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低碳试点城市工作进展及建议

2015-12-31 04:03田丹宇刘强田川郑晓奇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遵义市贵阳市贵阳

田丹宇 刘强 田川 郑晓奇

贵州省共有贵阳和遵义两市被评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几年来两市在低碳模式探索和制度创新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对于研究下一步深化西南地区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发展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市低碳试点工作进展与成效

贵阳市自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把“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作为城市名片,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既要赶,又要转”的战略目标,努力探索西部地区“在保护中发展”的低碳路径。遵义市自2013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后发赶超的有力抓手,各项低碳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以低碳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为主导,构建城市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贵阳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贵阳市低碳发展领域的专业智囊团和低碳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借力专家智慧为城市低碳发展保驾护航;出台了《贵阳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贵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贵阳市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攻坚方案》、《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等一系列低碳发展的政策文件;此外还正在筹备编制《贵阳市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2014—2020年)》和《贵阳市应对气候变化条例》,加快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遵义市按照《遵义市低碳试点工作初步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低碳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低碳试点的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将低碳发展相关要求纳入《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启动了低碳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形成以遵义市环科所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开展低碳发展研究,为稳步推进低碳试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

贵阳市将工业、能源和建筑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建立以低碳、绿色、环保、循环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一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编制了《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杜绝新增“两高”项目,2014年淘汰了24家企业的落后产能;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缅气入筑”工程。2014年底,居民用气全部实现天然气供给,建成开阳、清镇两个生物质燃料基地,一期装机容量为49.5兆瓦的花溪云顶风电场投入运行,全市水电、风电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47%;三是推行绿色建筑。出台《贵阳市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和《贵阳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推广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等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遵义市则实施了“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低碳发展战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与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措施推动尽早达峰。一是发展低排放的特色轻工业。将烟、酒、茶等特色轻工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推进茅台酒厂循环经济示范园技改,打造“遵义名烟基地”,提升茶叶种植加工水平,形成西部赤水河流域白酒工业走廊和东部烟草、茶叶加工带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形成了以电能为主,煤炭为辅,农村沼气、城市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消费模式;三是节能提效。2014年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1户,中心城区累计改造4吨以下燃煤锅炉182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5%;四是增加碳汇。2014年完成造林75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3.6%。

(三)开展多层次试点示范,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贵阳市作为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3年度智慧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力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贵阳市先后实施了“乌当碧水人家”、“温泉新城”等一批市级低碳社区试点,探索形成具有贵阳特色的低碳社区“G”模式,建立社区低碳指标统计办法和贵阳市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社区建设和改造提供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贵阳市高新区于2014年6月获得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编制了《贵阳国家高新区低碳经济示范园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

遵义市在低碳试点建设过程中,打造了茅台镇绿色低碳城镇、凤冈富锌富硒茶低碳示范区、高新技术园区循环化改造等低碳园区,累计创建了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9个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县、24个生态乡镇和45个生态村,积极探索适合园区、集镇发展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创建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强、带动面广、关联度高的低碳项目,发挥了引导示范作用,扎实推进低碳发展。并于2015年1月被评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两市低碳试点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低碳产业

贵阳市本着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金融、旅游、会展等低碳产业。在金融领域,实施“引金入筑”工程,有近20家金融机构签约入住贵阳国际金融中心。截至2013年9月,贵阳市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5684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省地、市、州的43%;主打旅游业,发挥生态、气候、人文优势,打造“爽爽贵阳、避暑之都”品牌,推进旅游标准化、国际化建设,优化提升一批景区景点;发展贵阳特色的会展经济,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及中国科协年会、酒博会、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重大会展活动,使会展经济效益年均增长30%以上。

遵义市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加快茅台、土城、苟坝、沙滩、赤水文化旅游创新区和长征文化博览园、赤水景区、中国茶海景区建设,深度开发娄山关景区,打造《传奇遵义》常态演出精品剧目和中国长征、茅台酒、仡佬等文化旅游节,打造“红色遵义、人文遵义、醉美遵义”旅游形象品牌。

(二)创新驱动,构筑低碳发展的智慧城市

贵阳因四季温差小的气候特点被评为“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是唯一被授予“2014年中国智慧治理领军城市”称号的西部省会城市。贵阳将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实现后发赶超、产业转型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努力打造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慧贵阳”、“数谷贵阳”。截止2014年,大数据产业规模达660亿元,“云上企业”超过2900家,预计2017年“呼叫中心”将带动就业50万人(贵阳市人口约400万)。以上可见,大数据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贵阳以相对较低的排放代价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

(三)全方位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

贵阳市是国家甲醇汽车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在促进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控制交通领域碳排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贵阳市以“疏老城、建新城”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规划建设1.5环快速路,促使城市交通流由“中心集聚”向“环网分担”转变,以此改进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率。城乡路网不断完善,“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全面完成,这些都进一步缓解了交通拥堵,减少车辆尾气排放。此外,贵阳还启动编制了《贵阳市快速公交系统专项规划》,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混合动力汽车,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贵阳市公交公司根据贵阳市的能源和道路特点,因地制宜,研制推广了气电双燃料混合动力汽车和甲醇燃料车,产生了良好的减排效果。

三、两市低碳试点工作的建议

(一)需尽快研究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调研发现,遵义市提出力争到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目标,但缺乏明确的达峰路径;而贵阳市并未提出峰值目标,对于峰值目标的测算也缺乏研究。我国已经提出在2030年左右达峰,因此建议两市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及可行的实现路径,并将相关目标纳入未来的规划当中。

(二)进一步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能力

调研中发现,贵阳、遵义两市的关键排放源没有基础数据支撑,温室气体统计核算领域的专业学者缺乏,低碳领域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平台能力较弱,缺少基础数据统计及监测平台,影响了地方低碳发展进程。建议两市尽快开展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摸清排放家底,同时加强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建设,建立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管理体制,为低碳发展做好数据基础支撑工作。

(三)鼓励两市积极开展低碳城市间的国内、国际合作

贵阳、遵义等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关乎国家的生态安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应帮助西部地区走向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之路”,同时西部低碳试点地区也应主动汲取东部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贵阳、遵义两市总结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积极参加中美气候智慧型城市合作。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结成“低碳姊妹城市”,共享低碳发展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低碳城市合作模式,推进本地区绿色产能国际化。

(四)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和模式探索

贵阳和遵义在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方面起步较晚,2014年,全省首单中国自愿减排(CCER)项目上海金融机构购买贵州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80万吨CCER指标成功交易,实现碳交易的零突破。建议贵阳、遵义两市积极做好参加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期准备,加强对城市碳资产的盘查工作,并推进贵阳市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好“贵阳市低碳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的智囊作用,建立贵阳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打造本土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研究团队。在国家下一步打造低碳城市试点升级版的过程中,邀请更多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贵阳和遵义两市的低碳发展建言献策,探索出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发展阶段的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李闽榕,王金南.“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Axel Baeumler,Ede Ijjasz-Vasquez,Shomik Mehndiratta. 中国可持续性低碳城市发展[R].2012

[3]连玉明.绿色新政—大国崛起的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田丹宇,1978年生,河北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法规研究。刘强,1974年生,山西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方向:能源气候政策评价。田川,1987年生,北京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方向: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研究。郑晓奇,1989年生,安徽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能源及温室气体核算)

猜你喜欢
遵义市贵阳市贵阳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找朋友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喜迎新年
——遵义市春节联欢晚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