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用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2016-01-02 12:07高菲,孙忆鸿,杨璐茜
卫星应用 2016年11期
关键词:空间信息通信卫星北斗

卫星应用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2016年10月20日,卫星产业投资合作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暨“一带一路”卫星产业沙龙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航天产业上下游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产业园区、金融投资等各界代表共同回顾与展望“一带一路”战略下卫星应用产业的过去和未来。沙龙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总体情况及主要产业、“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通信卫星为“一带一路”铺路搭桥、天地一体化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一带一路”遥感大数据与应用等专题展开,北京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栾大龙大校主持。

空间信息走廊集“感、传、知、用”四位一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社会发展处处长唐明龙对空间信息走廊与应用工程进行解读。唐明龙说,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同有关国家合作建设空间信息走廊。空间信息走廊是信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感、传、知、用”四位一体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

唐明龙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开展空间信息走廊国际合作的重点。一是提升“一带一路”空间覆盖能力。建立“一带一路”宽带通信卫星网络、导航卫星增强系统、气象卫星及高分辨率卫星联合观测体系协同机制,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合作组织及政府间企业联合建设若干虚拟星座,构建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联合研制移动宽带及多功能复合通信卫星,数据采集卫星星座等新型卫星系统,形成目标一致、标准统一的卫星服务系统。二是搭建应急服务平台。与沿线国家共同建立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分析判读、紧急救援、指挥调度等星地一体化的设施。三是完善海上空间信息保障,建立空天立体化的海上卫星服务体系。四是支持跨界河流沿线合作开发。五是推动企业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六是加强“空间信息+”的产业生态圈建设。结合“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空间信息产业合作,与沿线国家联合建设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与应用推广示范区。七是共同开展空间信息科学研究。建立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开放实验室,开展空间信息技术与服务的前沿方向研究,共同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碳源碳汇、土地退化、土壤侵蚀、气溶胶微观特性等影响区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积极推动基于空间信息的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水循环、生态变化、气候演化等全球变化的重大课题研究合作。八是联合开展地球综合观测相关领域科技攻关。

唐明龙还特别提到目前应该着手要做的事情。一是加快中国的卫星系统建设。立足现有的民用基础设施的规划,加快实施。二是实施好一批合作项目。包括中国-马来西亚钦州卫星应用产业园、中国-巴基斯坦电信港、中国-东盟电信港等项目。三是加强人员和学术交流。四是完善政策支持。运用好援外资金,为空间信息走廊服务,这也是国家提倡的一个方面。

“一带一路”给卫星产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唐明龙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卫星产业可以获得更大市场需求,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密切,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总之,卫星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卫星产业在获得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一定挑战。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更强的竞争对手,如北斗与GPS的竞争,卫星及卫星应用相关企业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走出去”的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要求卫星及卫星应用相关企业具有国际合作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唐明龙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提出来的,属于中国,但“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独家的。 “一带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由于是中国首倡,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切实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具体落实到卫星产业,也需要我们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建设“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与沿线国家和域外国家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卫星产业,造福人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总师李峰在分析“一带一路”对卫星通信的需求时说,“一带一路”地域情况比较复杂,既有解决民生的急需,也有适应“互联网+”的需求,卫星产业商机无限。对卫星通信而言,除了满足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等基本需求,还要满足宽带通信、高吞吐量通信等扩展需求。目前热门的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云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应急通信、应急服务、反恐处突等应用,都离不开通信卫星。通信卫星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信卫星讲究容量和带宽,因此通信卫星就像高速公路,应用产业就像高速公路上跑的车,二者互相促进、水涨船高。李峰说,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通信卫星制造商目标只是想满足国内卫星市场需求,没有“走出去”在国际通信卫星市场开展竞争的奢望,最终结果是国内绝大多数通信卫星都是从国外制造商那里“引进来”的。由于卫星产业的特殊性,卫星系统讲究星地一体化,“引进来”的卫星也制约着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逼得我国卫星产业界提出“夺回已经失去的国内市场,为民族工业的生存而奋斗”的口号。近十几年,我国自主研发了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苦练内功,不仅重新占领了国内市场,也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其中,国内用户不再坚持“引进来”,使得卫星产业不断对标国际,实现原始创新,是近年来我国卫星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卫星产业必须要坚持“走出去”,必须坚持原始创新。同时,也希望国内用户对民族卫星产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邱玉宝博士认为,“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国际市场,我国的空间信息产业有很大的优势,比如高分数据,民用方面有吉林一号卫星数据,以及新兴的商业遥感企业等,这些可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可以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这种契机也是行业“走出去”过程中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邱玉宝进一步分析说,带路沿线地区对空间数据和卫星通信等是有需求的,有需求就可以开展深度挖掘,空间对地观测的数据源众多、量很大,数据特征属性也很丰富,这些特征包括地表的物理特性、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痕迹,不管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数据,都可以在遥感资料里面不断地挖掘出来。然而在遥感数据当中,如何拿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非常关键,因为遥感资料信息处理不仅仅是数字图像处理,这就要求更多的企业就像细胞单元一样成为信息处理的端元,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如此一来,“一带一路”实施必将获得更多的卫星资料。

陕西诺维北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蓓蓓介绍说,“一带一路”给公司带来很多机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北斗需求旺盛。北斗提供位置和时间信息,与通信、导航相融合,可以给沿线国家提供全方位支持。目前公司已经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了两个项目。一是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裁判系统。实践证明,在低纬度地区,北斗定位精度不弱于GPS;必须以具体项目为抓手,有利润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动力去做;把北斗进行输出展示,使北斗深入人心。二是印度尼西亚海上北斗应用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北斗的定位功能要和其他卫星应用功能融合,不能单独使用。因为客户不同,自然需求不同,需要提供的服务也不一样。王蓓蓓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是个朝阳产业,但需要沉淀下来。不仅如此,卫星应用产业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公司以北斗产品为主线,积极拓展其他空间应用领域。北斗产业链很长,要好好发掘。公司2016年已经在新三板挂牌,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拥有更好的平台和资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嘉兴四维智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正熙认为卫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卫星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然而在如何规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政策风险,如何避免一哄而上、同质化恶性竞争,卫星产业如何落地服务好沿线国家政府、行业和民生等方面,仍面临着许多挑战。顾正熙还认为,中国,尤其是中国政府,应该扮演搭台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对卫星产业来说,中国需要建设好卫星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让相关各国和各企业方便地利用卫星资源,服务于各国各行各业和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深刻影响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唐明龙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一项具有中国智慧、中国担当的战略,涉及众多国家、众多人口,是国际社会的一件大事,将会对沿线各国甚至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挥区域内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企业和公众的视野更加国际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也将更加国际化,并更多地“走出去”、“请进来”。

顾正熙说,嘉兴四维在战略股东以及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整合了全国包括海外的地理空间大数据、交通出行大数据、精准气象大数据。例如,地理空间大数据方面,公司整合了全国的高精度的导航电子地图,包括航道图及海图等;交通出行大数据方面,整合了卫星导航定位的数据,包括拥堵情况、停车空位情况等大量有价值的应用服务所需数据;精准气象大数据也可以为各行各业带来极大的帮助。以上所有实时的天空地信息,加上珍贵的历史数据,成为公司的重要资源。顾正熙表示,希望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相关机构共同打造更完美的解决方案,更接地气地、实实在在地服务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以及公众。

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应用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溱说,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于2016年7月23日成立,我国首个高吞吐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也随之启动建设,2018年将发射首颗卫星,未来陆续发射3~4颗Ku频段卫星,这些卫星都是高吞吐量卫星。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提供卫星空间段服务,并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联手提供用户终端服务。这套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在于系统运营自负盈亏,所以更贴近市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将利用好手中的卫星资源,提供高效服务。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高速发展使国人有实力打造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反过来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络提供良好服务会提升中国卫星通信服务水平,这是良性循环。宋溱说,虽然国内外的通信卫星市场竞争激烈,但是我们有信心为中国建设第一个全球高吞吐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邱玉宝介绍说,以我们的传统思维来说,一提到“遥感”,总会想到应用于环境、灾害、生态环境等几大方面,但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明确提出,“遥感应用系统”的建设不全是针对重型客户,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在面对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应用发展时,也可以非常轻量化,这个时候就得做出“创新应用”。在农业、工业管道监测,基础设施、灾害应急、森林监测、口岸管理、港口防卫、商业智能以及其他一些民用大众化创新应用里面,遥感大数据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可以把遥感大数据应用于建筑工地监测、城市发展活力和潜力评估、旅游、文化遗产、保险,甚至滑雪时雪道的规划管理等,让咱们老百姓也可以从遥感大数据中享受到福利,创新应用确实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丰富了遥感的内涵。最近,中国科学院提出 “数字一带一路”理念,用科学的方式加以引导,不仅让政府、科学家们受益,还得让更多中小型企业受益,使空间信息应用变得更加大众化。

高菲 孙忆鸿 杨璐茜 _报道

甄小云 _摄影

猜你喜欢
空间信息通信卫星北斗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北斗时钟盘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共建空间信息走廊 助力“一带一路”
基于区间数和复杂网络的空间信息需求响应过程仿真*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白俄罗斯一号通信卫星诞生记
中国通信卫星发射三十年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