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用型农业大学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改革探究

2016-01-04 09:37王殿坤
科技视界 2015年35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应用型大学

王殿坤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266109)

应用型农业大学是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目标是为农业发展培养应用性、技术型人才,为地区经济提供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1],它是现代农业大学的重新定位。在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数学是最重要的基础课,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2]。但是,高等数学课程具有结构复杂、内容理论性强、知识高度抽象的特点,每一个特点都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不可逾越的障碍[3]。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授课,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导致了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摧毁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教学内容上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侧重定理的推导与证明,完全忽视了数学的工具性地位,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学习情结和数学“无用论”的极端思想。为了适应应用型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本文探讨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力争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参考。

1 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注重与专业结合,实行案例教学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提高了国民的基本素质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精英教育阶段,大学数学的教学一直都注重对定理的理论推导与证明,侧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与严密性[4],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阶段的教学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出现大幅度下滑,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精英阶段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部分同学掌握不了一些知识的理论证明与深层次的应用,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为了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教育现状,在授课过程中淡化证明过程等难以理解的内容,注重传授数学基本思想及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极限时,用语言证明极限的存在性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的选取方法,导致刚开始学高等数学就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着重讲解极限的几何意义和几个学生能理解的注意问题,淡化具体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极限定义。然后再针对性地讲几个求极限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极限求解的过程,这样既能学会极限的求法,又不至于因为难理解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没有应用作为基础,数学知识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之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5],达到数学知识和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目标。目前,农业大学基本实施了分类培养的教学模式,专业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大类,比如农林类、经管类、理工类、人文社科类等等,每一个大类的学生开设的数学课与学习内容也大致相近。而且每个数学教师也相对稳定地教授某些大类的数学,这有利于数学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专业中去,让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一起。

2 合理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因此,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6]。一直以来,大学数学的教学都沿用了“粉笔加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能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课堂互动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随着应用型农业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同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差别很大,甚至是高中阶段理科的学生和文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班级里是大学数学,因此,再对几十个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授相同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现有的教学现状。在同一个教学班级里,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相同的知识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好的同学达到熟练应用的目标,而基础稍差的同学达到简单应用的程度就可以了。这主要体现在例题与习题的设置上,针对相同的知识,教师可以同时列出多个例题,告诉学生题目的难度,在讲解之前让学生有选择性思考,然后从易到难地讲解例题。难度低的题目只讲思路,不用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让选择这部分题目的同学逐步实现计算过程。难度稍高的题目不仅讲思路,而且要有详细的解题过程,让学生能跟得上、记得住,从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另外,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和练习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几道数学题,而是针对所讲的知识设计与专业结合的不同难度的题目,按照学生的学生情况或者自愿合理分组,由学生自由讨论并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点评。这不仅能让学生高层次的同学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低层次的同学也不至于失去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融入数学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科学,它是与相关文化领域一起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系统[7],它的出现为数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从人类文化角度学习、应用数学的新途径。数学文化传播的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人类创造的高级语言形式——数学语言。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农业大学学生基础不断降低的现实,教师要摆脱数学是“计算工具”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为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用“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思考问题、善于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及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基本数学素养[8]。另外,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入相关章节的数学历史及有关科学家的简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认识,以此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定积分中的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时,可以引入这两位科学家对本公式的贡献,讲解公式的发展历程,增加学生对本公式的印象,从而用伟大人物的科学精神感染学生,激励他们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

4 注重教学与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式

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单向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目前,考试依然是评价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直接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效果。这是学期结束后才有反馈的结果,虽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本届学生来说却成了过去式,即使学习过程有问题,也已经无法弥补。另外,学生也养成了“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出”的不良习惯。即便有些同学成绩比较好,用数学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章的知识进行测验,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难度。这就要求改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的方式,增加平时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将学生的学习压力从期末的集中考试分解到平时。比如,平时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成绩占50%。而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也可以依靠平时的努力学习得到较高的平时成绩,即使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也能通过大学数学的学习。这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作弊的现象,达到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农业大学的办学宗旨,培养的人才肩负着先进农业知识传播、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任,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有力保障,是现代农业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1]江小明,张妙弟.应用型大学有关概念和内涵问题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03:50-52.

[2]张良云,吴宇虹.提高农业院校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04:150-151.

[3]杨斌.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4,1:211-212.

[4]张志海,范杰.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大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4,4:93-94.

[5]丰雪,李波,张阚.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数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3,16:104-105.

[6]李永强,杨士花,黄艾祥.教学型农业大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师观点,2012,04:136-137.

[7]黄秦安.论数学文化的本质、功能及其在人类文化变革中的角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2:54-61.

[8]邹庭荣,胡学海,沈婧芳.高等农业院校多角度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0,S1:52-56.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应用型大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