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激励视角谈大学生党员的培养

2016-01-04 09:53张成联孟昕
科技视界 2015年35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张成联 孟昕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而学生的素养、品德关乎国家的命运。大学生党员具有先锋模范作用,是大学生团体中的坚实力量和重要纽带,他们的行为方式对周围同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必须积极推进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而目前党员的培养注重程序而非质量,容易出现一些政治观念不坚定,懈怠、散漫的现象。为了更加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激励,用一种动态的、更具针对性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心理激励;培养模式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的发展关乎着社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重要阵地的高校必须挑起教育的重任。大学生党员是党员群体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综合素质影响着我党的形象,也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而当前高校党员培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我们不仅仅需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问题,更需要寻求一种“治本”的方法去完善。心理激励可以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内在动机,以积极的视角看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也为高校党建工作开拓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与思维。

1 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现状

1.1 党性意识不足,理论素养较平庸

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素质普遍偏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主要依靠思政课堂的学习,课外自主性学习偏少。同时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思考和洞察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意识偏弱。对党的章程、路线、方针了解不够,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

1.2 入党动机不纯,考核标准欠完善

社会考核人才的标准提出党员优先就业,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但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一些学生为以后能有更多的选择而入党,严重背离了我党的宗旨与作风,成为一些人的利用工具。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入党资格的考察存在偏颇,主要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及在校期间所担任职务,入党成为了一种形式,不利于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

1.3 模范作用缺失,发展前后不一致

目前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些学生在成为党员后再无入党前的积极性,不仅表现在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同时在为班级、教师等的服务积极性上也明显减弱,个人功利性比较强,甚至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个别党员还出现旷课、迟到等违反学校校规的行为。这些不仅在同学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党的形象。

2 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心理激励阶段

2.1 前期准备阶段

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因此在前期准备阶段,也就是确定发展对象的时候就必须严格把关,将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仔细考核,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因为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源头上抓住了,才能确保党员质量。就其心理激励而言,主要是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积极性,端正入党动机,加强对中华民族和党的历史的学习与理解,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2 心理储备阶段

成为预备党员之后也就意味着要用更严格的标准去考量了。但是从积极分子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再成为预备党员,一路上也付出了很多,有些大学生当初入党的激情也逐渐消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松懈的迹象。甚至有些党员同志觉得入党之后还不如入党之前轻松,处处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一种挫败感和无助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心理激励主要是增强其耐挫力和自我效能感,学会自我悦纳和超越挫折。在平时的组织生活中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使自己不仅思想进步,而且心理上也更加成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3 才能兼备阶段

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成为正式党员是一种荣耀。一般大学生党员都身兼多重身份,他们既是学生,又是班干或者社团干部,还是党员,所以学习上、生活中、工作上处处都要争当表率,难免有不可兼得的情况。他们有压力但是又不会合理调节,给自己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这个阶段的心理激励主要是要培养他们踏实做事的作风和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党员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具体而言可以培养其情绪智力,调节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从而保证其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2.4 后期完备阶段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员的素质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对党员的要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不断向着至善去发展和完善。这个阶段的心理激励是促使大学生党员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去努力,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在乐于服务和实践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还需要提高其情绪的稳定性,培养一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追求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3 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心理激励措施

3.1 在入党教育中加强心理激励,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心理激励环境是运用心理激励手段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就应该加强入党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激励的氛围。具体而言,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讲起,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向大学生再现中国共产党的艰辛起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丰功伟绩,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进思路。通过“早启蒙”,从思想上启蒙、政治上引导、理论上灌输,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近,激发广大新生的入党热情,指导他们写好入党申请书,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入党申请人队伍,为发展学生党员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从心理激励上讲,也就是利用从众的心理,给他们积极的暗示。单独的宣讲可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所有同学都参与其中的热烈氛围则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思想,从情感上和行动上都自觉向组织靠拢。

3.2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心理激励,提高党员的素质

学生在入党积极分子阶段被激发出来的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减弱,因此在党员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采用当今大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首先要增强党员的自我意识,使每位党员都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并超越自我;其次要把每个支部打造成高凝聚力、高战斗力的支部,可以采用团体辅导进行解“手链”、同舟共济、造房子等活动增强支部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找领袖、信任背摔、盲人旅行等活动提高支部成员的沟通能力和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再次要建立心理“加油站”,考虑到党员的多重身份,他们可能因为身兼数职导致分身乏术,不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而导致压力增大。因此可以通过放松等方式缓解他们的压力,教给他们舒缓压力和面对挫折的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耐挫力。并通过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大学生党员在完善自我的同时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3.3 在后期监管中加强心理激励,确保党性的坚定

为了确保党员队伍的质量,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不仅在党员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其心理激励,更不能忽视在后期监管中的心理激励。后期监管一方面要建立追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从而抓住契机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共同发挥激励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目标激励,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方式上多采取肯定评价激励大学生党员,采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让他们在对比月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还需要注意人职匹配,尽量让每个党员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价值,发挥党员的榜样与先锋模范作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大学生党员毕业走向社会也要加强监管和心理激励,学校要和用人单位以及社区充分沟通。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党员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更需要激励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勇于承担责任,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党员的贡献,培养他们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心理激励视角进行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对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保持积极的心态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大学生党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燕.从成长成才探究大学生党员培养机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2]韩连科.把握课堂教学中心理激励的契机[J].考试周刊,2011(47).

[3]温晶.从心理激励视角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才智,2013(2).

[4]刘辉.对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266).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