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2016-01-04 09:37
科技视界 2015年35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美景景物

方 玲

(海原县职业中学,宁夏 海原755299)

职业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创造美的才能。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先必须了解自然美的内涵及课文这个特定环境中自然美的本质,然后针对它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教育。

1 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1.1 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

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

1.2 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1.3 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

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形态,需要读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2 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2.1 入景

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图,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2.2 出景

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如《风景谈》,全篇由六幅风景图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图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语学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和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即由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美景。课文中很多自然美可供学生借鉴模仿,如参天耸立的白杨、郁郁葱葱的松树、密密麻麻的翠竹,亭亭玉立的荷叶,江南的春雨春花春草(《春》),海滨的朗月轻风(《海滨仲夏夜》),济南的蓝天绿水(《济南的冬天》)。教师可指导学生走由模仿到创造、由观察积累到练习创作的道路,培养学生描景状物、表现自然美的能力。

总之,教材中的自然美,因经作者的审美处理,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根据自然美的本质属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欣赏自然美,表现自然美,以期陶冶情操、启迪睿智,造就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美景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写写冬天的景物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海洋美景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