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千棵桃树,办一所“工人大学”

2016-01-04 12:07原宁辰
中国慈善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工友桃树工人

原宁辰

要是这几个月再找不来30万元经费,下学期,“工人大学”就要暂停招生了。

孙恒对此并不意外。2009年招收第一批学员时,面临政策、运营费用的各种“不确定”,他早已随时做好了停办的打算。

但这并不意味放弃,创办五年来,他一直在想尽办法进行“最好的争取”。

这是一座在荒凉废弃的校园上建起的学校,位于京郊数十公里外的平谷区,杂草点缀校园,操场的水泥地上立着一座篮球架,下过雪后,愈加静默。

学校为16至25岁的城市打工青年提供脱产培训的机会,学费和生活费全免。从早7点到晚10点,“工人大学”每天的课程都安排满满:每周有两天电脑维修的硬件课,两天办公软件、图片处理、互联网应用的软件课,一天社会文化课,还有一天劳动实践课。星期天休息,学生们需要自己做饭、打扫卫生,管理学校的环境。

每晚,学校有不同的学习小组,或开班会,讨论时事新闻,也会邀请社会各界学者来开讲座。中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刘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梁鸿等人,都曾来过这所偏僻的校园。

孙恒曾是一个“北漂”歌手,23岁时从老家辞去稳定的音乐教师工作,带着300块钱和一把吉他来北京闯荡。签约唱片公司的梦想破灭后,他做过搬运工、送水工、推销员,同时也给打工的兄弟们写歌、唱歌,《团结一心讨工钱》等歌曲在打工群体中广为流传。

后来,他和另两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了全国首家打工青年艺术团。每次演出结束,很多工友就会围着孙恒,讲述自己的酸甜苦辣。孙恒发现,工友们需要的不仅是歌声,更有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解决。

2002年,孙恒和伙伴们创办“工友之家”,开始为城市打工群体进行公益服务。他创办打工子弟学校,开设同心互惠商店,建立全国首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工人大学”是其中一个关注打工群体的创业培训项目。

多年与打工群体打交道,孙恒看到其中的年轻一代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一是精神文化的迷茫,二是缺乏社会支持网络。

2010年富士康“14连跳”事件的发生,更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那十几天里,一再听到跳楼的新闻,孙恒整个人都“麻木”了,当第13跳发生时,孙恒感觉“自己没办法正常生活”,“再跳下去,这个时代都会完蛋!假设其中有一个是你的兄弟,你的老乡,你会怎么想?”

“这些工人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劳动群体,如果这个群体没有希望和出路,那么即使经济发展很快,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他所有的尝试和努力,都是对这两大主要问题的回应。他策划打工春晚、创办工人艺术节,建立“工人大学”,希望通过这些文化教育工作,“让工人群体在自身思想意识上有一些启发,对自己的人生、对社会未来发展有思考。”同时他也把这些活动视为社会平台的搭建,让工人们在其中找到归属感,有机会相互支持、合作。

六年来,已经有200多名学员从“工人大学”毕业,这些学员或从课堂介绍的“乡村建设”内容中受到启发,返乡创业,或留校当了辅导员,或回到自己的打工地,成立了一些为工友服务的公益组织。

但运营问题一直困扰着孙恒,促使他从一个为打工群体代言的“歌手”,不得不成长为一个超强的“问题解决者”。

他尝试创办了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回收社会各界捐赠的二手闲置物品,包括衣物、书籍、玩具等等,以低成本提供给打工群体。目前商店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经营模式,从热线电话、上门接收、库房中转到店面销售。从2006年3月开店至今,已经有15家社区互惠点,覆盖北京10万名工友的生活。一些“工人大学”的学员毕业,也进入商店工作。

孙恒计划未来三年,将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扩展到50家。目前已经有社会投资机构看好这家社会企业,“初步意向已经确定了,也会有一些回报机制,但主要是支持我们把社会企业往前推进。”孙恒透露。

“工人大学”所在地平谷,素有“中国桃乡”之称。孙恒承包了一片桃园,200棵桃树,采用众筹的模式,向公众募集认养。北京地区一年800元,外地1200元,每年8月份可以到桃园采摘,外地负责包邮十箱。2015年9月底,银杏基金会理事会一行人到桃园参观,社会企业推动者、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听完孙恒的介绍,赞许他用社会企业模式自我造血的办法,当即现场认捐一棵桃树。

孙恒带领“工人大学”的学员们新种了800棵小桃树,它们将在三年后结果。他也准备在当地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的农民,用生态农业的方式,尝试更多发展的可能。

“要不断想一些办法。不想办法,就没办法往前走了。”

采访当天,孙恒带领“工人大学”的十几位学员,正投入一个为期三天的“个人成长与团队建设”课程中。课上,需要每一位学员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段段生命故事,从心底掏出来,相互聆听,分享。

孙恒很重视这个课程,“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的过去,没有认真看待过自己的过去。通过这个课程,会觉察自己的生命。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条件,看待自己其实是个挺困难的过程。”

抱着吉他唱着歌,孙恒也经常在高校、工地、公益组织里,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称自己为“面对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果“工人大学”真的办不下去了,他会考虑在各地成立教学点,动员当地的一些师资力量,减少成本。此外,他也在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研发相关的网络课程。

“只要活着,只要在做事情,就会不断迎接下一次困难和挑战。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困难,不断找解决办法,然后获得新的成长,这是我的理解。”

这些经历,都写进了孙恒的歌里。很快,他的首张叙事民谣专辑就要发行了。

猜你喜欢
工友桃树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河边的桃树
工友艺苑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工友艺苑
工友艺苑
桃树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