纺技术,由于其纺纱速度比环锭纺要快5~20倍,运转中胶辊胶圈发热量大,对使用的胶辊胶圈应具有快速散热及静电散逸快的性能要求。

(4)纱线质量要求提高。从常规指标向实物质量、高品质发展。目前纺纱企业衡量纱线质量不仅是看常规质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实物质量达到的水平。尤其是“3个不匀率”(条干CV值、百米重量CV值、强力CV值)与“三节纱疵”(千米棉结、千米粗节、千米细节)要小与少,并要求纱线毛羽少表面光洁。而要降低“3个不匀率”与减少“三节纱疵”对胶辊胶圈制造材质分布的均匀性,使用时胶辊胶圈硬度与弹性的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纺纱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胶辊胶圈制造企业对胶辊的制造研发与技术发展。

2.2同时期推出的胶辊与胶圈的性能及优缺点

回顾60多年来胶辊胶圈制造技术,经历了初期的用牛羊皮制作胶辊胶圈(又称皮辊皮圈)、中期的用丁腈橡胶制造的胶辊胶圈,到目前采用双层与铝衬套技术创造的胶辊及用聚氨酯弹性材料制造的新型聚氨酯胶辊等几个发展阶段。胶辊胶圈的表面处理技术,也从初期的生漆处理→酸处理→涂料处理→光照处理→免处理技术几个阶段。胶辊胶圈制造技术与表面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因纺纱技术的进步对胶辊胶圈提出的新要求。现将不同时期推出的胶辊与胶圈的性能及优缺点简析如下。

(1)皮质胶辊胶圈:是50—60年代纺纯棉纱时使用的胶辊与胶圈。它是选用小牛皮与优质羊皮制成的。因为牛羊皮质具有一定弹性,制成胶辊胶圈表面光滑并有弹性。但缺点是制作技术要求高,如皮与皮结合处粘接不匀,易造成纱的条干不匀。此外,只与只皮辊所用皮质部位不同也会造成胶辊胶圈的弹性差异。由于牛皮与羊皮均是稀有动物皮革,资源紧缺,价格又高,故自丁腈胶辊问世后已逐步取代了皮质胶辊胶圈。

(2)丁腈胶辊胶圈:是无锡二橡胶在1956年率先开发生产的新一代胶辊胶圈。它是将橡胶制造技术首先应用于纺纱企业的胶辊胶圈上的成果。由于丁腈橡胶是弹性体,制成胶辊胶圈后其表面具有弹性及回复性,同时,在丁腈橡胶制造混料中,如混料比例变化,可使制成的胶辊胶圈具有不同的硬度与弹性,从适应不同纺纱工序及不同纺纱品种,对胶辊胶圈的硬度和弹性的要求。同时丁腈胶辊胶圈使用时制作技术要比皮质胶辊胶圈简单,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回磨恢复性能增长使用寿命。

(3)低硬度软弹性胶辊:是在丁腈胶辊推广使用后改进型胶辊,是无锡二橡胶在1984年9月研发成功后推向市场,故又称WRC-849低硬度软性能胶辊。多年来生产实践证明:使用WRC-849胶辊,在一定压力下可扩充对纤维的握持面、增加握持力,而软弹性胶辊在与下罗拉的反复接触中抗变形能力提高,充分体现低硬度(邵氏A63-68度)高抗压、耐剪切、动态形变回复好的性能特征。由于WRC-849低硬度软弹性胶辊具有上述优良特性,当时在全国纺纱企业迅速推广应用,对提高纱线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4)双层丁腈胶辊与铝衬套胶辊:是根据低硬度软弹性单层胶辊在使用中暴露的问题改进后推出的。丁腈胶辊及以后WRC-849低硬度软弹性胶辊推出时都是单层结构胶辊,胶管制造工艺简易,但胶管几何尺寸精度较低,制作时要采用2~3mm套差,套制后必须进行整圈工艺,2mm套差胶管还需涂717胶粘剂辅助固定,套差大易引起胶辊硬度升高而产生胶辊表面早期龟裂。故单层结构胶辊目前在棉纺企业已不再使用。由双层胶辊与铝衬套胶辊来取代。

①双层胶辊:内层采用硬质胶,中间缠绕骨架层,外层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硬度的胶管料,双层胶辊制作工艺比单层胶辊要复杂,制作时要采用1mm小套差,套制后必须进行1~2次整圈工艺,因制造成本低于铝衬套胶辊,故目前作为一种过度型结构胶辊品种在使用。

②铝衬套胶辊:20世纪是90年代国内学习国外胶辊制作技术推出的一种新型胶辊。它内衬采用具备一定刚度和韧性的铝锰合金冷技管。以细纱胶管为例,铝管壁厚为1mm,内径19-0.08

-0.04mm,实际套制为机械紧配合(零套差)。铝衬套胶管生产,无论是硫化成形还是后道切割、倒角、磨砺加工都可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来操作,制作方便且精度高是当今纺纱胶辊推广使用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细纱与粗纱工序,目前使用的都是铝衬套胶辊。

(5)免处理胶辊:是20世纪未推出的新型胶辊,如无锡二橡胶在1996年在国内成功推出WRC-965低硬度软弹性免处理纺纱胶辊,它是采用特种改性丁晴橡胶配合表面功能助剂而制造的纺纱胶辊。在纺制纯棉纱或粘纤纱时,胶辊经表面磨砺后可直接上机使用,故称为免处理胶辊。目前使用范围尚较狭,如配合紫外线光照处理后可扩大其使用范围,可用于新型差别化纤维纺纱。WRC-965胶辊硬度为(65±2)°,目前在纯棉纱生产中应用最多。

(6)聚氨酯胶辊:是近期研发并已投入小量使用的一种新型胶辊。聚氨酯全程是氨基甲酸酯,是主链上含有重复氨基酸酯基团(-NHCOO-)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统称,它是由有机二异聚氨酯与二羟基或多羟化合物共聚而成。据资料介绍与部分企业使用后证实该胶辊有5个特点:①优良的握持性能;②高弹性。胶辊的弹性及弹性恢复性能较好;③低硬度。在同样的使用条件下,胶辊的硬度可以比丁腈胶辊的硬度低;④高耐磨性。胶辊的耐磨性远优于丁腈胶辊,故可延长使用寿命;⑤胶辊的耐酸碱性优于丁腈胶辊。由于聚氨酯胶辊有以上几个特性已在国内部分棉纺厂试用,如湖北荆州棉纺公司用于环锭纺纯棉纱线,浙江宏扬集团在喷气涡流纺及转杯纺的高速生产中也使用聚氨酯胶辊,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聚氨酯胶辊在使用中发现,其导电性及吸湿放湿性不如丁腈胶辊,表面的滑爽性及抗缠绕性也差于丁腈胶辊。其制造技术尚须不断改进提高。故目前仍处于纺纱厂小量使用阶段,尚未大面积推广使用。

(7)胶圈:较长时间来一直使用丁腈胶圈。其结构及其功能是:胶圈分内外层,中间均布强力骨架线,胶圈的内层硬度高于外层硬度,主要承载摇架牵伸压力,经下罗拉沟槽嵌合传动,并带动上胶圈同步运行,外层直接握持纤维由上下胶圈组成钳口控制中区牵伸。目前纺纱厂在应用的主要有平光胶圈与内花纹胶圈两种。

①平光胶圈:内外层均为平面状态。目前在环锭纺纱中是主要使用品种。平光胶圈制造工艺简便,几何尺寸精度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好。

②内花纹胶圈:胶圈内花纹与下罗拉沟槽相嵌,可提高胶圈与罗拉转速同步性,减小滑涌率。

③采用“外光内花”胶圈在喷气涡流纺、赛络纺及后区,加压力棒牵伸工艺中使用,能明显提高使用寿命与胶圈回转的稳定性。但内花纹胶圈在制造过程中对成形芯棒的花纹设计及加工要求较高,故要保养好芯棒表面花纹。

3胶辊胶圈的使用与管理相关技术等的探析

在胶辊制造企业与纺纱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胶辊胶圈品种不断增多,质量提高、适纺性能改善,已能满足多品种纱线生产需要。但要把胶辊胶圈使用好,使其能充分发挥其优良性能。作为纺纱企业必须要加强胶辊胶圈的科学使用与管理。综合国内纺纱企业多年的使用经验,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1胶辊胶圈在使用与管理中要做到5个统一

(1)纺同一品种胶辊胶圈的使用规格型号要统一;

(2)同型号机台纺相同品种使用相同胶辊胶圈,保养更换周期要统一;

(3)同型号机台纺相同品种牵伸加压工艺要统一;

(4)纺同一品种的胶辊制作和表面处理要求要统一;

(5)不同机型机台纺相同品种采用相同胶辊胶圈,牵伸加压机构状态要尽量做到统一。

3

.2胶辊胶圈在选用中要坚持品质优先兼顾经济合理

的原则

目前国内胶辊(圈)生产厂家众多,品牌、型号、规格也多,但不同厂家生产的胶辊(圈),由于其制造技术及配料差异,它的内在品性是有差异的,所以要坚持品质优先选择原则,选用制造技术好、品质优良、质量稳定、均匀性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许多纺纱厂多年使用证明:无锡二橡胶生产的各类胶辊(圈),其质量的稳定性与均匀性是处于同行领先地位,尤其是生产高端纱线应积极选用。此外,纺纱企业还应根据企业对纺织品种及质量档次定位,选用能满足本企业纺纱工艺要求的胶辊(圈),防止高配低用造成效能浪费。对纺纱各工疗胶辊(圈)的选配简析如下。

(1)精梳分离胶辊:直径小、长度长,运行中对胶层扭力大,易变形,为更利于对纤维的分离结合,特别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效能精梳机的分离胶辊应采用包胶或铝衬套结构,硬度为68°~72°。精梳牵伸胶辊,因高效能精梳机加压重,速度快,应采用包胶或铝衬套结构,硬度为75°~80°,不适宜采用低硬度软弹性胶辊。

(2)并条胶辊的选用:应着眼于适应高速度、高压力的运行条件,故胶辊应具备更优异的耐磨、耐热、抗绕、抗变形的特性,尤其是目前高速并条机的的普遍采用,胶辊制作应采用包胶或铝衬套结构。对胶辊硬度选用,纺纱品种不同应有所区别,纺纯棉时硬度要低些在75°~80°之间,纺化纤时应选用80°或大于80°的胶辊。

(3)粗纱胶辊的选用:主要着眼于能否有效控制纤维,保证牵伸正常,降低断头确保粗纱质量。目前多数采用四罗拉悬锭式粗纱机,速度普遍达到和超过1000r/min,在选择粗纱胶辊硬度时,也应根据生产品种不同来调整,纺纯棉时前二档可采用硬度为75°的不处理胶辊,后二档为80°,纺化纤及混纺品种时胶辊硬度应高些,在80°左右。

(4)细纱胶辊的选用:须在能确保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兼顾其对成纱质量影响等因素。胶辊选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成纱质量,因此更应引起重视。纺中粗支纱时,纯棉纱可用低硬度高弹性免处理胶辊,硬度在63°或65°,纺棉及混纺类胶辊时可选用68°或75°。纯化纤类产品胶辊应用80°铝衬套。

(5)粗纱细纱工序胶圈的选用:应着眼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兼顾其对纤维的控制能力。上下胶圈搭配的原则是:“上薄下厚、上松下紧”,在同一机台,同一纺纱品种的区域,要尽量使用新旧程度差异小的同一品质的胶圈。

对胶圈使用要求:外表不是越光滑越好,过滑会导致胶圈对纱条的握持力下降;内表要求既要有光滑性,更要有粗糙度,以利用胶圈回转速度与中罗拉线速度同步。这是选用胶圈是内外层的基本标准。

3.3胶辊胶圈在使用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3.3.1胶辊的磨砺技术

胶辊使用一定时间后必须要进行回磨,以消除中凹,恢复弹性,清除表面各种污垢。定期做好胶辊磨砺工作,是确保胶辊表面质量及提高胶辊适纺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故在使用中必须认真做到这一工作。磨砺周期应根据纺纱品种与各工序机械不同来确定。如紧密纺纱因纺纱动程小、易使胶辊中凹,故一般使用2个月后就要回磨一次。纺纯棉品种时可使用4个月后回磨一次,纺化纤品种比纯棉品种要短些,在使用2~3个月后回磨一次。磨砺要先粗磨后精磨二次进行。粗磨用颗粒较粗的气孔砂轮,每次磨削量应控制在0.25~0.3mm为好,为精磨留有适当的磨量。精磨要用颗粒较细的气孔砂轮,胶辊的往复次数为3~6次,其操作要慢,其磨削量要小于粗磨。精磨后胶辊表面粗糙度Ra值纺纯棉品种要控制在0.4~0.8μm范围内,其抗绕性能及成纱条干CV值最好。若Ra值大于0.8μm,上车时易绕花,条干CV值上升,Ra值小于0.4μm,因胶辊表面过于光滑不利于对纤维的握持控制,使成纱条干恶化。

精磨后胶辊直径允许公差以细纱为例,同对胶辊要≤0.02mm,同台胶辊应控制在±0.03mm内,以确保同批精磨胶辊直径。

3.3.2胶辊的表面处理技术

胶辊的表面处理一般是在胶辊磨砺后进行,其目的是提高胶辊对纤维握持能力与改善生产时的抗绕性,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目前虽有不处理胶辊直接上机使用,但只适用于细纱胶辊纺纯棉时使用,对其他精并粗工序及生产其他品种,均需通过一定的表面处理后才能上机使用。本文前面曾提到过几种表面处理方法,如生漆处理、酸处理,因处理方法落后,并不适用于低硬度胶辊,均已淘汰。目前在使用的是在胶辊上进行光照或涂料微处理来达到纺纱要求。生产品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也有不同。

(1)精梳分离胶辊,如选用免处理胶辊辅助紫外线光照技术,是提高质量稳定生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如企业没有紫外线光照机采用涂料微处理也可以。

(2)并条胶辊由于对抗绕耐磨性要求较高,在涂料的选择上要用抗绕耐磨性好的覆盖性涂料。

(3)粗纱胶辊在纺纯棉与涤/棉产品时,也可采用双组分的渗透性涂料进行微处理,但纺纯涤纶等化纤品种时,因胶辊硬度较高,应采用覆盖性涂料处理。

(4)细纱胶辊,纺纯棉产品可选择免处理低硬度高弹性胶辊,但上车前要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如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紫外线光照1~3min后上车效果更好。纺涤/棉纱产品如仍选用免处理与微处理胶辊,一定要用渗透性涂料,用板涂方法反复涂两次以上使涂料渗透。纺纯涤等化纤产品因胶辊硬度在75°以上,涂料选择以覆盖性抗绕涂料为宜,这样能保证其抗绕性及使用周期。如选择胶辊耐磨性高,也可使用渗透性涂料,但比例要偏浓掌握,以提高胶辊的抗绕性能。

(5)转杯纺与喷气涡流纺胶辊,在胶辊制作中配方体系选用高耐热、高耐磨的补强材料,合理提高了胶辊硬度,也可采用紫外线光照辅助处理来提高使用性能。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胶辊表面处理技术主要有两种方法:涂料处理因仍用一定的化工料和助剂,在制作时对人体健康仍有一定影响;而紫外线光照处理是一种现代环保型表面处理方法,且使用范围广,细纱、并粗、精梳分离胶辊均可适用,经处理后胶辊表面光洁细腻,摩擦因数分布均匀,胶辊原有硫化胶特性基本保持,并实现自动化进行光照操作,是今后胶辊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3.3.3要合理制定各种胶辊(圈)使用与调换周期,防止

“超期服役”

胶辊胶圈是纺纱牵伸的关键部件,对成纱质量关系密切,但要始终保持其良好的状态,必须要合理制定其使用周期。因为随着使用时间变长,弹性要逐步损失,硬度增加,且多次磨砺后直径变小,对纺纱质量会造成影响。根据相关使用厂的数据,当细纱胶辊直径小于29mm时就不能再继续使用,尤其是在紧密纺纱的胶辊因磨损速度快,一般10个月就要更换,纺一般纯棉纱可延长到20~24个月;粗纱胶辊一般使用周期不能超过2年;并条胶辊在高速运转中磨损较快,要采取动态管理方法及时捡挑损伤的胶辊换上新胶辊;转杯纺与喷气涡流纺因纺纱速度快也会加快胶辊的磨损及损伤,调换周期应缩短到1年左右。胶圈一般4~6个月保养一次,在使用10~12个月后要调换,使其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3.3.4胶辊胶圈在日常使用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胶辊硬度与成纱质量关系

用低硬度软弹性胶辊在纯棉纱中使用能确保优良的成纱质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低硬度胶辊并不能适应所有纺纱品种。如纺化纤及混纺纱时,就不适宜用硬度过低的胶辊,在同一机台上前档胶辊与后档胶辊硬度也应有所不同,后档胶辊硬度要高于前档。以利于对纤维的控制。

(2)胶辊表面粗糙度Ra大小与成纱质量关系

从胶辊握持力的角度分析,纤维的动摩擦系数大,则胶辊表面粗糙度要大,有利于加强胶辊的握持能力,化纤如涤纶因纤维的动摩擦系数大,故胶辊表面粗糙度也相对要大于棉,Ra要0.8~1.0为宜,棉纤维Ra在0.4~0.8较好,故胶辊表面要有一定粗糙度,不是越光滑越好。

(3)胶辊加压大小与成纱质量关系

加大胶辊压力有利于加强对纤维的握持力使纺纱牵伸中握持力大于牵伸力,这是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但对胶辊的加压也不是越重越好,尤其是采用低硬度软弹性胶辊时,压力重胶辊形变也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胶辊的弹性,故对胶辊加压要视纺纱品种及使用胶辊性能来确定,纺纱支数低,牵伸中纤维量大,加压要重些,以利于对纤维的握持,采用低硬度软弹性胶辊时,纺相同品种,其胶辊压力可适当减轻。

(4)要重视做好相关牵伸部件的配套工作

胶辊胶圈是稳定纺纱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同时受到相关牵伸部件的制约。如加压元件、罗拉、胶辊轴承、上销下销、横动装置、压力棒、吸棉装置等的技术水平、质量状况及维护保养情况,都会对胶辊胶圈的使用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相关牵伸部件进行科学选择、合理配置、加强管理、发挥其组合优势,才能把胶辊胶圈在纺纱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胶辊胶圈的使用对车间环境及温湿度也有较高要求,要生产环境清洁空气流畅,温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减少“三洗”对生产的影响。

4结语

(1)胶辊胶圈是纺纱的重要元件,对提高纺纱的生产效率与纱线质量关系密切。当前随着纺纱技术进步、品种发展与质量要求提高,对胶辊胶圈的制造质量与性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推进了胶辊胶圈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目前国内制造的多种胶辊圈的质量与性能分析,已能满足纺纱企业对胶辊胶圈的需求。

(2)纺纱企业要纺好纱,除了要优选胶辊胶圈外,必须要重视胶辊胶圈的科学使用与管理。根据不同的纺纱品种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充分发挥胶辊胶圈在纺纱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章友鹤,男,1934年生,教授级高工。

作者单位:章友鹤、赵连英、毕大明、陈 璟,浙江省新型纺织品研发重点实验室;周庭洪、邵伟华,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使用管理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