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诘—指令言语行为范畴扩展的关联性解释

2016-01-04 10:12陈红波
科技视界 2015年35期
关键词:扩展关联性

陈红波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为基础,首先构建反诘—指令言语行为原型范畴,并对范畴形成的本质及范畴的扩展过程做出关联性解释。

【关键词】反诘-指令言语行为范畴;扩展;关联性

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交际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讲,交际是个明示过程,说话人通过明示交际行为,表达一个意图,传递给听话人某种信息。从听话人角度来说,交际则是个推理过程,需要听话人进行语言解码和推理,选择适当的语境假设,寻找关联性。

依据关联理论,听话人需要根据语境假设,付出努力处理关联信息,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1]。认知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为取得效果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越大。认知效果的取得与语境的选择密不可分,语境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关联程度的大小。

2 反诘-指令言语行为原型范畴

直接指令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及非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具有相同的话语意图,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施指令类言语行为,因此构成反诘-指令言语行为范畴。直接言语行为的指令意图最强,具备最多指令言语行为的共有特征,为范畴的原型成员;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话语意图推导过程相对简单,但与原型成员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为范畴的次边缘成员;非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的话语推导过程最为复杂,需要借助语言及非语言的语境,因此同原型成员具有最少的家族相似性,为范畴的边缘成员。

反诘-指令言语行为范畴依据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由处于原型地位的直接指令言语行为向边缘扩展。扩展过程为直接指令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

3 反诘-指令言语行为范畴扩展的关联性解释

由关联理论可知,话语的理解同关联度密切相关[2]。关联度越大越有利于对话语的理解。因此,关联度便成为话语普遍具备的属性,即家族相似性,可以构成一个范畴。听话人依赖于关联度对话语进行理解,话语的关联度越大,在范畴中越处于中心地位,越接近原型成员;话语的关联度趋弱,在范畴中的地位越趋于边缘,为范畴的非原型成员。

说话人在向听话人传递指令意图的过程中,听话人首先认为话语具有关联性,应当引起自己的注意,需要付出努力。例如,说话人找了很长时间的包,突然发现要找的包就在听话人的身后,于是对听话人说:

(1)“Give me the bag.”

(2)“I order/command/request you that you give me the bag.”

(3)“Can you give me the bag?”

(4)“Would you mind giving me the bag?”

(5)“Do you know my bag is just behind you?”

上面例子中,例(1)是最直接的指令言语行为实施方式,建构在英语的三种基本结构基础之上。例(2)通过使用具有指令意图的施为动词“order、command和request等”实施直接的指令言语行为。因此,(1)和(2)因其自身结构的特点,指令的意图非常明显。在该语境条件下,听话人无需努力,便能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且不会误读说话人的意图,符合关联期待的整体解释,因而具有最佳关联性。

例(3)和(4)为包含“Can you...?”,“Would you mind...?”等反诘结构的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这些反诘结构同指令的话语意图存在着规约关系,主要出于说话人的礼貌,已经成为实施间接指令言语行为的固定方式。包含“Can you...?”,“Would you mind...?”等反诘结构的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中,听话人通过情态动词“can”和“would”便可推导出话语的指令意图。也就是说,话语双重语用功能中的“指令”功能比“询问”功能更突显,因而听话人能够很容易地推断出话语的指令意图。所以,在该语境条件下,例(3)和例(4)只需听话人付出较少的努力,便能产生较多认知效果,且符合关联期待的整体解释,具有相对较佳的关联性。但相比之下,(1)和(2)所需听话人的努力最小,产生的认知效果最多更具关联性。

例(5)为含有反诘结构的非规约性间接指令言语行为,说话人没有直接向听话人表达“把包拿给我”的意图,却用了“Do you know my bag is just behind you?”。依据关联理论,无论信息的传递方式如何,听话人总是期待说话人的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所以,听话人对话语(5)的第一解读为询问的言语行为意图,不知道说话人的话语和“把包拿给我”意图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相反的认知效果,因此无法寻找到最佳关联,也就无法得知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无法将包拿给说话人。也就是说,因为听话人的原因,说话人的话语产生了歧义,导致交际无法顺利地进行。这种情况下,听话人会按照语境可及度依次调用语境假设来对话语进行重新解读[3]:假设说话人的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并依赖语境正确地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和指令意图之间的关系,产生较多的认知效果,并寻找到最佳关联,推导出话语的指令意图,符合关联期待的整体解释,将包拿给说话人,言语交际便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诘-指令言语行为原型范畴实质上是一个以关联度为特征的原型范畴,最佳关联性在范畴中的地位对应于直接指令言语行为,为原型成员。言语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在一定语境的前提下,以寻找范畴中的原型成员,即最佳关联性为目的。在反诘-指令言语行为范畴中,话语关联性的大小与指令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指令的话语意图表达越直接,产生的认知效果就越多,越符合关联期待的整体解释,关联性就越大,越处于范畴的中心地带;反之,指令的话语意图表达越间接,产生的认知效果就越少,关联性就越小,越处于范畴的边缘地带。反诘-指令言语行为范畴沿着直接指令→规约性间接指令→非规约性间接指令的方向扩展,扩展的实质就是关联度按照由大到小的方向扩展的过程,更是听话人寻找满足对话语关联期待正确解释的过程。

4 结语

通过对关联理论的研究发现:听话人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始终以寻求最大关联性为目的。在推导含有直接指令意图的原型话语时,听话人付出的努力最小,关联性最大;指令意图表达越间接,听话人付出的努力越大,关联性越小。因此,反诘-指令言语行为范畴实质上是一个以关联度为特征的范畴,最佳关联性在范畴中的地位对应于直接指令言语行为,为原型成员。范畴扩展的实质就是关联度按照由大到小的方向扩展的过程,更是听话人寻找满足对话语关联期待正确解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454.

[2]肖彗星.关联理论下言语交际的原型范畴理解[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2): 74-76.

[3]刘向红. 关联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力[J].时代文学, 2010(7):164-166.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扩展关联性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与拓展研究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财务管理内容扩展的路径与方法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