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常用习语看中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2016-01-04 09:37娄亚苹陶太国
科技视界 2015年35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中西文化西风

娄亚苹 秦 伟 陶太国

(西安工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陕西 西安71004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也更加频繁。各民族之间越来越多地使用习语进行交际。但是英汉习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不对等性,以至于在交流时常常滥用。要想正确地使用习语,则需深刻了解其文化。所以本文旨在从英汉常用习语揭示中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1 什么是文化不对等

文化不对等又叫文化不等值。所谓“文化等值”是指译文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力争做到译文的字面意义、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接近原文,尽可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的感受。(陈俊林,《教学研究》,2004)陈俊林曾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思维差异五个方面来分析文化的不对等现象。而笔者认为思维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综合形成的。因此,笔者试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这四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2 中西文化的不对等性

2.1 习语反映生活环境的不对等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国的历史、地理位置及地域环境的差异,使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对应的汉语意思是“挥金如土”而非“挥金如水”,同一习语在英语和汉语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其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不同。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水在英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属于农耕文化,人民在大陆上世代繁衍,过着农耕生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在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而在汉语中并不是完全对等。再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是对春天的讴歌。但是在中国,“春天的风”是东风而非西风。为什么会出现东风和西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向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英国地处西风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的控制,所以用西风来象征春天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中国地处欧亚大陆,属于季风性气候,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春天刮东风,所以在中国用东风来形容春天的风。

2.2 习语反映风俗习惯的不对等

与动物有关的英汉习语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风俗习惯的差异。例如,“lucky dog”译为汉语是“幸运儿”。如果不懂其中风俗习惯的差异把它译为“幸运狗”就会受人以笑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对等性呢?因为在西方国家,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家中也会装有专为狗设置的电话报警器。如遇危险,狗会直接按压特制电话报警。所以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也大多都含褒义。例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work like a dog(指一个人努力地工作)”等。但是在中国,人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鄙视阿谀奉承的人,认为狗通常具有这种摇尾乞怜的特性,所以狗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动物,于是就出现了诸如“走狗”、“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一系列负面词语。虽然近几年狗的地位有所改变,但是狗的这种形象在汉语言文化中根深蒂固。所以在使用英汉习语的时候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力求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再如,在汉语中,与龙有关的习语大多都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 等一些列成语。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例如:“the old dragon(魔鬼)”、“chase the dragon(吸海洛因)”、“dragon’s teeth(互相争斗的根源)”等习语。从这些习语中就可以看出来,龙在中国是吉祥的动物,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它是尊贵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古代皇帝也自称为是“真龙天子”。但是龙在《圣经》中是撒旦魔鬼的化身,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而《圣经》又是基督教唯一的宝典,所以在英语中龙具有邪恶之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2.3 习语反映宗教信仰的不对等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习语中,比如说,在英语中有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而在汉语中有 “借花献佛”、“佛光普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习语。为什么会出现“god”、“佛”这种不同的称呼呢?追根溯源,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徒认为上帝是永恒的存在,创造和治理世界。相信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能够带领劳苦大众脱离苦难,得到灵魂的救赎,来世升入天堂。上帝在西方人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它倡导生死轮回,缘起缘灭随遇而安,佛教的来世论也让很多中国人甘愿受苦一生来换取心中的来世。信仰佛教的中国人也为数不少,所以英汉习语中有这些不同的称呼也就不足为奇了。

2.4 习语反映不同的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典故,与历史典故有关的习语也数不胜数。例如:“指鹿为马”、“四面楚歌”、“望梅止渴”、“乐不思蜀”、“完璧归赵”、“秦晋之好”、“三顾茅庐”等。看似简单易懂,实则意蕴深刻。例如,指鹿为马是指在秦二世时,发生在赵高、秦二世和众大臣之间的故事,比喻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英语习语中也含有一些历史典故,并且大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例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a Yudas kiss (犹大之吻)”,“poor as Job (一贫如洗)”、“the scapegoat(替罪羊)”这些习语都有一定的历史典故,看似简单,浅显易懂,但是意义深远,不能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

3 结语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富有人民性。它体现了中西文化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大方面的不对等。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做深入了解,才能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同样,通过习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1]曾新.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2]赵朋亮.从中西熟语的翻译看跨文化背景下思维的相似性[J].渤海大学学报,2010.

[3]陈俊林.谈英汉熟语翻译中的文化不等值现象[J].教学研究,2004.

[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EPAFntfCQ-NBKZdV7akjCU3Zp-rePUn8C-zO8hNdOBbqvboRQB1QNv65ThGWeiY2QRTMIsq4JiXBZ1NFbxNKq[OL].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中西文化西风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西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